东源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打造和美家园 涵养文明新风
■骆湖镇致富村新建的小公园,极大地提升了该村“颜值”。
■顺天镇金史村“清洁家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光荣榜。
■涧头镇深入开展“党建引领齐参与,镇靓村洁庭院美”专项行动。
■风景如画的康禾镇仙坑村。东源通过深入开展“党建引领齐参与,镇靓村洁庭院美”专项行动,一个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呼之欲出。
核心提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项重点任务。
作为“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东源,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为进一步打造卫生整洁、生态优美、健康文明的环境,12月1日,东源再出新招,部署“党建引领齐参与,镇靓村洁庭院美”专项行动,聚焦道路整治、推动风貌改善、涵养文明新风,结合美丽圩镇示范创建,号召全县上下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镇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一街一景,一村一画。东源县各乡镇添绿添彩、居民推窗可见绿、乡道干净整洁……东源的广袤乡村正在成为广大农民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
环境美起来,生活更舒心
乡亲们获得感满满
初冬上午,阳光正好。顺天镇沙溪村村民朱炳雄趁天晴,清理院子、修剪花草。“近期镇里正在推选‘三美家庭’,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我家虽已评上‘绿美’家庭,但也要继续保持,否则要落人口舌咯。”朱炳雄说。
告别脏乱差,拥抱洁净美,户户不同景,院院好风光。说起沙溪村的美丽蝶变,朱炳雄连声称赞,他表示,经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里到处干干净净,很多乡亲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住着舒心多了。
变化源于沙溪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收拾得干净又漂亮,乡亲们没事还串门交流心得,村庄环境好了,大伙儿心情也舒畅。”沙溪村村“两委”干部刘丹说。
为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沙溪村拆除370栋陈年违建、清运113处生活垃圾、整治污水70处、整治“三线”126处。同时,制定了《沙溪村村庄绿化管护措施》《沙溪村爱路护路村规民约》,对村庄环境进行长效管护。
除旧,仍待建新,沙溪村狠抓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着手缩小基础设施方面的城乡鸿沟,新建公厕2座,新建污水处理池5座,建成“四小园”50处(其中小菜园27处,小公园4处,小果园15处,小花园4处),村内巷道均实现硬底化,省道253线、顺涧公路、干线公路穿境路线皆将铺上沥青。建新,更要提升,沙溪村抓牢农村房屋风貌管控,对131栋房屋外立面重新粉饰,并融入客家移民元素,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省道253公路沿线过眼皆为美景。
“我们组织开展‘精品庭院’‘清洁家庭’‘最美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行‘积分制’,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叶潭镇山下村率先开展“三美家庭”评比,在此带动下,东源农村群众的卫生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目前,东源县287个村(社区)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村庄保洁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实现100%达标。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农民群众关心的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有了解决方案。
作为广东省卫生城镇的蓝口镇在这场行动中也不甘落后,为让百姓生活得更加舒适安心,蓝口镇大力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落实各村(社区)“两委”干部包区域、党员干部包户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庄清洁保洁机制,全镇先后投入环卫资金300余万元,聘请保洁员76人,建成451座垃圾收集池、垃圾亭、垃圾屋,配备转运车及推车51辆、垃圾桶3350个,垃圾中转运输体系逐步完善,切实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解决突出问题,补齐环境短板,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东源各乡镇以“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生态好起来,村庄更宜居 美丽乡村释放新活力
一早,东源县观塘村村民罗雪珍沿着店门口的“东江画廊”碧道慢跑完毕,又和姐妹们做起了晨操。罗雪珍说,东江边上以前杂草比较高,河里也有浮萍,这两年,县里修建“东江画廊”,开展东江流域水面漂浮物清理工作,绿化美化河道两旁,河边成了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近年来,东源县全域推进“五美”专项行动,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河湖建设、垃圾分类、乡村治理等工作,实施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如今的东源农村,一条条小河水清岸净,一片片菜园充满田园意趣。
乡村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东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乡村生态环境,加快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东源全力推进仙坑等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致富林场”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和7个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创建,推动建成美丽宜居村168个、特色精品村10个,打造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一个个擦亮底色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鼓起乡亲们的“钱袋子”。
11月正是学生研学、公司团建的集中期,义合镇义合村的灵芝小院热闹了起来,依山傍水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李海添开在东江边上的民宿生意也愈发红火,“这几年环境变好了,村子变美了,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一到周末就有上百人过来游玩。”
曾经的义合镇,人气低迷。近年来,该镇改造提升环境,衬砌沟渠,连通水系,见缝插绿,全面开展绿美义合专项行动。借助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团队技术支撑,科学选苗育种,丰富东江审计科普园林种的多样性,同时加大对义合镇47棵古树保护力度,将下屯村古树开发成为经营性古树公园,营造四季常绿、季季皆美的环境;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活动、建设花园式村庄,引导广大群众齐参与,营造“兴绿、护绿、爱绿”氛围,游客可在义合镇赏花观林看水,助力文旅业发展;将中洞村久社河碧道打造成为串联义合镇苏家围、东江审计科普园等久社河两岸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的绿美廊道。
绿美环境引客来,今年春节,义合镇下屯村格桑花海吸引游客11.3万余人次,增加临时就业岗位40余个,带动群众增收82.4万元。
义合镇是个缩影。广袤乡村,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时代十年,东源乡村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游客量年年稳步提升,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澎湃动力。东源将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为抓手,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打造一批美丽休闲乡村,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健全机制,人人参与 人居环境迈向“一直美”
“家里日用品没了,我来这里‘买买’牙膏、洗洁精等。”近日,顺天镇金史村村民朱水清来到“积分商城”购物。说是购物,其实这里不收钱,村民们用积攒的积分免费兑换各种生活用品。
金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日彬介绍,村民通过家庭卫生、房前屋后环境评比获取相应积分,积分兑换的物品由村委会使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专项账户资金采购。
小积分,作用大。“有了这积分,人居环境美起来,还能一直美下去。”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说,县里已有多个乡镇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为激励形式,鼓励村民维护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培养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助推人居环境长效治理。
“现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讲卫生、重环保成了新风尚。”朱水清说。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离不开乡亲们的积极参与,东源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其中。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绿色健康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文明积分等激励约束办法,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行走在船塘镇小水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净整洁,阡陌纵横的村道两旁几乎看不到垃圾,小公园内绿树成荫、各色花儿争相怒放,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作为全县最早实行上门收集垃圾制度的村,小水村是远近闻名的干净整洁村、生态文明村,率先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该村制定了《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制度》等,以制度形式明确保洁范围、任务责任、经费保障等事宜,实现村(社区)内垃圾不乱丢乱放、污水不乱排乱倒,粪污无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文明意识普遍提高,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
“垃圾收费制”已成为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如何让村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同样重要。在人居环境整治之初,骆湖镇杨坑村就通过村民议事会商讨建立村规民约,对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建立明确制度。杨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雄青表示,自从制定了村规民约,乡亲们自觉遵守,积极打扫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维护公共设施。好环境靠大家合力打造,也要靠大家一起管护。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建管用并重,加快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工作推进和管护机制。”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为此,东源着力构建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的格局,形成“六个一”长效机制(即一支相对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一批布局合格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及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一套较为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一套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和机制、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未来,东源将着力实施“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打造乡村振兴“东源样板”,不断擦亮美丽城镇这张“金名片”,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黄赞福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黄赞福 ■稿件统筹: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