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坚持“快”字当头“稳”字为基 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主力军

——专访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

2022-02-28 16:25:00 来源:河源日报
10f6265555e46050d01d1ab974f5ad73_p1_s.jpg
■东源县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拥有入园企业252家,2021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约145.97亿元,同比增长13.2%。


66737252bc2367d8cb2ca06be45bf861_p2_s.jpg
东源县2022年 产业发展目标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东源县将坚持“快”字当头、“稳”字为基,把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前日,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源县将把市委提出的“七大行动”与东源制定的“八大重点任务”(民生品质提升、工业倍增升级、“两山”转化增效、环境优化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组团协调共进、科技创新赋能、社会和谐稳定)有机结合,挂图作战,奋力推动东源实现一年一变样、五年大跨越,奋力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主力军。

科学谋划 精准布局

加快培育“五大产业”,扩增量优存量稳增长

记者:在推动实现“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过程中,东源县如何实现“又快又稳发展”?又有哪些新思路与新举措?

秦卫民:今年,东源将坚持“稳、紧、实”的工作总基调,围绕全年GDP增长7.5%左右的目标,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扩投资、促消费,大力开展“工业倍增升级攻坚年”“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和“干部能力提升建设年”行动,全力确保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三季度“功九成”、四季度“满堂红”,持续为全市稳增长多作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东源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培育“五大产业”?

秦卫民:今年东源县把“五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结合县打造“3+2+N”产业集群的目标,积极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产业经济扩增量、优存量、稳增长。

一是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年内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7个,力争一讯达科技、鑫义恒数码科技、晶金电子、鑫达红外热像仪等4个项目上半年动工建设,万利科技、德同兴电子、集品科技、凯祥源科技等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其中3个项目实现年内上规,力争全年产值超20亿元。

二是做强先进材料产业,力争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4个以上,推动金合刀具、金丰利刃具等项目4月竣工投产、年内上规,推动旗滨、富马等龙头企业年内投入技改资金超1.6亿元,力争晟源永磁项目一期年内建成试产,加快打造以硬质合金为主的先进材料特色产业园,推动全年产值超60亿元。

三是做实水经济及预制菜产业,在徐洞工业园谋划打造水经济及预制菜产业园,力争引进水经济产业项目2个以上、预制菜项目2个以上;推动正能量山泉项目二期年内完成建设,建成年产能25万吨的饮用天然水产地,全年实现水经济产业产值超1.5亿元。

四是做优生态旅游业,推动万绿湖风景区创5A在上半年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打造“万绿人家”品牌民宿,打造更多“一晚两天”“两晚三天”旅游经典线路,力争旅游总收入上半年实现5.4亿元、全年实现10.8亿元。

五是做精现代高效农业,推动省级茶叶产业园、东瑞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基地等项目上半年竣工投产,力争培育县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家以上,推动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52亿元以上。

提高站位 强力推进 

培育形成现代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记者:东源围绕实施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和园区产值倍增计划,在推动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方面有何具体措施?

秦卫民:东源县产业转移工业园2021年6月被列为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的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目前拥有入园企业252家,2021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约145.97亿元,同比增长13.2%。

2022年,东源县将以更高的站位和格局谋划园区发展,大力实施“六个强化”措施,全面加快30个续建项目建设进度,预计全年竣工投产项目可达27个,力争园区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6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以上,为奋战“工业倍增升级”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强化挖潜奖励,大力挖掘和培育一批行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更多企业“小升规”,通过奖补等各类措施支持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提质增效,力争全年新投产企业27家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家以上,园区规上企业达84家。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持续深入实施“首席服务员”制度,为企业提供“店小二”“一站式”服务,全力加快30个续建项目和24个拟新动工项目建设,确保早动工、早投产、早达效。

三是强化园区配套,完善商业广场、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重点加快谋划园区至滨江新城区万达广场等公交线路,全面推动园区建设从2.0版本升级到3.0版本,即从“生产”到“生产+城市配套”迈进,打造宜业宜居园区环境。

四是强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盐东物流园、先进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徐洞发展区建设,大力推进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建设,力争今年底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1平方公里,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集聚力。

五是强化土地整治,进一步完善招商政策,严格约定项目用地容积率要求,以“亩产论英雄”倒逼“寸土生寸金”,强力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新增园区用地整治提升1250亩以上、全年完成1400亩以上。

六是强化特色发展,探索“产业园区+主题产业园”建设发展模式,以“园中园”等形式在园区内建设和运营主题产业园,推动主题产业园聚焦各自重点领域,培育形成现代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求真务实 创新发展 

以“三个年”行动推动东源又快又稳发展

记者:东源开展工业倍增升级攻坚年、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干部能力提升建设年“三个年”行动有哪些具体的措施、要达到怎样的成效?

秦卫民:今年,我们将围绕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三个年”行动,着力推动东源经济社会保持又快又稳发展,奋力当好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主力军。

一是实施“工业倍增升级攻坚年”行动。围绕打造现代产业平台、培育主导产业、强化招商选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科技赋能产业等方面齐努力,推动盐东物流园3月完成建设,新材料产业园7月底完成征拆、年底前交付土地,县工业园三期年底前基本完成1平方公里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推动全县新上规企业22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37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9亿元;围绕水经济、预制菜、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主题,力争全年组织4次经贸活动、引进亿元以上优质工业项目20个以上,推动1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改、10家以上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年”行动。持续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排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确保全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不少于38.1万亩,全年粮食生产能力达16.2万吨以上、菜篮子基地面积达5300亩以上。全力打造“东江画廊”示范带,升级顺天“诗画田园”示范带,推进7个特色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创建工作,让乡村振兴示范带既是风貌带,又是产业带、经济带。全面实施村庄干净整洁提升行动,为乡村振兴美丽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建设夯实基础。以东瑞食品、广东融和、河源丹仙湖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做实“十企帮十镇”“百企兴百村”行动,力争在全年打造20 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打造一批年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重点村,切实增强镇村“造血”能力。

三是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建设年”行动。围绕政治过硬和本领高强,深入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全面开展大学习提能、大培训蓄能、大调研聚能、大练兵赋能、大比武增能、大督查激能等六方面行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重大任务中历练干部,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专业、创新、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

现场直击

进入盐田东源共建现代物流园(下称盐东物流园)内,盐田大道两旁的项目工地,多个项目正在紧张作业。

“我们去年8月开始施工建设,目前项目主体建筑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砌筑和装修。”凯祥源科技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赖庆林说。

凯祥源科技项目由凯祥源科技(河源)有限公司投资,总建筑面积36690平方米,主要经营范围为研发、生产及销售中高端移动存储、桌面硬盘存储以及各式电脑周边产品。该项目预计今年6月交付使用,10月试投产。

记者了解到,与凯祥源科技项目相邻的高峰科技项目和铁甲科技项目也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内陆续投产。

在开蒙医疗科技项目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平整土地,准备浇筑地坪。“目前该项目的地基已全部建好,准备进行主体建设。”施工现场负责人江裕清说。开蒙医疗科技项目由河源市开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主要研发、生产及销售呼吸机、血压计、血氧仪、血糖仪、尿检仪、红外额温计、人体成分测试仪及其他智能快速检测设备等电子医疗产品,预计投产时间为今年12月。

目前,盐东物流园已引进林安物流、中拓环保、威特晟电子、富源冷链、利恩电子及力升总部等27个工业项目,总投资额90亿元。现投产企业2家、在建项目18家、拟新动工项目7家,建成达产后,预计年税收约4亿元。

盐东物流园是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和东源县政府共同建设经营的园区。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建设1805亩,投资约7.5亿元,其中深圳盐田区帮扶资金2.3亿元。该园区致力于打造服务粤赣的物流集散地、河源市的工业产品展销中心、东源县的企业孵化基地、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服务中心,成为服务河源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粤北赣南地区的物流中心枢纽。

■总策划:曾淑梅

■总统筹:杨建平

■采写统筹:范建国 赵锋 董伟伟

■编辑统筹:李天鸿 刘远朋

■采写:本报记者 王亚娇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制图:吴丹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