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
多点开花“引爆”乡村
■正月十一,上莞镇新轮村的“追龙”民俗活动异样火爆。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7月1日,2023年万绿湖“开渔活动”在万绿湖风景区码头举行,吸引了四方游客参与、各大媒体关注。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6月24日,仙塘镇红光村南园乡村大舞台落成典礼暨有艺你就来文艺汇演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6月10日,东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展演活动在万绿湖·龙凤岛游览区举行,“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凭借着酒味甘醇、香气浓郁等特点,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品尝、了解。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上莞镇新轮村追龙,漳溪畲族乡“汶水塘捕鱼节”、蓝大将军出巡节等非遗活动是“多彩东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这些珍贵资源,做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让东源非遗最大化释放出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东源长期探索和努力建设的目标。
今年以来,东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构建文旅融合新载体,引进新业态“点燃”乡村烟火,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文化大传承大发展大繁荣赋能中国现代化东源实践,为努力勃发新气象作出更大贡献。
化古为新 延伸文化新触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城市文脉绵延的生动见证。东源文脉延绵、薪火相传近1600年,非遗资源蕴藏丰厚,舌尖上的非遗,艺术里的非遗,节庆中的非遗,工艺上的非遗……绚丽多彩的历史遗珍编织出一幅鲜活的文化画卷。数据显示,东源挖掘整理并核定公布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5大类别26个项目(其中省级5项、市级12项)。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系于传承创新。如何用好非遗“厚家底”?关键在于活起来、火起来。
活起来、火起来,意味着非遗不能“束之高阁”“孤芳自赏”,要用起来、保护好,要有活力,发展好,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融入县域发展脉动。
今年大年初三,漳溪畲族乡中联村200多名青壮年下水就位,分立汶水塘两旁,双手使劲,身往前倾,有节奏地拉索收网,塘面泛起阵阵涟漪,大大小小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不少村民都捕了几十斤鱼回家。汶水塘捕鱼项目热闹非凡,6000名群众争相上前围观。
省级非遗“汶水塘捕鱼节”还吸引了上百万人在直播间观看,热闹盛况上了央视新闻和“学习强国”APP。
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映照的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无论是康禾贡茶制作技艺、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还是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汶水塘捕鱼节、上莞镇新轮村追龙,这些非遗项目都源自生活,也大放异彩于生活。
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推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通知》的发布,提振了东源开展2023“东源非遗年”系列活动的信心。
如何进一步推进东源非遗走进群众生活。今年,东源推动非遗进景区,探索讲好非遗故事。韵味十足的中国古典舞、互动性十足的竹竿舞、极具民族特色的畲族舞蹈及畲族敬酒礼……今年暑假期间,万绿湖景区在龙凤岛举行全市非遗项目主题展演活动,遴选东源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以沉浸式的舞台、古朴典雅的风格、动人心弦的音乐、优美迷人的吟唱以及人物情景的再现,展现了东源非遗的独特魅力,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只有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非遗才能更好赋能县域发展,赋能美好生活。”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东源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进农村、上云端,探索讲好非遗故事;打造非遗主题街区、非遗研学基地,扩展非遗共读共享新空间;大力培育和认定非遗传承人,打造非遗品牌,提高东源非遗知名度。
历史文化是源,城市发展为流,源远才能流长。东源始终致力于复兴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着力将丰厚的历史积淀化古为新,让东源非遗成为最基础、最深厚、最持久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文化赋能 构建文旅融合新载体
“(亻厓)系客家人,爱吃客家菜,河源既猪脚粉同客家酿豆腐,是(亻厓)既最爱……”6月24日,夜幕刚刚降临,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南园乡村大舞台落成典礼暨有艺你就来文艺汇演举行,台下市民或唱着和着,或欢快鼓掌,热情洋溢。
“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搭建了南园乡村大舞台,免费提供灯光、音响等器材供村民使用。”仙塘镇红光村党支部副书记潘小科说。
“南园乡村大舞台”深受百姓欢迎,以前“蹲在台下看”,现在“站到台上演”,老百姓演村事、唱村歌、说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仙塘镇范围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同时,不少村民在表演期间化作小摊贩,在家门口摆上小吃摊,赚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距离红光村20公里的万绿湖风情街,也举行了小型音乐会。随着音乐响起,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打开闪光灯,尽情挥舞,各地游客和居民齐聚一堂,一边品尝着客家美食,一边快乐地畅游音乐世界。
文化生活,是一座城市底蕴的外化,也是衡量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一大要素,其最基本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城市因文化才有鲜活的灵魂,没有文化,再美的风景也难以吸引人。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提高群众审美,提升东源的城市文化建设,让城市更长久地迸发生机与活力。”东源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对标省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今年以来,东源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新举办客家山歌赛、原创客家流行音乐汇、全民阅读活动、广场舞等品牌特色活动,持续提升万绿湖国际马拉松赛(东源段)、穿越万绿湖徒步、“村BA”、“镇BA”等品牌赛事质量,为市民献上了一场场高质量的文化盛宴。
此外,东源还在文博场馆、公园景区、街坊广场、社区家园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譬如,县文化馆开办舞蹈、美术、客家山歌等公益性活动、培训班,年展览达66多场次;县图书馆举办全民阅读系列活动79场次;县博物馆共策划和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展览30场次等。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庆假日,每年举办超过400场文艺赛事活动。
眼下,东源正立足群众需求,积极策划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全力培植本土原创力量,让更多高品质文化活动飞入东源,也让更多“东源故事”“东源元素”活起来、走出去。
品质提升 业态蓬勃“引爆”乡村
周末,天气晴好,走进东源县木京水电站旁的“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碧道慢行系统,蓝天白云之下,草地上散布着一顶顶帐篷,游客闲坐草地之上,近旁就是一江碧水,叫人心旷神怡。
在乡村旅游火热的当下,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东源将目光投向江边空地,通过发展“碧道经济”,打造了一个集草地露营、散步休闲于一体的户外活动基地。“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一期建成以后,不仅带动了沿线镇村的农副产品销售,还带动了渔家餐馆、民宿的经营。
“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不仅激活了全域旅游经济,同时也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这里的山江乡野,通过唤醒沉睡资源,激活美丽经济,创新消费场景,打开了乡村富民增收的快车道。
康禾镇仙坑村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全国第五批传统古村落。放眼望去,满眼皆绿,客家四角楼、八角楼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别有一番风味。闭眼聆听,远处不时传来研学学生的欢声笑语。
“学生们通过观赏古村、领略民俗、体验民宿、劳动实践等方式,见证了仙坑之美,感受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脉搏。”仙坑村党支部书记叶永权说,近年来,该村想方设法活化古村落,通过打造研学科普品牌,集聚人气打响名气,民宿、研学旅游等业态纷纷走进仙坑村,让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引爆”乡村的何止仙坑一隅,康禾镇的各个村落都各出奇招,旨在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流器”。高标准村道、主题展馆、文体广场、酒坊民宿、康泉十八……在康禾,可寻见乡村自驾游、乡村研学旅行、健康养生等新业态。
“为充分挖掘河源县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曲龙党支部、红四师宿营地等红色资源,我们以特色民宿为载体,将红色文化内涵和地域元素融入民宿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康禾镇曲龙村党支部书记杨远辉说,该村还种植了145亩荷花、白芨、金针、美人蕉等中草药,打造集观赏、研学、增收于一体的“花药谷”项目,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离开仙坑百年村落,来到船塘镇黄沙村的千株木棉庄园。上千株大腹木棉花次第绽放,整个庄园粉装上线,浪漫氛围十足,游客络绎不绝。庄园之中的乡村集市亦热闹非凡,茶叶、红枣、红薯、柿子……各种农副产品应有尽有,让游客在赏花之余还能大饱口福。
“乡村单点美犹如盆景,很难引起规模性关注。串点成线,‘盆景’变‘风景’,局面就打开了。”东源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东源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绿色生态等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客家古韵·东江诗篇之旅”等4条旅游路线申报2023年“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打造休闲康养乡村旅游新样板。
如今的东源,红色文化旅游季、万绿湖“开渔活动”、新港风筝节、板栗文化节等乡村旅游活动精彩不断,活色生香,正在逐渐形成“天天有收入,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良好局面。
立足当下,遥望未来,东源始终坚持大旅游发展理念,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接更多乡村、景区,同时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新业态,探索更多的致富新模式。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黄小媚 彭冰 修硕
■稿件统筹: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