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对口帮扶河源谱写出一首春天的赞歌
悠悠东江水长 深河帮扶情深
■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重点民生项目之一
■深河人民医院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重大民生项目,由深圳投资16亿元援助建设。
■江东新区古竹镇雅色村新貌。深圳报业集团于2016年5月开始结对帮扶雅色村。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该集团作为深圳派驻古竹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员单位之一,继续深耕雅色,协助当地打造示范村精品村。
■深河金地创谷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核心区域,是河源首个国家级孵化器,专注全产业链孵化和企业转型升级加速。
■河源国家高新区新貌。在深圳对口帮扶下,一园崛起,多园争辉;产城之变,风鹏正举。
核心提示
六月河源,层山叠翠,繁花似锦。
行走在河源大地上,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结下的果实随处可见:深圳帮扶河源214个原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482户36666人全部脱贫出列,助力河源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提升了一批示范工程,让河源拥有了第一所本科院校,拥有第二家三甲医院,深圳全额帮扶建设的深河人民医院,全面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深河产业共建累计落地建设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107个……一项项帮扶举措,见证了深圳对河源的深厚情怀,展示了深圳倾力支持河源,“真金白银投入”“真心实意付出”“真抓实干攻坚”的担当作为。
河源是深圳帮扶时间最长、支持力度最大、派出干部最多的地区。近年来,尤其是第三轮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下称深河指挥部)立足“河源所需”、对接“深圳所能”,以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共建、民生帮扶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深圳与河源人民、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共饮一江水,深河一家亲。站在对口帮扶的新起点上,深圳帮扶干部将积极响应中央部署和省、市要求,不负深河两市市委、市政府的殷殷重托,聚焦重点工作任务,集深圳之所能,聚河源之所长,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力以赴做好新征程上的对口帮扶工作,为河源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助力河源全面加快“融湾”“融深”,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贡献智慧和力量。
共谋共建共享 协同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新发展
今年2月,由龙川县和深圳市宝安区携手打造的“双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在宝安区福海街道大洋工业区揭牌运作。
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的揭牌,是继2014年宝安携手龙川共建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飞地经济”后的又一双向奔赴举措,龙川县在宝安辖区内揭牌成立“飞地园区”,两地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双向飞地”模式,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是深河指挥部共谋共建共享,协同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新发展的重要一环。
深河指挥部产业园区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深圳帮扶干部不负组织重托,牢记职责与使命,把河源作为第二故乡,当深河人,做深河事,谋深河利,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突出“基础”配套、“招商”优势、“平台”合力以及“服务”支撑,推进产业共建工作做好、做实、做精、做细,不断推动深河产业共建迈上新台阶。
——突出“基础”配套。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升级完善,2020年以来,河源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8.14亿元,实现“七通一平”面积24.3平方公里;同时,着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积极支持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夯实产业根基。
——突出“招商”优势。除了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库,助力打造区域产业链之外,还围绕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及水经济、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截至目前,新签约项目389个,合同投资额为1406.91亿元;开工项目301个,合同投资额为1118.5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50.46亿元;投产项目255个,累计完成投资额362.05亿元。
——突出“平台”合力。支持编制《以深河共建为牵引推动河源高质量“融湾”“融深”战略路径研究》等规划文件;充分发挥深河金地创谷、深河创智产业园等示范带动作用,以国企深河公司产业共建平台为主体,提供产业发展的空间及配套设施,推动产城融合;支持园区错位发展、协同发力,大力推动各产业转移工业园积极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推动搭建深河科学技术转移平台,支持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突出“服务”支撑。从深圳对口帮扶专项资金中划拨1000万元作为贷款贴息资金,帮助8家园区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智能化技术改造;助力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交易所A股正式上市,实现了河源本土企业A股上市“零的突破”;积极推动河源工业企业上市“种子选手”——广东雅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北京证券交易所,当前已成为河源工业企业上市“第一股”;同时,持续优化营商“软环境”以及招商服务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擘画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
沿着东源县顺天镇乡村振兴示范带一路前行,蓝莓产业示范园、柠檬现代产业园、西施柚种植基地、康汇·顺天民宿等项目串珠成链,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驻足在深圳盐田(东源)共建蓝莓产业示范园,一幅产业蓬勃发展新画卷映入眼帘。该示范园由深圳市盐田区政府与东源县政府投资共建,设有观光采摘区、蓝莓机械化栽培示范区、蓝莓高产栽培示范区、蓝莓生态种植区等功能区。园区规划占地2000多亩,项目首期于2021年12月竣工。“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就业和农旅观光等方式增加农户收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深圳市驻东源县顺天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丘秀祺说,丰产期(第五年)年产蓝莓鲜果可达1750吨,年产值可达700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2021年7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的工作部署,深河指挥部稳妥落实深圳市在河源5县44个镇的228名干部的进驻工作后,督导河源5个驻县工作组、44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制定驻镇帮镇扶村五年规划、年度帮扶工作规划。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因地制宜,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
河源有茶叶、蓝莓、柠檬、西施柚、黑蒜、油茶……近年来,深河指挥部聚焦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截至目前,深圳对口帮扶河源44个镇建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142个,8个镇入选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68个村入选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累计认定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累计认定“粤字号”农产品80个,建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深圳对口帮扶河源30个镇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范围内。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新增深圳帮扶河源特色项目67个,投入帮扶资金5307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销路更要跟得上。深河指挥部积极搭建“深河e家”“福和直通车”等销售平台,拓宽消费帮扶渠道,助力河源的农副产品、旅游项目、客家美食向珠三角地区推广和扩大知名度。同时,推动河源11种帮扶产品入选深圳对口地区好产品100强;推动河源市共计38家企业89个产品申报“圳品”,其中14家企业的26个产品已获评“圳品”。2020年以来帮扶河源农产品销售总额累计超过12.5亿元。
深河指挥部乡村振兴协调组负责人表示,在推进对口帮扶工作中,还定期开展“回头看”,实施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同时,推动风貌带提升工程以及河源红色文化振兴工程,聚焦重点工作,高站位落实推进各项工作目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聚力共绘民生工程新画卷
民生为本,项目为王。河源市图书馆“馆校共享图书”项目是深河指挥部2021年和2022年的重点民生帮扶项目,分两期实施。2021年12月27日,项目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在河源市区14所学校布设“馆校共享图书”网点,为学生及市民提供就近的、精准的借阅服务。在评估一期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深河指挥部继续支持实施河源市图书馆“馆校共享图书”项目二期,在灯塔盆地13个深圳对口帮扶乡镇及五县一区其他地区共计42所乡镇中、小学校附近部署“馆校共享图书”服务点,助力河源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现共享图书馆的城市。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刷脸借书,更可以通过阅读一体机与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联网,相当于身在河源,却坐拥深圳、河源两座城市的图书馆。”据深河指挥部社会民生组负责人介绍,教育帮扶是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重要内容,是整合资源推动实施的一个典范帮扶项目,是深圳送给河源基础教育的一份礼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自第三轮深圳对口帮扶河源工作开展以来,深河指挥部通过打好“重点项目+普惠项目”“硬件建设+软件帮扶”等组合拳,投入真金白银,帮助河源建设民生项目,在教育、医疗、劳动就业、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全面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在强化教育保障方面,持续投入支持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开展三期宿舍楼及饭堂建设、中考教育质量提升等项目,2021年,助力该校在省评估专家组全面评估办学水平及质量中获评“优秀”等级,首届初三毕业生在2021年河源市中考中,前10名占6人,已助力该校打造成河源公立教育典范;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由深圳市龙华区以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形式,派驻精英管理团队托管,2022年该校首届中考创该县历史最好成绩,学校三率一平(优良率、及格率、低分率,平均分)位列全市近300所学校第一名;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托管的紫金中学在2022年高考中,实现了全市百名内“零的突破”。
在优化医疗服务方面,深圳全额出资16亿元建成的深河人民医院投入运营后,继续投入1200万元支持完成深河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建设项目;投入800万元支持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填补了河源市新生儿重症监护领域的空白,助力该院成为河源首家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支持河源市博爱学校的扩建和设备更新,为残障青少年的教育成长提供保障;支持河源市人民医院开展区域心电诊断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在深化就业帮扶方面,投入近700万元支持建成特色产业平台——“粤菜师傅一条街”;扩大技能提升培训受益群体,加大相关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就业能力。本轮帮扶以来,河源已开展培训21.8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3.53万人。
■组稿:本报记者 陈鹏 通讯员 桑晓 张敏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