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以“1234”工作思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专访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建政

2022-03-22 11:40:00 来源:河源日报
367e089143fe8caf1d517c8552ff6580_p1_s.jpg
■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我市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072e525192e52a329e18ed6afd5b4ed3_p2_s.jpg

今年乡村振兴 工作目标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点和任务清单。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钟建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将按照“紧盯一个目标,守住两条底线,突出三项重点,落实四项举措”的“1234”工作思路,推动河源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确保487户2094名

监测对象达到稳脱贫标准

记者: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要突出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的主攻方向。对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市乡村振兴局的行动目标是什么?

钟建政:今年,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将紧扣市委“培育广东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样板”总目标,以担当实干、攻坚克难的决心,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重点工作,推动河源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记者: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为贯彻落实两条底线任务,市乡村振兴局有哪些举措与目标?

钟建政: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基本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紧扣“保供固安全”目标要求,将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纳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重点内容,积极支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土地流转等工作,督促基层政府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二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农村人口中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群”,坚持因人因户施策,确保487户2094名监测对象达到稳脱贫标准,确保农村低保标准是去年的1.5倍,并动态监测已脱贫人口中的特困人员、“三留守”人员、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等为重点的防返贫对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以“一区四带”示范带动乡村振兴

记者: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市乡村振兴局将如何系统谋划今年重点工作?

钟建政:在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一是突出抓好乡村发展。将灯塔盆地的规划建设放在“一区四带”的首要位置,支持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区。以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重点扶持24个特色产业专业镇、124个特色产业专业村的发展,引领带动更多农户从中增收获益。借鉴美林油茶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完善农业企业联农益农机制,引导更多优质企业发展振兴乡村产业。

二是突出抓好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厚植河源农村的亮丽底色,让全部乡村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2022年,全域实施“五美”专项行动,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确保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1%以上,6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50个行政村建设成为特色精品村;要整改不少于900个问题户厕、新建不少于20个公厕,并按照公厕每年不超过1万元/个的管护资金,持续加大管护力度;要确保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50%以上、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合格率90%以上;要实现15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取得明显成效,每个镇加快建设1条以上的美丽乡村风貌带或美丽乡村精品带。

三是突出抓好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组织建设三年(2021—2023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总结提炼龙窝镇“五老一贤”工作法和“积分+”治理模式,推广顺天镇“一户四联”和“三个一”工作机制,打造更多国家级、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建立健全乡土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记者:对于推动今年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市乡村振兴局有哪些具体举措?

钟建政: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将继续完善体制机制、宣传引导、要素保障和督导考核四项机制,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制定《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专项组分析会商机制,引导各级各部门继续高位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村民座谈会、外出乡贤会“三会”的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和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在乡村规划、建设、管护等工作中,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建议。重视乡土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农村工匠、科技特派员等乡土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是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始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使用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将最强的力量、最好的资源、最多的资金、最优的服务向农村倾斜,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是严格督导考核。持续细化完善乡村振兴每月检查、季度亮灯、年度考核和第三方监督的评估体系,加强日常跟踪调度和管理,每月以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到农村一线暗访督查,奖优罚劣、激励奋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上新水平。

■总策划:曾淑梅

■总统筹:杨建平

■采写统筹:范建国 赵锋 董伟伟

■编辑统筹:李天鸿 刘远朋

■采写:本报记者 王亚娇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制图:吴丹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