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共兴!河源与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实现提质增效
交通便利、产业外溢加速了科创平台、科技资源到河源的聚集。依托从大湾区落户到河源的各大科创平台,来自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涌向河源,让“河源制造”逐渐升级为“河源创造”“河源智造”。
△位于河源国家高新区的金地创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河源,成为了大湾区各大院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落地的试验田、首选地。
创新平台从起初仅有河源广工大创新研究院一家,到一大批来自大湾区的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启动建设灯塔实验室,实现我市省级实验室零的突破;鹏城实验室河源节点项目落户河源高新区;合作共建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河源市省科院研究院、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河源市广师大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等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公共创新平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见证着河源科技发展实现跨越的历史巨变。
△深大湾区研究院从科研平台建设、院企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河源高新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我市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1家,实现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太空稻推广种植”“航天花生培育”“水稻制种”……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依托科技力量,让更多农业科技创新“火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据悉,该基地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合作打造的广东最大水稻无人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一体化发展。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的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这是河源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河源联合大湾区高端科创机构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赛,20个获奖项目中有8个实现落地孵化。此外,还推动大湾区100多项科技成果供给和我市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一批前沿技术落地产业化,“5G射频前端芯片及模组”、“SABAR 5G体声波滤波芯片”两项技术成果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正式投产,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地加快建设。
近年来,河源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上多管齐下,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等举措,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8年的141家增加到2021年的291家。
与此同时,河源加快建设孵化育成体系,全市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国家级星创天地8家,国家级孵化载体数量位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2021年全市专利授权量4719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52件,分别同比增长15.15%、50.50%。
在河源国家高新区的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里,骆建正在忙着手上的工作。作为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骆建深耕无线电技术、信号检测、无线通信技术、通信终端技术等领域,入选河源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多次获得“河源市科技进步奖”。
像骆建这样的人才,在各行各业比比皆是。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河源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机遇,积极搭建“1+1+7”人才工作体系,“七大人才引育工程”、“百名博(硕)士党政储备人才引育工程”和“雁归源”人才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10人、博(硕)士2094人、高级职称人才441人、“归雁”人才9073人,进一步畅通了与大湾区的人才流通渠道。
(本报记者 吴雪 通讯员 麦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