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工业项目建设 壮大新区实体经济
——专访江东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永生
![p1_s[1].jpg](http://www.hyrbnews.cn/zt/pic/2022-03/16/6b3ac530-5c1f-4922-81c6-ab6b95b775bd.jpg)
江东新区2022年 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将愈加宽广。今年,江东新区将如何从项目、产业、民生等方面统筹发力,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江东?
“今年,将深入开展‘实体经济提效年’‘发展环境提升年’‘乡村振兴提档年’行动,全力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奋力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江东。”前日,江东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朱永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江东新区将紧紧围绕市委赋予新区打造“融湾”“融深”枢纽门户和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的目标任务,大力培育“五大产业”,全力实施“七大行动”,实现又快又稳发展,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贡献江东力量。
全年谋划项目70个 计划投资49.13亿
记者:市委提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战略定位,江东新区如何完成这个任务?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举措?
朱永生:江东新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强化要素保障,以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服务机制,强势推进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激发投资活力。
新区今年谋划了70个项目,其中,基础设施项目24个,产业发展项目28个,民生保障项目18个;总投资246.3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49.13亿元。今年省、市重点项目共有22个,总投资138.7亿元;今年计划投资32.27亿元,预计一季度完成投资4.18亿元。
目前,江东新区2.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项目、坚宝电缆项目、紫古大道及竹港大道项目、产业园公共配套项目和东江东路、东江碧道、赣深高铁河源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及胜利花园二期等8个省、市重点续建项目已全面复工;省、市重点新建项目已动工项目3个,分别是智能交通、东环路路面改造、铂科新材料;固达机械、珊玛、生态环保会客厅和盛丰、震海、永柏、熙研等10个项目将于上半年动工。
今年培育年产值10亿以上企业2家
记者: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突出培育“五大产业”的主攻方向,江东新区如何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动产业发展?
朱永生:新区将依托省级高新区、深河科技园和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全力实施产业强区行动,加快培育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健康、汽车配件等江东“五大产业”。
一是坚决落实市党代会关于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采取滚动开发模式,跨江规划建设高新区扩展区的起步区、产业融合区,坚持把做实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高铁时代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同步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确保跨江融合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加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破解制约园区发展的资金、用地、征地拆迁、管线迁移等难题。将筹资10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园区存量用地,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今年动工建设的铂科新材料、珊玛建材、盛丰电子、熙研生物、固达机械、震海家居、永柏材料、坚宝电缆8个重点工业项目,总立项投资额32.65亿元,预计建成投产后年产值87.1亿元,今年可建成投产项目为坚宝电缆、铂科新材料。同时,着力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全力支持思比电子、埃纳生医疗、鸿德医疗、凯中精密、广东精方等企业增资扩产,推动一批骨干型重大项目发展,力争今年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家、5亿元以上企业4家,引进落户投资亿元以上优质项目10个以上,实现新增投产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以上,实现新增规上企业4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促进“五大产业”产值比重占70%以上,推动江东又快又稳发展。
三是全力提升产业园区项目接纳能力。今年着重完善产业园区市政配套建设,花大力气完善道路、绿化、路灯、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等市政设施,全面提升园区项目接纳能力。同时,想方设法扩园1平方公里以上;实施项目清单责任制,着力破解已供地、已动工项目的施工瓶颈。
四是积极谋划发展高铁经济。积极探索综合开发、产城一体、业态融合的高铁经济发展路子。放大高铁辐射带动效应,积极引进文旅、会展、商务、法律、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产业链完整、功能齐全的高铁经济产业生态圈。
五是努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对标“双区”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区商事制度,重点破解“准入”“准营”和“退出”的机制障碍,增强企业经营活力。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高标准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许可流程简化改革工作,优化投资审批服务,打造“效率江东”。积极推动高频事项“全市通办”,不断深化“一网协同”,建立健全企业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制机制,构建新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加快4条美丽乡村风貌带建设
记者:在实施“七大行动”方面,江东新区今年将具体推进哪些行动,采取哪些措施?
朱永生:江东新区将全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着眼于惠民生增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感。
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打造“越王·文道、荔枝·红道、爱廊·碧道、耕读·家道”4条15公里的美丽乡村风貌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做优做强特色水果、双坑土鸡、中草药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实施生态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战略,大力推动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不断提升农业产值。积极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培育1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扎实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新建高标准农田6000亩。打造贯通链接“双区”、两个合作区大市场的重要农产品基地,提升“菜篮子”“果盘子”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教育方面,将全面完成古竹中学、临江二中改扩建,建成市青少年宫、市教师发展中心,加快华师大附属河源江东星河学校、凤凰山学校、古竹实验学校等10所学校建设,打造8所示范学校。医疗方面,将完成临江卫生院改建,启动城东街道社区医院筹建,推动市疾控中心迁址新建、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深河人民医院创三甲医院,推动市深河人民医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民生实事方面,将全力办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汛期隐患治理、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建设、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民生实事。2022年新区十件民生实事将投入5872万元。同时,完善落实“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工作机制,努力解决交通、医疗服务、学位供应、文化建设、住房保障等群众关心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三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上级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河湖长制,加快推进碧道建设;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实施绿化江东行动,确保环境安全。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支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做大做强。
四是全力创造和谐平安的发展环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守好守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不断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现场直击
电子信息及汽配两大高新产业
主导体系正加速形成
走进江东新区产业园,凯中精密、思比电子等企业的生产车间有条不紊。员工铆足干劲,使出“虎力”,以积极实干的精神热火朝天忙生产。整个产业园正以奔跑的状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产业类项目加速推进,为全区提速建设积蓄了强劲动能。
据介绍,江东新区致力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新区产业园成为粤东西北12个新区中首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省级高新区。
近年来,江东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江东速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做好产业文章,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扶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民企纷纷进驻新区,高端资源要素逐步向江东新区集聚。
目前,江东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汽配产业两大高新产业主导体系正加速形成。其中,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形成以阿里巴巴云数据中心、通讯天线产量全国第二的硕贝德两家上市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引进落户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共8家,主要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服务及移动通信制造。在汽配产业方面,形成以汽车换向器全球销量第一的凯中精密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铂科新材料两家上市企业为龙头的汽配产业链,引进落户汽配企业共15家。
■总策划:曾淑梅
■总统筹:杨建平
■采写统筹:范建国 赵锋 董伟伟
■编辑统筹:李天鸿 刘远朋
■采写:本报记者 雷宇烁 张平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杨坚
■制图: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