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河源举全市之力“融湾”“融深”
11月9日清晨,经检疫监装,一批活猪正从东源县装车发往深圳。不到上午10时,这批活猪就经过屠宰,被制成肉制品后,抵达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
而在不久前,河源供深生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根据协议内容,按照年出栏不低于100万头的规模,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优先向深圳市供应生猪及猪类肉制品。绿色、安全、放心、可追溯的优质猪肉被端上了深圳市民的餐桌,“河源所能”正在满足“深圳所需”。
2019年以来,河源坚持“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举全市之力全域全面融入大湾区建设,畅通联动传导链条,激发全方位开放合作新动力,加快形成与大湾区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格局。
△河源市区新丰江两岸 杨坚 摄
推进“融湾”工作,体制机制是保障。
为了确保“融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河源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小组,各专项小组组长均由市领导兼任。市融湾办横跨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局两个部门,设置了专门科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在全省率先实现实体化运作,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和市委常委、秘书长兼任市融湾办主任,实行“双主任、双分管”。市第八次党代会将“实施‘融湾’‘融深’行动”作为全市“七大行动”之一,市委历次全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均设专章部署“融湾”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做好谋篇布局。河源对“融湾”工作的重视,可见一二。
高规格配置了“领头人”之后,市融湾办牵头开始了 “深调研”。两轮“深调研”,31个专题, 104篇高质量调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河源制定出台了《关于河源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河源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河源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一批政策文件,形成了近、中、远三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搭建了“融湾”工作的“四梁八柱”,确保“融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推进“融湾”工作,必须夯实“联通”基础。
2021年12月10日上午9时,随着G4640次列车与G2197次列车分别从深圳北站和赣州西站开出,标志着粤赣高铁正式通车。至此,河源高铁通车里程由0跃升到167公里,通车总里程跃升为粤北五市第1位,正式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粤赣高铁开通后,河源正式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冯晓铭 摄
梅龙高铁、广河高铁、河惠莞高速、龙寻高速、长深高速改扩建、河紫高速……这些项目,有的已建成通车,有的正在加快建设,河源“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已全面建成。
△河惠莞高速公路(龙川段)梅花枢纽立交互通,实现了河惠莞高速公路与梅河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转换,进一步完善了高速公路网之间的连接。 冯晓铭 摄
如果说高速公路网络是融入大湾区的交通“主动脉”,那么市域交通网络就是“毛细血管”。3年来,河源共完成国省道升级改造项目25个,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581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363公里,全省排名第5,“毛细血管”可以说是畅通无阻。除此之外,河源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航道、通用机场都已纳入规划建设。
△龙川县麻布岗镇上溪村的“四好农村路”。河源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363公里,全省排名第5 。冯晓铭 摄
河源的“水陆空铁”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发力建设中,与大湾区的基础设施硬联通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河源从“软环境”着手,聚焦制度共通,全力打造与大湾区同等水平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提档升级,全面铺开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改革热度指数连续5个季度排名全省第1,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推动与大湾区全面开放合作。
越是潮头踏浪,越要定锚稳舵。产业,就是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河源在聚焦产业共链,加快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战略腹地上下足了功夫。河源“链”上了大湾区,这一发力,便势不可挡。
河源,被定位为省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核心城市和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重点城市,被纳入全省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扶持城市。坚持制造业“当家”,积极培育“五大产业”,强化深圳等地产业转移承接,加快打造千亿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百亿级水经济产业、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大湾区现代产业的重要战略腹地加快构建。落户河源国家高新区的350多家企业中,95%以上企业来自大湾区。如今,河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积厚成势,成为全市第一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1/3,已落户的中兴通讯、卓翼科技等100多家来自大湾区的企业,形成了广东省第四大手机生产基地,年产手机近1亿台,占全省手机产量的六分之一。
△河源年产手机近1亿台,占全省手机产量的六分之一。 黄赞福 摄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持,人才是重要的“软实力”。为此,河源不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搭建“1+1+7”人才工作体系,“七大人才引育工程”、“百名博(硕)士党政储备人才引育工程”和“雁归源”人才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10人、博(硕)士2094人,其中第一批博(硕)士26人已到岗工作,进一步畅通了与大湾区的人才流通渠道。
△卓翼科技车间,工作人员正对产品进行研究。 黄赞福 摄
“融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保护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这是河源的“底线”。
2021年,河源森林覆盖率73.18%,稳居全省第3,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Ⅰ-Ⅱ类标准,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万绿湖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而空气质量优良率则排名全省前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0年为优。在“2022年广东省百强区县生态环境榜前50强”榜单中,河源包揽了前4名,占据了前6名中的5个名额。
△万绿湖水天一色的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游玩。 黄赞福 摄
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样的河源,成为越来越多大湾区市民向往的“后花园”。近3年来,河源接待旅游人数5306万人次,旅游总消费462亿元,其中大湾区游客占70%。想去旅游度假,心里跳出来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河源。为了增加吸引力,河源全力打响“绿色”“蓝色”“古色”“红色”“特色”“夜色”等“六色”旅游品牌,万绿湖风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展顺利,在全省A级景区满意度排名第1,建成5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居全省前列,成为大湾区旅游休闲度假主要目的地之一。比如,引入深圳春沐源、保利集团等湾区企业,投资建设巴伐利亚庄园、春沐源岭南生态旅游小镇等高端旅游重点项目,设计推广5条“两晚三天”精品旅游线路,全域旅游“河源样本”已有模有样。
△游客在野趣沟旅游区体验自然生态的乐趣 冯晓铭 摄
“河源让大湾区更美好”,将心比心,大湾区也体现出了深情厚谊。2020年10月,总投资22.98亿元的河源首所本科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建成招生;2021年12月29日,深河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建成运营;成立深河扶贫服务中心,建成深河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每年可带动河源农产品销售1.8亿元……大湾区的馈赠,在让河源百姓享受更多实惠的同时,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深河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建成运营,让河源百姓享受更多实惠的同时,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黄赞福 摄
聚焦合力共进,与大湾区交流交往、交心交融,河源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学习,强化与大湾区干部人才交往交流,切实拓宽“融湾”视野、增强“融湾”意识、提高“融湾”本领。
交流工作方法、借鉴先进经验、寻找合作机会,河源与大湾区的“跨市交流”交流越来越多。如,市文广旅体局积极推动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五市开展文化合作交流和旅游联合推介,成功举办“深莞惠汕河”城际互游活动。又如,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积极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接“圳品”申报认定工作,推动我市15个农产品成功认定“圳品”。此外,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也进一步拓宽领导干部“融湾”知识视野。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合作共赢。近年来,河源坚持用好用足对口帮扶政策、抢抓省加快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振兴发展等机遇,找准找实政策机遇与河源发展的契合点、支撑点、突破点,切实把政策优势转化为河源的发展胜势,“融湾”政策效应持续放大。在此基础上,河源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持续提高。
△风景如画的新丰江亲水步道 黄赞福 摄
号角声声,奋斗织锦缎;马蹄哒哒,岁月谱华章。
河源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必将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在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新征程上高歌猛进、奋勇向前。
下一篇:一图读懂!河源“融湾”建设工作创新与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