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东源制造未来之路蓝图绘就
■3月23日,东源县2023年春季经贸活动在县新材料产业园举行,18个项目签约、动工、投产,投资总额82亿元,产业招商与项目建设实现“开门红”。
■盐东现代物流园由深圳市盐田区和东源县共同建设经营,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计划投资7.5亿元。目前,园区已引进物流项目28个,总投资56亿元。
■一大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龙头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在河源东源高新区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核心提示
云宿智能移动舱项目、腾捷新能源汽车产品项目、威立瑞电力设备项目……近日,东源举行2023年第四季度工业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9个项目落户东源,总投资13.2亿元。本次集中签约是东源树立“项目为王”发展理念,立足优势主导产业,实施精准招商的生动实践。
东源通过项目攻坚推进项目落地投产,促进产业项目加速成链,更多优质、特色产业落地开花结果。1月—10月,该县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132.84亿元,同比增长16.57%;规上工业增加值31.00亿元,同比增长12.2%;工业投资45.16亿元,同比增长20.3%;工业技改投资5.39亿元,同比增长20.8%。
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扬鞭奋蹄,东源正源源不断汇聚起发展动能。遥望未来,东源将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为关键抓手,走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之路,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走在全市前列。
对外高频招商 对内优化发展空间
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脊梁”。近年来,东源大力开展招大引强,招引的数量、质量均超以往。“这两年,东源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东源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具备承接大湾区产业辐射的基础和能力。”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说。
抓项目促投资,引得进更要推得快、建得好、留得住。今年以来,东源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外出招商,成立县促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招商工作专班,整合力量组建“鲲鹏”招商队深入珠三角招项目、抢项目,深入开展“地图招商+‘链主’招商+驻点招商”,高质量开展招商路演、招商大会等系列活动9场次,共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个、投资额达45亿元,预计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75亿元以上;目前,已签订框架协议项目3个,总投资额达40.5亿元。
近日,落户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深圳市利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东源的多样化服务频频点赞。“东源招商团队非常好,项目所有落地事项都帮我们想到了,帮我们代办了很多事,我们基本没操什么心。”该公司总经理韦志刚说,希望把云宿智能移动舱及UTUT项目做得更深、更实,在东源形成一条稳健的产业链。
招商队伍的建设不止步于政府,还将打入“民间”。今年7月,东源携手深圳市盐田区招聘了24名招商大使,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东源商会有关负责人、已落户东源的优秀企业家、杰出乡贤代表等,他们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当好东源招商引资的“宣传员”“牵线人”“代言人”,努力为东源进一步拓宽招商渠道,深化以商引商、以企引企,讲好“东源故事”。
高效配置招商要素资源,提升招商工作效率亦是关键一招。今年7月,省招商引资对接平台东源特色专版上线。“通过东源专版,投资商可以快速了解东源各方面的丰富资源及招商信息,帮助投资商更全面地了解东源的产业特色,让更多投资商来东源投资兴业。”东源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信息股工作人员说。
为承接多个项目,给发展留空间,东源依托河源东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河源东源高新区)拓建,建立河源东源高新区三期平台,将其作为东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据悉,河源东源高新区三期位于仙塘镇仙塘村,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投资31亿元,其中启动区面积1.26平方公里,总投资额约14.8亿元。目前,启动区已取得林地指标1890亩,城镇建设用地指标350亩;已获得专项债7.6亿元,于去年12月启动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等工作,已完成征地拆迁900亩,场地平整550亩;已签约落户5个项目,12月底将交付土地进场动工建设;正在规划建设园区标准厂房,项目用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2024年底完成建设。
随着“融湾”“融深”东风劲吹,珠三角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对省域空间的溢出效应,正在河源东源高新区迸发出新的火花。
强基础促飞跃 面向未来培大育强
企业是生产的细胞,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实施主体,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没有企业强,产业链强、供应链强都是一句空话。
走进位于东源县仙塘经济开发区的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河源富马),一台台高端分割机器正生产整体硬质合金锯片铣刀。“去年,在县工商信局帮助下,我们获得了省级技改资金608万元,用于产业转型升级。”河源富马副总经理李章序说,技改以后,高效刀具及精密零部件生产线性能提高20%—30%,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以上,产能提高3倍以上。
河源富马计划投资1.27亿元,打造年产2500吨高品质硬质合金制品生产基地,现已进入准备动工阶段。李章序表示,此次生产基地的建设,政府开启了项目规划、用地保障和加速审批等流程“绿色通道”,全面展开项目供地工作,政务服务由“串联式”向“并联式”推进。
河源富马是东源企业培大育强的生动实践之一。为推动东源延伸产业链,由建筑用钢向工业用钢转型,东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下称工作专班)鼓励河源富马、旗滨等23家企业投入5.39亿元实施技术改造。
“我们还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指导万利科技等11家企业上规,预计全年实现新上规企业19家。”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东源突出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带动,推动9家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引领全县工业增长。
晟源永磁项目是广东省重点项目、战略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占地面积8.26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2.52亿元。“公司是集稀土钕铁硼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智能终端、工业自动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稳定的材料支撑,其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晟源永磁综合管理部部长张恒说,今年的产能可达3000吨,订单已经排到明年2月,销售额预计2亿元。
一个个项目的“加法”,成就产业集群的“乘法”。晟源永磁、铭镭激光等优质项目落户,让东源产业发展迈上“高精尖”,也得到省里的肯定。今年,河源东源高新区成为市承接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组成部分,将共享省工信厅下达的注入资金2.4亿元。
企业发展生机盎然,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根深叶茂。如今的东源,现代工业产业集群规模日渐庞大,目前,全县拥有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家,正汇聚起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
让真正好的项目为东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东源大力支持工业发展的初心。如何让高精端企业做大做强?东源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重点行业纾困、上规上限、贷款贴息、梯度培训、盘活低效用地等5项惠企政策,帮助企业申请各级产业扶持资金4378万元,以大力度资金支持助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城融合发展 大力提升软硬实力
河源东源高新区一路奋进,勾勒出一幅城市更新、砥砺前行的发展图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构建“产业升级+园区联动+功能扩展”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规划园区环境风貌,东源加快推进园区改造提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未来产业、高质量生态文化为基础,致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友好的“花园式”园区。道路工程、土地征收及房屋拆迁工程、土石方工程、污水处理厂工程、排水渠工程、高压线边护坡挡土工程、管网工程、路面铺设沥青、人行道改造、绿化带改造……2021年起,东源投入数十亿元专项资金,大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以此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硬核”竞争力。
河源东源高新区盐东现代物流园各项智慧设施让人惊叹连连:天上有无人机定时巡检,地上有路灯集成监控、电动汽车充电等多种设施,草坪绿地智慧化喷灌,智慧停车让出行更加便利,5G场景化应用在这里随处可见。
据悉,盐东现代物流园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智慧园区和智慧展厅,打造5G智慧园区展厅、5G安防无人机、5G巡逻机器人、5G VR园区直播、5G智慧灯杆、5G智能抄表、5G AI视频监控等七大创新应用,为入驻企业带来现代化办公、生产体验,为东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再看看现在,人才、企业、产业高度集中,产业新城集聚效应已然显现。”不少在河源东源高新区发展起来的企业家感叹,近几年变化太大了,各项工作成效初显、区域品质显著提升,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如今行走在河源东源高新区,只见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公园绿地连点成线,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除了提升“硬实力”,园区建设还在“软实力”上下苦功夫。东源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力推进华师附小、县四小、县六小、县特殊学校、汇景九里湾配套学校等教育项目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让好学校遍布群众家门口。今年9月,新增东源县第六小学和华师附小学位共3240个,以此满足园区企业员工子女入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需求。
坚持“制造业当家”“项目为王”,强化规划引领、高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东源硕果累累。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征程上,河源东源高新区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借力平台资源、厚植科创基因,树立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标杆,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实力东源、科创东源、品质东源、幸福东源,为河源高质量发展贡献东源力量。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彭冰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黄赞福 ■稿件统筹: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