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蝶变新生
一汪碧水“创”出新天地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喜获丰收
■到仙塘镇红光村南园古村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8月11日,“锚定百千万 铺就共富路”东源县“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农文旅招商推介会举行,现场集中签约项目14个,投资额超5亿元。
■位于仙塘镇观塘村的东江壹号驿站秀美景色吸引了市民及游客前来游玩
核心提示
初冬时节,东江江面碧波荡漾,江风、竹影、渔歌与白鹭相伴,让人仿佛置身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中。
今年8月,东源县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下称“东江画廊”示范带)农文旅推介会召开,“东江画廊”示范带实力“吸金”,引进观塘一号驿站、子眉梯田生态农旅基地、香溪村山苏园、南园古村景区特色美食等14个项目,投资额超5亿元。
江山如画,今胜往昔。“东江画廊”示范带依水而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寻求机遇,积极拓宽发展新思路。在“百千万工程”东风吹拂下,“东江画廊”示范带走上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长达75公里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之变: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
不久前,柳城镇的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迎来收割季,现场工作人员轻轻按下遥控器上的启动键,无人驾驶收割机就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开进稻田并自主收割水稻,无人驾驶运粮车则开到田边等待收割机的“命令”。当收割机满仓时自动发送“命令”给运粮车,运粮车根据收割机作业路线和卸粮筒长度智能规划自身行走路线,确保收割机将粮食准确卸至运粮车中。运粮车粮仓满后,便自动行驶到卡车边并准确将粮食卸至车厢中。
这就是农业“黑科技”——农机无人驾驶,工作人员只需对无人农机进行指尖上的操作,农机就会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工作任务。
“无人农场的每台农机上都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互联网数据传输,实现农机定位及跟踪规划好的路线自动作业。”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负责人王键宽说,使用智慧农机,收割效率可提高近百倍。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是“东江画廊”示范带着力构建“品种优质化、产品品牌化、生产机械化、产业融合化、管理数字化”的现代农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当目光转向义合镇香溪村,生菜、青瓜、西红柿、玉米……各式各样的蔬菜正在生长,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画卷在此展开。“我们基地共有320亩地种植金银花、蔬菜等农产品,开发了‘阳光绿源’网上商城小程序,将我们的农产品卖向粤港澳大湾区。”阳光绿源农业集团(河源基地)负责人唐建华说,今年5月,基地与万绿慧农(河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引进了水培蔬菜项目,一年能收12茬,年产量是土培的2倍以上。
据唐建华介绍,水培蔬菜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用水泵把营养液输送到栽培管道中,通过水循环促进蔬菜生长,避免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培育出来的蔬菜营养更全面。无土水培发展绿色蔬菜种植,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此外,河源市顺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凭借“东江画廊”示范带驶上了发展“快车道”。“目前,我们大棚种植灵芝4000平方米,年产灵芝和孢子粉共5000斤,年产值720万元。”该合作社负责人李海添介绍,自从“东江画廊”示范带建成以后,越来越多人来义合游玩,顺景灵芝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销路越来越广。
“东江画廊”示范带沿线乡镇的现代农业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该示范带依托茶叶、丝苗米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沿线乡镇建成番薯、灵芝等超千亩现代种植基地5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5个,打造了“阳光绿源”“顺景灵芝”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呈现体量激增、质效并进、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
东源依托“东江画廊”示范带,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打造镇级产权交易平台,盘活集体资产,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采用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同时,还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以及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稳定就业的村民开展免费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科技研发创新,推行生态绿色生产,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乡村经济由粗放增长向绿色发展的转变。
景观之变:变门可罗雀为万人空巷
扎稻草人、玩飞盘、踢足球、野餐、露营……近日,“东江画廊”示范带自然里营地办起了沐童稻田文化节,数百名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尽情收获快乐。
“营地于今年8月初开营,举办了国风集市、露营文化节、稻田文化节、少儿教育研学、户外艺术课堂等节目。”自然里营地相关负责人苏开说,节假日客流量达5000人/日,旺季日营业额达6000多元。
自然里营地的开营,让更多市民、游客能在东江畔体验田野乐趣。苏开表示,他们将会增添玩乐设施项目,如户外书吧、手工创作屋等,还会紧抓节日风向,举办综艺表演、跨年联欢、科技发明艺术展等。
“‘东江画廊’壹号驿站及碧道慢行系统未修建以前,这里人烟稀少,周边的杂草都蛮高的。”仙塘镇观塘村村民李金云说,此处修建以后成“网红打卡点”,她和家人在碧道摆摊、卖小吃、饮品等,每天能挣400元左右。
自然里营地相反方向的东江田觅营地以田园生活为主题,打造了竹海长廊、土鸡认种园、沙鱼乐园、树屋乐园、露营基地、研学基地等项目。
“近期,我们举办了小寨荒野厨房活动,近300组家庭体验了‘野营’乐趣,我们还增加了沙地寻宝环节,并准备了大宝箱和大量奖品。”东江田觅营地负责人刘志巧说,天气渐凉,围炉煮茶、烧烤等项目又重新“火”了起来,市民们在篝火之中尽享冬日乐趣。
东江田觅营地不断推出新花样,还开设户外包饺子、非洲鼓团建、生日趴、亲子游园等项目,持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东江画廊”示范带的“引流器”之一。
据了解,“东江画廊”示范带西南起仙塘镇、往东北延伸至柳城镇,全长75公里,覆盖沿东江5个镇(仙塘、义合、黄田、蓝口、柳城)39个村庄。目前,“东江画廊”示范带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覆盖仙塘至义合的18个村庄,全长约23公里,精品段13公里。
义合镇下屯村作为“东江画廊”示范带的“一员”,其吸引力不可小觑,以阮啸仙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成功入选首批“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位于下屯村的小江湾实训扩展基地以红色引擎为抓手,打造组合研学“套餐”。“公司策划红色文化+红色剧本杀+生态科普+非遗文化传承课程,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前来研学。”广东嘉客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秋雨说,为了给中小学生研学提供高品质课程,小江湾实训扩展基地不仅自主研发出红色剧本杀《七贤小战士》,还与广东轻工集团合作打造非遗传承人基地,与深圳市科协进行研学类交流,助推研学项目深化,拓宽实践育人新渠道。
“东江画廊”示范带突出区域特色,汇集了东江流域最经典的田园诗画、客家风情和红色文化元素,沿线分布有阮啸仙故居、闻啸轩学堂、东江碧道、花海、民宿、咖啡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和人文自然景观。每逢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每天吸引超3000人到“东江画廊”示范带游玩、打卡。
生活之变:变“大蓝图”为“小确幸”
幸福是什么?
仙塘镇红光村村民张彩霞几年前会觉得幸福是农闲时去村口喝早茶,或者到邻居家里唠唠嗑。但如今的她有了更高要求:孙女就读的学校更优质,乡村一年比一年更美丽,文体活动更丰富。
两年来,“东江画廊”示范带将区域发展“大蓝图”和百姓生活“小确幸”紧密相连,持续发力民生建设,让百姓的幸福感不断“加码”。
人居环境、生活方式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东江画廊”示范带沿线乡镇的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年来,仙塘镇、义合镇、黄田镇、蓝口镇、柳城镇等不断补齐教育、医疗、生活配套等方面的短板,描绘幸福民生新画卷。
“我们不断完善‘东江画廊’示范带沿线乡镇的基础设施,比如农村集中供水、生活垃圾、道路亮化、‘三线’整治等。”东源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如今,“东江画廊”示范带内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率等均达100%,切实满足了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沿着“东江画廊”示范带前行,道路宽敞平坦、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白墙青瓦岭南韵味浓厚,充分展示红色村落的乡村记忆和烟火气,积蓄了乡村振兴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为了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村庄,义合镇下屯村将传统文化传承与人居环境整治充分融合,通过村屋外立面提升、建设“四小园”、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等,进一步美化村庄。
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东源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东江画廊”示范带各村庄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全覆盖。
高效精细的治理和服务,让村民的生活更安心。“东江画廊”示范带沿线乡镇扎实推进村规民约修订,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常态化开展文明户、“三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如义合镇深入挖掘和善用千年客家传统文化,逐步探索推广“祠堂调解”“榕树下调解”等具有客家特色的德治方式,并在下屯村试点打造“红色调解室”,把该调解室打造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窗口,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助力下屯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此外,大大小小的运动场地、农家书屋、文化大礼堂等,构成“10分钟文化生活圈”,让“东江画廊”示范带沿线乡镇村民享受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公共文体服务……
路网完善了、环境改善了、村容亮丽了、人气更旺了、群众幸福感增强了……经过前期的努力,“东江画廊”示范带建设成效显现。接下来,东源县将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推动“东江画廊”示范带由“连线成景”向“面上开花”转变,构建“点线面”全域美丽大格局,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工作经验,探索出乡村振兴的“东源样板”。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黄小媚 彭冰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黄赞福 杨坚
■稿件统筹: 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