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以产业为牵引创新发展路径
乡村沃土焕发蓬勃生机
■5月31日,东源县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暨2023年农业招商大会隆重举行,28个农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动工和竣工,项目总投资41.95亿元。本报记者 杨坚 摄
■4月8日,“万绿客乡,茶韵飘香”——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仙湖茶文化节及招商系列活动在东源县上莞镇举行。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位于顺天镇横塘村的美林油茶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9月16日,东源县船塘镇举办第八届板栗文化节。本报记者 杨坚 摄
■由东源东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在船塘镇开发建设的船塘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据悉,目前项目一期完成投资10多亿元,建设厂房45万平方米,已进入投产阶段;项目二期计划投资10亿元,预计近期可投产。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东源县农业农村局围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粮食增产保供、现代产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等取得明显成效。
东源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加大力度培育推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优质平台+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模式,促进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发展中分享更多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锚定“农业强县”发力 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根基
以质量、效率变革牵引农业现代化发展,东源农业“风景甚好”。从东源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中获悉:2023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林牧渔累计总产值32.42亿元,同比增长10%,排名全市第一。
亮眼数据的背后,“农业强县”撑起了发展骨架。
在东源县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无人驾驶拖拉机、激光平地机、插秧机、变量施肥无人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全套智能化作业机具停放在田间,科技感十足。据介绍,无人农场的每台农机都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利用北斗卫星定位和互联网数据传输,实现农机定位和跟踪规划好的路线自动作业。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是目前我们在广东搞得最好的无人农场,也是我们在全国十几个省份30多个无人农场里最好的,我们一定要把它打造成广东样板、全国样板。”罗锡文说,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作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突破了无人农场的一批关键技术,二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三是得到了农民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四是引领了全国农业无人农场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我们引进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才团队,成功建立河源首个无人智慧农场,顺利推动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揭牌运营,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东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4%左右,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8%。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生动实践,正是东源大力推进科技强农的缩影。近年来,东源突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导向,向科技要动力、以机械增效率,全面吹响“农业强县”号角,奋力跑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农业要强筋健骨,科技是核心。东源聚焦水稻、茶叶、蓝莓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化院企攻关合作,分别与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农科院、省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省农科院东源农业发展促进中心、东源县农业人才驿站等科研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之花开遍大地,让科技之果惠及农民。
科技的力量为乡村发展带去新动能,而乡村农业想要再上一层楼,则离不开人才支持。东源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县战略为抓手,坚持引、育、留,大力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力争到2025年,引进高层次农业人才75名,培育农业人才1500名。同时,加大对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等项目开展,2022年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100人,农业科技培训5场次约300人,取得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30人。
培育农特品牌 打造农民致富新引擎
东源仙湖茶、东源板栗、霸王花米粉、绿纯客家酿酒、金黄田米酒、老东江花生油、“望郎回”板栗、“富万家”板栗、顺景赤灵芝……说起东源农特产品,老饕食客们如数家珍,最“土”的“鲜”货总是让人垂涎欲滴,不仅深受东源本土消费者喜爱,还远销省内外。
“今年,我们在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战略,打造优质农业品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小而美的东源农业如何做品牌?初级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有诀窍。“船塘镇作为全省首个板栗专业镇、全省最大板栗种植基地,丰产期年产量1万多吨,板栗产业大有可为。”船塘镇有关负责人说,该镇重点创建集板栗标准化种植、仓储加工、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物流集散、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断打响“望郎回”“富万家”板栗品牌。
走进东源县板栗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股炒板栗的香味扑面而来。“我们公司主要售卖生鲜板栗、冰栗子、金标炒栗、板栗面、港式招牌面等,产品深受顾客喜爱,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该公司生产部主管黄秀红说,公司年加工板栗可达3000吨。
目光转向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的仙湖山脉,层层叠叠的茶山望不到尽头,清风吹过,绿意翻涌,在云雾间别样迷人。仙湖村依托仙湖山的地理气候优势,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仙湖茶种植,目前有生态茶园2.7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4.68亿元。“我们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茶产业,给资金、给技术、派专家……让茶叶成为村民增收的‘大产业’。”仙湖村党支部书记曾云科说,村里时常邀请省级乡土专家为茶农授课,提高茶农的专业素养。
有了省级乡土专家的加持,仙湖茶的制茶工艺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仙湖茶的回甘口感。今年,“东源仙湖茶”入选2023年国家地理杂志·国茶地理“中国大美茶山”年度榜,品牌之路越走越宽。
除了板栗、仙湖茶,蓝莓亦是东源的特色产业之一。东源县以蓝莓为抓手,构建“从一个蓝莓到一个产业”模式,聚焦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蓝莓产业园内建设加工工厂,以蓝莓庄园为产业基地,以点带面,做实蓝莓采摘、加工、餐饮、农旅全产业链,打造一个“365天不落幕”的蓝莓体验馆。据悉,目前,东源县共有8个乡镇的36家企业种植蓝莓,发挥组团效应,实现蓝莓飘香东源。全县蓝莓产业园种植总面积超3万亩,总产值超过10亿元。
“农业品牌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县的应有之义。”东源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东源推出了一批体现特色、广受欢迎的“东源好品”。
据悉,目前全县现有“粤字号”农业品牌31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78个(其中:无公害产品44个、绿色产品17个、有机产品15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此外,东源还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省级名特优新区域公用品牌3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经营专用品牌14个;拥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25个、专业镇7个。
搭建产业平台 推进乡村产业“破茧成蝶”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当前,东源县正稳步推进建设丝苗米、茶叶、板栗、蓝莓、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着力将其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油瓶子”“水缸子”。
走进船塘镇群丰村的东瑞农牧群丰基地,其6920楼房养猪生产线建设采用智能化生产工艺,人流、物流、饲料等均有专用通道,环控系统、空气过滤系统、除臭处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实行机械通风、机械喂料、机械刮粪。
“群丰基地的生猪于9月18日出栏,日供港活猪300头,全线投产后,满负荷供应可达每日1000头。”东瑞农牧总经理阮强说,黄沙基地将在明年5月投产,两个基地建成达产后年出栏生猪78万头,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至2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
一批像东瑞农牧这样的龙头企业,在东源各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快速成长。这些企业紧紧围绕粮食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心打造产业集群,为县域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让更多农业企业有了落脚之地,也增添了他们发展的信心。据东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瞄准农业产业图谱,强化项目招引,推行“靶向式”招商,精准招引美林油茶、东瑞农牧、立华牧业等建链、补链、强链、扩链项目,不断拉长拓宽特色产业链条。
项目是园区的生命力,配套保障措施则是园区的竞争力。今年,《东源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出台,适用于在东源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等涉农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对于总投资额超出1亿元,且固定资产投资大于60%的,按其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每满1000万元奖励10万元,最多不超过100万元;优先保障优质涉农企业的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为办理设施农用地开通绿色通道;对符合东源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总部落户东源,且连续两年营业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此外,东源县农业农村局还加强金融支持、完善保险体系,制定出台全县普惠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举措,全面推行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并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对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予以补助。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冯晓铭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吴斯思 彭冰 修硕 ■稿件统筹:李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