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耕地保护“田长制”,让每一块耕地都有守护人
东源:打造“升级版”美丽田园
■骆湖镇骆湖村村民在收割晚稻。东源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托管改革,有效破解部分土地撂荒、农民不愿种粮等问题,确保良田真正实现粮用。
■东源县省级丝苗米产业园——柳城镇下坝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内,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在作业。
■上莞镇常美村村民进行机械化春耕。东源通过推行“田长制”,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涧头镇乐源村垦造水田水稻长势喜人,昔日低产田成为高产田。
核心提示
初冬时节,行走在东源县的广袤乡村,放眼望去,平整的机耕路两旁,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正呈现出一幅“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美丽景象。
粮安天下,地为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谁来当“守田人”?如何守好田?2022年底,东源县率先实行耕地保护“田长制”,为全县耕地构筑起一道严密防线,着力交出一份耕地保护与发展的“东源高分答卷”。
制度升级 耕地保护网络越织越密
过去,耕地保护被认为是规划资源、农业等政府部门的职责,村民承包土地之后的用途,农或非农、粮或非粮皆有,直接目睹这些现象的村委会不知道该不该管以及该如何管。2022年底,东源县推出“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田长制”,将耕地纳入网格化管理,为耕地保护落实属地责任、田长责任,消除了责任“中空层”。
据悉,全县共设四级田长共287名(包含县级2名,镇级22名,村级263名),县级田长及副田长由县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县级巡田员由县分管领导担任;乡镇级田长及副田长由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乡镇级巡田员由乡镇分管领导担任;村级田长及副田长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网格田长由村“两委”成员担任,协调解决耕地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劝耕促耕行动,宣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等。
县、乡、村级田长要及时掌握耕地保护利用情况。村级田长每月至少对耕地开展 1 次全面巡查,网格田长和护田员每周至少对耕地开展 1 次全面巡查,发现问题应立即制止,对不能制止的通过巡田系统向上级田长报告。县、乡级田长要组织有关部门迅速予以处置。
“通过‘田长制’这一工作抓手,我们精准地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头,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格局,实行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公众参与、齐抓共管’的耕地保护工作局面。”东源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顺天镇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镇”,该镇农民是直接受益者。“土地还没整治的时候,撂荒地堆了不少石块,看着乱糟糟的。”顺天镇横塘村党支部书记朱坚理说,现在被整成了连片的良田,新建的沟渠纵横交错。如今有了“田长制”的加持,农田再也不会丢荒了。
此外,东源县自然资源局还通过发放1.5万册宣传手册,使农民更好地了解自家承包耕地的管理方式,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随着四级“田长制”的推进,一个直观变化是,东源实现了对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查处、第一时间拆除。“‘田长制’犹如给耕地套上了‘金钟罩’,让全县每块耕地都有守护者,确保每一块耕地都完好无缺。”东源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开启数据赋能 严守耕地红线
四级田长已各就各位,如何让田长们更好地“走马上任”?考虑到按行政村划分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与实际管理地块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东源县自然资源局通过卫星影像,将行政村界线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图斑进行叠加,将相关成果进行融合,形成村民小组耕地摸查图斑,制作出影像工作底图,结合“田长巡田”移动端及影像图纸开展网格划分优化工作。
据悉,省级统一开发了“田长巡田”APP,田长在手机上下载安装、登录账号后即可使用。在APP中领取完巡田任务后,即可开展巡田工作,APP会自动记录巡田时长和巡田距离,生成巡田轨迹。若自己的“责任田”不存在疑似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在APP中上报零报告即完成本周期的巡田工作;若存在疑似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则在APP中圈出问题范围,填写问题描述,再拍照上报即可。
在网格田长和村级田长日常巡查过程中,若发现“责任田”存在疑似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可在“田长巡田”APP中选中存在问题的耕地图斑,再勾绘出问题的大致范围,选择问题的类型,填写相关问题描述,再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拍照,最后上报,即完成了疑似问题线索的发现、记录和上报工作。
网格田长上报问题线索后,对应耕地图斑将被赋予黄码。待村级田长审核确认后,黄码耕地将变为红码耕地(问题耕地)。红码耕地(问题耕地)是各级田长最为关心的。村级田长督促网格田长对红码耕地(问题耕地)进行整改,整改中的耕地将被赋予蓝码,整改恢复后的耕地将会变回绿码。
“我们通过反复讲解、示范、指导,让每个镇、村田长,巡田员都能掌握如何领取巡田任务、如何记录巡田轨迹、如何对违法占用耕地开展巡田工作等。”东源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巡田工作正在顺利开展,各级田长已巡田863次,巡查里程达3608千米,巡查时长316小时。
由于基层单纯依靠人力巡田难度较大,为加强耕地保护“技防”,辅助基层巡田工作,东源县自然资源局准备借助铁塔高空摄像头全天候、大范围、智能化特性,实现疑似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自动预警及信息推送。同时,还将通过建设无人机基站及固定摄像头,利用无人机群可实现定时定路线定点拍摄,以现代科技手段赋能精准高效巡田。
值得一提的是,为充分发挥巡田工作人员效能,调动巡田人员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东源县自然资源局将参照现有河长制和林长制相关人员的薪资待遇,给予巡田员相应的薪资待遇,并对巡田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的巡田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结合乡镇年终考核,对落实“田长制”工作有突出表现的乡镇集体实行奖励,实现“巡田有薪,巡田有奖”。
“这些奖补资金的发放,旨在鼓励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挖鱼塘、种苗木、建农房,都必须以保护好耕地为前提。有了补偿资金,村民参与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东源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工作相关负责人说。
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 确保良田粮用
去年以来,东源不仅探索全域推进“田长制”,还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控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确保良田粮用,让小田变大田、荒地变良田,是东源探索的新措施。
在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成片的稻谷已经收割完成,正在进行冬季管护。据介绍,三四年前,下坝村还是分散种植模式,部分耕地撂荒,成为农民口中的“冬闲田”。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武说,下坝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村里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由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绿智慧农业)统一进行机械化耕种,农户在收取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在村里务工,一举多得。
下坝村的变化得益于农业生产托管改革。
2020年起,东源积极实施农业生态托管改革,通过“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模式,引导分散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目前,东源有18家生产托管服务组织,从业人员超过1800人,服务带动小农户13600户。其中,万绿智慧农业在全县范围内以水稻种植的耕整地、育秧、插秧、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等环节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服务面积超3万亩。
“我们通过生产托管,直接带动了东源县539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2170元,年增收总额超116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航天稻’1万多亩。”万绿智慧农业总经理王键宽说。
东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生产托管改革为粮食主产区解决部分土地撂荒、农民不愿种粮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这既减少了撂荒耕地面积,也增加了农民收入,良田真正实现粮用。
为了稳定39.32万亩粮食种植面积,抓好粮食生产工作。今年,东源拟新增水田面积约1210.11亩,项目预算总投资约9853万元,已申报2023年第三批专项债7800万元,用于垦造水田工作。
谈及未来耕地保护工作重点,东源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源将在推行“田长制”基础上,继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鼓励更多村集体成立耕地保护协会,动员更多人参与耕地保护工作,持续提升耕地巡查、保护和监管效能,全力守护东源生态屏障,以“东源之窗”展现河源之美。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彭冰 修硕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黄赞福 ■稿件统筹: 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