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伴 向美而兴
全力打造山水相连、城乡协同的绿美“和平样板”
■和平县合水镇中和村古树公园
■广东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
核心提示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白鹭成群,中华穿山甲的身影时常在位于热水镇的河源市国营黎明林场出现,优雅而灵动的“山间精灵”,为和平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共同向往写下了生动注脚。
以绿为伴,向美而兴。和平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林业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83.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43.4万亩。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143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50.4%;现存古树名木454株;有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公园6个、湿地公园2个;森林面积259.37万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139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75.7%,森林覆盖率75.44%。
生态发展,如水上行舟。和平县今年已完成省市下达年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8.25万亩;到2027年,全县目标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7.46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34万亩;到2035年,全县目标完成林分优化提升32.82万亩,森林抚育提升48.57万亩……现如今,和平县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绿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凸显,绿美和平“六大行动”扎实推进,全力打造山水相连、城乡协同的绿美“和平样板”。
提高站位 科学谋划
引领绿美之河在和平奔流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河岸碧浪清波流转,开门即是绿地公园……历史悠久的和平县绿意盎然。一江碧水穿城过,生态美景入画来,徐徐南下的浰江,水韵灵动、秀美多姿,正透过绿水青山的“毛细血管”,滋润和平的土地。
让天更蓝、水更绿。和平县紧紧围绕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的总目标,结合和平县实际情况,提出了绿美和平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针对性地提出了“六大行动”的具体建设内容,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和平路径。具体把握了四大原则:
——坚持合理布局、分区施策。绿美和平“六大行动”的建设根据全县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科学合理地划分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
——坚持科学谋划、系统治理。和平县着眼国际视野和和平特色,科学分析和平森林现状,分类施策,系统治理,人为适度干预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恢复相结合,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美和平生态建设要以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为出发点,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建设的全过程,把增进居民生态福祉的要求体现到实施方案的编制中,让广大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的生态产品与服务。
——坚持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以建设森林城镇、森林乡村为载体,统筹城市与农村,兼顾城区和山区,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协同构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质城乡绿美生态环境。
抢抓机遇 积极推进 全面提升和平“绿色品质”
走进大坝镇水背村,白鹭在和平河的上空飞翔,它们排成“人”字形,在天空中自由地舞动。白鹭的翅膀有节奏地扇动,轻盈的羽毛在空气中划过。它们的鸣叫声在空气中回荡,清脆而悦耳。
为按期实现建设目标,结合绿美和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的具体内容,和平县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良好成效。
为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和平县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植绿增绿工作,不乱砍伐树木,逐步恢复地带性森林群落。通过林分优化和森林抚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固碳中和功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构建生态网络,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推进森林绿化、美化、生态化建设。和平县全面完成省市下达2023年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8.25万亩,其中:林分优化3.92万亩、新造林抚育2.03万亩、森林抚育2.3万亩。
同时,和平县打造跨县区油茶产业集群。2023年下达和平县油茶新造任务2.5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及绿美河源抚育任务2.95万亩,其中油茶新造投资2500万元,低改及抚育投资1770万元。目前已完成油茶新造任务2.5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及抚育任务2.95万亩,完成率100%,并按要求全面完成落地上图,通过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检查。
为扩展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及森林乡村,和平县统筹城乡绿化,进一步拓展城乡生态空间,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五边”绿化美化品质,多种植榕树等乡土乔木树种,适度种植樟树、勒杜鹃、红锥,打造季相丰富、具有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深入开展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四旁”植绿活动,推进留白增绿、拆围建绿、见缝插绿,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形象。本年度城乡一体绿美提升工作,结合义务植树和乡村振兴工作,全力推动建设森林乡村1个、绿美红色乡村1个、乡村绿化美化9个。
为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国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平县着力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长效机制,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水平,提升自然公园生态服务能力,健全发展机制,推动生态永续发展。积极打造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监测常态化、社区和谐化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一是已完成河源和平热水森林自然公园的科学考察、勘界立标工作,现进入资金筹措阶段。热水镇于2023年11月获评省级“森林城镇”称号。二是已完成2023年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编制等考核任务,完成率已达81%(不含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黎明市级自然保护区)。三是已确定选址彭寨镇并进入资金筹措阶段,推动国家林草局中华穿山甲野外观测研究站项目建设。
在此基础上,和平县强化宣传教育,开展主题林、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以“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为抓手丰富活动载体和尽责形式,激发全社会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义务植树活动,今年义务植树252亩近2万株树,打造青年林1个、巾帼林1个、亲子林1个,建成“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1个、建设乡贤林1000亩。
守护根脉 拓展“家底” 古树名木留住乡愁
“我小时候经常和朋友到古锥树下捡锥栗,这棵树不仅是我个人的记忆,更是和平县的宝贵记忆。”对和平县彭寨镇光溪村村民叶先生来说,村头山边的千年红锥古树,历经风雨沧桑,承载了自己的乡愁和情思。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和平县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位于和平县东水镇新坪村的“千年雅榕”,是当地有名的千年古树,201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古榕保护植物。而在和平县阳明镇大楼村古树群内共有13株古树,平均树龄达250年,树群树木主要有枫香、华润楠及杉木等树种。
着眼于持续推进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和保护管理工作,和平县推进重要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和保护工程建设,开展古树名木资源监测调查,加强实时动态管理。强化古树群保护,推进古树公园建设,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对濒危古树名木及时抢救复壮。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分级管护制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迁移、破坏古树名木行为。在城乡建设和城市更新中,最大限度避让古树名木,促进古树名木与城乡基础设施和谐共存,留住绿美和平乡愁记忆。今年,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升显著。
古树名木“老有所依”,通道绿化正当其时,演绎着绿美和平在新时代的传承。为此,和平推进通道绿化品质提升。重点提升进出县的高速公路范围线内及沿线1公里可视范围内绿化品质,将绿色通道打造为展示绿美和平的重要高地;严格保护已建生态景观林带,定期维护和巩固绿化成果;提升主要国省道、县乡道、绿道、碧道、古驿道等路网的森林绿道建设,推动邻近的古村落、历史遗迹、自然公园等串珠成链,形成生态安全网。今年已完成和平县高速公路沿线绿化品质提升16公里。
逐绿而行 生生不息 打造绿美提升的“和平样板”
奔赴“绿色之约”,保护森林资源,共建绿色家园,依托于深入实施绿美和平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和平县正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建设,并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一是已完成省、市下达2023年度营造林任务8.25万亩(含市林业局6月份新下达和平县封山育林任务1万亩),其中林分优化3.92万亩、新造林抚育2.03万亩、森林抚育2.3万亩。二是已完成年度油茶新造任务2.5万亩、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及抚育任务2.95万亩。完成2023年桉树林优化任务1.31万亩。三是已完成2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年度建设任务,其中和平县古树公园综合型示范点(阳明镇大楼村)已完成古树修复保护13株、红椎大径材培育450亩、森林抚育1050亩、封山育林提升1522亩、建设森林绿道1600米;和平县森林生态综合示范园生态修复型示范点(合水镇丰岭村)已完成低质低效林分优化68亩,优质油茶种植示范区17亩,大径材培育631亩,森林抚育1436亩。四是全面完成2023年集中除治期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4.91万亩及林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
——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2023年,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实施建设森林乡村1个、绿美红色乡村1个、乡村绿化美化9个。
——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一是已完成河源和平热水森林自然公园的科学考察、勘界立标工作,现进入资金筹措阶段。同时,热水镇于2023年11月获评省级“森林城镇”称号;二是已完成2023年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编制等考核任务,完成率达81%(不含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黎明市级自然保护区),进入专家评审阶段;三是已确定选址(彭寨镇马塘村)并进入资金筹措阶段,推动国家林草局中华穿山甲野外观测研究站项目建设。
接下来,和平县将继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山水相连、城乡协同的绿美和平样板,为共同守护好河源的一草一木、绿水青山努力奋斗、作出贡献。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江逸伦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