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全力推进河源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利华

今年全市教育工作目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城乡资源配置,有序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对此,市教育局有哪些谋划和措施?近日,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利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市教育系统将围绕加快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加大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两项工作重点发力,重点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牢牢守住教育安全这条底线,持续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700个
记者: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民生保障行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市教育局有哪些具体思路?
杨利华:市教育局将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抓手,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公办学位供给、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等举措,确保如期完成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2022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600个、义务教育学位18700个、高中学位2000个的学位供给任务。
一是深入实施《河源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县区政府主体责任及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任务,统筹做好城乡学校优化布局规划和建设。
二是持续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完成源城区竹园幼儿园、龙川县新城幸福幼儿园等2021年公办幼儿园的续建和2022年规划新建的连平县富民新区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工作任务,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加强学前教育质量管理。
三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今年全市创建2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各县区创建1—2个市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
四是实施普通高中全面提升计划,新建紫金县佑文中学等一批优质高中,改造江东新区古竹中学、东源高级中学等一批薄弱高中,扩大高中优质学位供给。大力推动河源中学新校区建设、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迁建。
五是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紧盯2022年9月前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市域5%以内和县域15%以内等硬指标,加快推进民办义务教育结构调整。
六是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做好校内提质增效,在实现“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注重“强保障、上水平”,提升校内服务质量。充实校外培训执法力量,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切实防范和化解校外培训涉稳风险。
今年新增中职学位2000个以上
记者: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教育局将如何持续推动中职教育提质培优,促进我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杨利华:市教育局将坚持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不断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努力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
一是加大中职学校建设力度。通过新建、迁建、扩建、联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五方面举措,增加中职学校优质学位,缓解我市中职学位不足矛盾,确保全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市教育局正积极推进河源理工学校与连平职校联合办学事宜以及黄岗职业技术学校、科贸职业技术学校筹设工作,确保今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届时可新增中职学位2000个以上。
二是全面提高中职教育发展水平。整合优化办学资源,在3—5年内完成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重点围绕我市“五大产业”,着力培育与我市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群,重点建设1—2个特色专业群、办好2—3个特色专业。
三是不断提升中职教育办学质量。大力支持我市中职学校与高等学院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省内院校以集团化办学的形式,形成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协同育人、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的集团化办学格局,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
全力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和青少年铸魂育人工程
记者:安全是教育工作的生命和底线。市教育局将如何牢牢守住教育安全这条底线,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杨利华:为做好全市教育系统平安校园创建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防止涉校安全事故发生,市教育局决定把2022年确定为全市平安校园建设巩固提升年,通过对学生欺凌防治问题、心理健康安全管理问题等11个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和整改,持续提升学生欺凌防治能力、心理健康安全防治能力等11个方面的能力,全面推进我市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筑牢筑实校园及周边安全防线,全力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推进教育安全稳定发展。
此外,我市还将大力实施青少年铸魂育人工程,通过深入实施思政课提升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工程、学生法治教育提升工程、文明校园提升工程等系列系统工程,到2023年,德育工作机制体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德育队伍及课程建设不断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总策划:曾淑梅
■总统筹:杨建平
■采写统筹:赵锋 董伟伟
■编辑统筹:李天鸿 刘远朋
■采写:谢少娜 袁隆衍
■摄影:冯晓铭
■制图: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