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强壮工业“筋骨”筑牢经济发展基石
向新而行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和平县冠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和平县瑞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
核心提示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今年以来,和平县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抓深圳福田对口帮扶的重大机遇,深化园区合作共建,推动双方建立和运做好“飞地”“反向飞地”,聚焦主导和特色产业,持续做强钢铁、腐竹、食品饮料、新材料、新医药、可穿戴饰品六大主导产业,推动“六个十亿级”产业聚集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奋力开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今年前三季度,和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亿元,同比增长5.4%;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同比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6%。
高质量发展“奋进鼓”已“擂响”,和平县将激情担当、奋勇争先,全力以赴拓平台、抓招商、上项目、促发展,加强沟通协作,深化产业共建,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力回音,以发展的累累硕果,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立足资源禀赋
打造“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
在和平县粤深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粤深钢)生产厂房内,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生产,各工序紧密配合,一派繁忙景象。“今年1月至10月,粤深钢产值达到25亿元,同比增长5.2%。”粤深钢负责人陈杰表示。
粤深钢目前有热轧钢筋连铸连轧生产线1条,年产能力为炼钢140万吨、轧钢90万吨。2021年7月,为充分利用粤深钢产能标准,粤深钢与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约1000亩,钢材年产能300万吨。据介绍,项目首期计划投资19.2亿元,占地约640亩,利用粤深钢现有产能,新建一条135万吨的棒材热轧生产线,投产后销售额约45亿元,年利润总额2.17亿元,年利税总额8200万元,可提供600个就业岗位。
“公司二期征地南扩项目正在推进,等项目落实后,下一步计划进行产能置换,加快升级企业生产设备,努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陈杰说。
粤深钢的快速发展是和平县加速打造和完善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和平县坚持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产业兴县行动,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加强运行研判,强化服务指导,推动钢铁、腐竹、食品饮料、新材料、新医药、可穿戴饰品六大产业齐头并进,全力打造“六个十亿级”产业集群。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障粤深钢稳产达产,推动粤深钢产能转换。同时,加快推动宝武韶钢粤深钢绿色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打造高铁新材料绿色智能基地,整合投资者、设备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专业化运营商的相应服务,构建一个共享的钢铁生态圈。
——依托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动腐竹产业聚集,重点打造“一中心、两区、三基地”。目前,位于福和工业园的腐竹科技创新中心、位于合水镇彰洞村的腐竹产业园三产融合发展区、位于贝墩镇三多村的腐竹精深加工区正有序推进,初步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腐竹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腐竹主导产业进一步聚集。
——依托优质水资源及猕猴桃、百香果等优质农特产品,推动聪明人、东森堂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培育壮大猕猴桃、百香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出多元化绿色高档精制果汁饮料产品,提高附加值。加速升级改造明泉科技、黎水食品等本土水产业企业,大力发展本地瓶(罐)装饮用水产业,努力打造优质饮用水品牌,致力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发展,推动一产向二产转化。
——加快大坝产业集聚区塑料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瞄准特种功能纤维材料、稀土材料产业,加快培育竞争优势;加快深圳市长丰环保新材料和平基地建设进度,着力打造水性环保涂料基地,助推大坝产业集聚区塑料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长丰环保新材料、保特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园区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集中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引导园区内企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转型发展。
——充分发挥和平药业、君乐药业2家规模以上龙头医药企业带动作用,依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优势南药品种,加快南药种植、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市场流通平台建设,引进大中型医药生产企业,不断延伸南药产业链。同时,大力推进和平药业现有厂区搬迁入园工作,推动君乐药业从合作代加工向自主生产转变,强化平台建设,拓宽市场渠道,提升产业规模,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钟表产业基础优势,深化与“双区”合作,推动钟表产业链延伸发展,充分发挥电镀车间的独特作用,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全链条钟表制造业,开发手表、手环、饰品、珠宝等年轻化产品。
目前,和平县已落户企业18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基本形成以现代轻工纺织、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新材料、新医药等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筑平台搭桥梁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北扩项目现场,挖掘机、推土机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了大干快上的最强音。“我们正在抢抓进度,争取2024年底前完成七通一平。”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北扩工程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龚俊说。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介绍,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北扩项目涉及和平县阳明、大坝两镇,占地面积约1815亩,总投资额6.5亿元,于2023年4月正式动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引进项目100个以上,实现年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以上、税收3亿元以上,增加就业2万人以上;预计可提供1250亩工业建设用地,将有效扩大县工业园区发展空间,大幅提高接纳制造业企业的能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优质项目落户和集聚发展,助力和平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县域,关键是强产业,产业活则县域活。今年以来,和平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抓深圳福田对口帮扶的重大机遇,深化园区合作共建。今年4月,和平(深圳)制造业企业创新中心揭牌,助力和平县本地优势产业对接更多深圳创新资源,深和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形成携手同行的强大合力,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有力助推更多项目落地见效,实现“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转变。
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平台,截至目前,和平县已储备工业用地900亩,年内可实现供地40万平方米以上,可供项目直接入驻使用的标准厂房7万多平方米。在抓好平台建设的同时,和平县还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持续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以联合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驻点招商等方式,招项目、壮筋骨。
据统计,今年以来,和平县领导赴3省10市开展招商引资46次,拜访企业和商协会75家;招商小分队外出开展招商引资72次,对接企业和商协会122家,涵盖新能源、电子和设备制造、光电半导体、地产、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纺织、包装、生物制药等行业。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今年1月—11月,和平县累计实现在谈项目55个,意向投资总额304.27亿元;新签约工业类项目22个(其中正式签约19个、制造业项目16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3个),合同投资总额73.60亿元;新动工工业类项目13个,合同投资总额58.3亿元;新投产工业类项目11个,合同投资总额30.8亿元。
和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平台建设,强力推进产业园用地整治提升工作,释放新的产业用地,破解园区用地紧缺、企业投资疲软乏力等问题。同时抓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作为园区发展的主抓手,形成大抓发展、大抓经济、大抓项目局面,做实做细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生产复苏,尽早稳产达产。
提升服务“软实力” 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项目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发展好。对于引进的企业和项目,和平县全力做好各项要素保障,实行县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制度,制定县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安排表,安排首席服务官、项目代办员为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为项目落地开启绿色通道。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对企业土地供应、政府扶持等需求进行专题研究,制定招商引资项目作战图,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
在服务企业方面,今年以来,和平县圆满解决园区企业外来管理和技术人员子女就近就学需求,顺利解决县城阳明片区企业自来水供水问题,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园区部分路段没有交通标识标线问题,摸索建立职能部门与企业良好沟通互动模式。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和平县设立企业服务中心代办服务窗口,精选业务骨干担任专职代办员,一站式受理并跟进企业落户和手续办理工作。与职能部门推进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注重事前、事中的指导服务,以对企业影响最小的方式柔性执法,确保执法过程有尺度也有温度,切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发展,确保签约项目落地开工、在建项目竣工投产、投产项目增产达产。
■组稿:本报记者 陈思芬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江逸伦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