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县区新闻 > 和平县

和平县激活农业资源禀赋,奏响农业强县主旋律

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12-22 17:22:24 来源:河源日报

0f463eab9e0225cf907d0092f44223ba_hyrbs1222012_001_01_s.jpg

■和平县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自动化生产线

ad8aaea95e2942a657cb25a2210980a8_hyrbs1222012_001_02_s.jpg

■位于彭寨镇土厘村的和平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核心提示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和平县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要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助力构建“三农”特色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

填满“米袋子”,守好“肉案子”,装好“果篮子”“油瓶子”……近日,走进广袤的和平大地,“六个十万亩”农业种植基地、四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正迎来丰收的“黄金时节”。“农”墨重彩、“丰”景如画的和平县,正让农业的力量汇聚在每一寸田间地头。

今年,和平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62万亩,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粮食播种任务;“三区三线”划定耕地保有量25.11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4.05万亩。

截至目前,全县有粮食种植大户137户,农业社会化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6个;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8个、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18个、“粤字号”农业品牌16个,创建区域公用品牌3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6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3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4家;热水镇南湖村上榜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48个。

填满“米袋子”

“农”墨重彩绘就粮食丰收画卷

在和平县彭寨镇的田畴沃野里,机器轰鸣,现代农业机械往来穿梭,助力农业生产。“青香优19香、野香优莉丝等五六个品种,今年长势非常好,每亩至少有湿谷1200斤,是个丰收年。”广东乐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武说。

为抓好粮食安全生产,今年,和平县完成早造粮食收获面积15.54万亩,其中早稻面积14.92万亩,总产量达5.76万吨;完成晚造粮食播种面积16.6万亩。

同时,和平强化农资保供措施,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今年以来开展打假行动7次,成功挽回损失2.6万元。

“藏粮于技”赋能“和平饭碗”。为做好农业技术指导,今年,和平县举办水稻病虫害防治培训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培训2批共216人,出动农技人员48人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为农作物“把脉问诊”。

值得关注的是,为推动落实惠民政策,和平各镇已完成2023年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工作;目前农机补贴政策受惠农户49户,发放补贴共17.022万元。

此外,和平县持续推进撂荒耕地整治。累计完成撂荒耕地整治4.1万亩,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基本完成复耕复种。

和平县还健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49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万亩;今年1.0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平全县水稻机耕率已达到 94.37%,机收率达到73.9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

守好“肉案子” “畜”势待发书写山水田园诗

“鸡舍的上下层我们都做好了保暖。”位于和平县彭寨镇的栖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养殖场正通过锅炉给鸡舍升温,为2万多只鸡带来冬天的温暖。

当前,和平县畜牧业生产,农户散养与专业户、规模养殖并存发展。全县存栏3000头以上猪场4家,生猪养殖专业户748家;全县今年预计生猪出栏33.94万头,产值6.79亿元。全县肉鸡规模养殖户417家,今年预计肉鸡出栏1815.67万只,产值约7.08亿元。

发展渔业,和平有天然优势。和平县不断优化渔业养殖模式和品种结构,现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30亩以上规模养殖场8个,休闲渔业场所8个,休闲垂钓场6个。今年预计全县水产品达4803吨,产值约0.83亿元。

四大省级农业产业园全面发力 “果篮子”“油瓶子”满满当当

从空中观看和平这片热土,稻谷金黄,瓜果飘香,大地一片色彩斑斓。据介绍,和平县分别于2018年、2020年及2022年成功申报猕猴桃、腐竹和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河源市成功申报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和平县是其中一个片区。

和平县猕猴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获批建设,总投资1.5363亿元,建设核心镇为阳明镇、青州镇、大坝镇和下车镇,2020年建成使用。和平县是国家猕猴桃生产联合体十六个成员之一,猕猴桃产量占广东90%以上。

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获批建设,总投资2.1368亿元,建设范围涵盖阳明镇、合水镇、贝墩镇、大坝镇。目前,产业园基本建成,全县腐竹年产量达1.55万吨,年产值5.58亿元。预计全面达产后,全县腐竹产业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带动2000人以上参与腐竹产业发展。

和平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获批建设,计划总投资2.3365亿元,规划建设范围涵盖阳明、长塘、大坝、彭寨、古寨5个镇。目前,产业园已完成投资9374.85万元,已开工项目17个,正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预计到2024年,产业园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基本形成优势产业带,丝苗米产业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

和平县2021年参与建设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园区规划范围涵盖阳明、合水、林寨、东水、彭寨等5个镇。该产业园和平片区计划总投资6653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065万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1%,和平3个实施主体承建项目已基本建成,预计全面达产后可实现茶油年产能1500吨、茶皂素年产能3000吨、茶籽香型食用植物调和油年产能1万吨、精炼油年产能1500吨。

聚焦打造“六个十万亩”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近年来,和平县结合各镇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猕猴桃、油茶、丝苗米、百香果、茶叶、黄豆“六个十万亩”农业种植基地,推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当前,和平县正以六个农业产业为抓手,围绕“六个十万亩”种植基地,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求突破。

目前,和平猕猴桃种植面积5.6万亩,年产鲜果近5万吨,年产值约9.8亿元。

油茶种植面积超25.3万亩,今年预计油茶籽产量达3万吨,产值预计达8.47亿元。

为推动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平县以彭寨等5个镇为核心,逐步打造和平县“十万亩”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目前,丝苗米播种面积11.68万亩,年产量4.5万吨,主导产业综合年产值约10.6亿元。

目前,和平百香果种植面积2.41万亩,涉及全县17个镇,年产量近3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现有从事百香果种植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以上示范社14家。

和平茶叶种植面积2.02万亩,年产量1038吨,年产值2.9亿元。主要品牌有河明亮绿茶、东水增坑马增茶、浰源九连山蚬子塘绿茶、浰源九连山昶南峰阳明茶、青州金稳绿茶、大坝五花嶂绿茶、热水低湖绿茶等。

黄豆种植面积1.18万亩,年产量达2832吨,年产值0.28亿元。同时,和平以成功申报腐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鼓励产业园实施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带动种植黄豆300亩,为和平县腐竹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原材料。

“丰”景如画绘蓝图 续写和美和平故事

蔬果飘香、稻禾满筐、人声鼎沸……在和平农业发展的道路上,一系列有力举措正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增效。在继续发挥好猕猴桃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的同时,全力推进腐竹、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广东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促进和平特色产业长远、健康、规范化发展,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实现集中连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聚力建设规模化种植加工基地为依托,建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逐步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茶罐子”基地。

——不断完善“四大片区”的载体功能。立足县域内“四大片区”(以阳明镇、大坝镇为中心的中部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以下车镇为中心的北部农旅生态康养示范区,以青州镇为中心的南部优质水果种植示范区,以彭寨镇为中心的东部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的生态、产业、交通、文化等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四大片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

——持续推进优势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建设。积极抢抓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实施“百千万工程”机遇,围绕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动和平县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效益化和专业化发展,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用好扶持政策,建立规模化种养基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和机制,实现生产订单化、基地规模化、产销一体化,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运行监测。实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升计划,推动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服务。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围绕绿色食品产业链,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力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推动食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打响和平农产品品牌,持续抓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提升。大力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档次。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细化和明确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配套措施。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促进粮食稳产高产、节本增效。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开展高标准农田提升行动。健全农田保护机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组稿:本报记者 雷宇烁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江逸伦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上一篇:开创和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