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经济发展参谋助手 为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贡献发改力量
——专访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海航
市第八次党代会绘就了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的新征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为要、项目为重、实干为先。
日前,市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谢海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全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市发改局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固根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五大产业’、大力实施‘七大行动’”的工作部署,全力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贡献发改力量。
坚持目标导向 加强经济运行统筹调度
记者: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离不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市发改局今年在统筹推动全年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上有哪些谋划?
谢海航: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为顺利实现全年目标,必须确保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稳”。目前已将一季度稳增长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区和各主要经济部门。接下来,将锚定目标,进一步发挥统筹调度作用,把市委、市政府安排的重点工作抓在手上、关键任务落到实处,坚持稳字当头,重点围绕经济运行统筹调度、项目谋划建设、粮食能源安全等方面发力。
一是当好经济调控参谋助手,充分发挥好新建立的周调度、半月调度、月调度、季度调度稳增长工作机制作用,协同工信、商务、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调度,及时跟踪研判主要指标进展情况,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各主要经济指标各时间节点预期目标如期完成。当前整体经济运行平稳,预计可完成既定稳增长目标。
二是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突破口谋划产业项目,以“五大产业”为导向,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必须抓项目”意识,持续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配套服务,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以项目建设支撑河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季度重点推进113个续建项目加快复工复产、26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如期开工建设。
三是牢牢守住经济发展安全线,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举全局之力做好迎接国家、省粮食安全考核准备工作,争取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河源岑田抽水蓄能电站、东源县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确保全市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坚持项目为王 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记者:抓好固定资产投资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培育“五大产业”、实施“七大行动”这一发展目标,市发改局在项目推进方面有哪些举措?
谢海航:督导固投工作是发改部门的核心任务之一。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市将推进189个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约322亿元。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加快培育“五大产业”的工作部署,市发改局在安排重点项目时,重点聚焦产业类项目,安排了产业类重点项目90个,年度计划投资133.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4个,年度计划投资93.6亿元,总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有17个,华润怡宝、农夫山泉三期、卓翼科技、乔丰科技、广晟永磁材料、紫金聚飞鑫科技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将陆续落地建设。接下来,将坚持稳中求进,以项目为抓手,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质量效益。
一是加快项目落地建设。重点抓好重点项目及专项债项目实施建设,密切跟踪189个省市重点项目、41个在建的2021年专项债项目及2022年专项债项目建设进度,对重点项目实行市重点项目办每周一调度,市政府半月一调度、每月一研判通报,每季度在项目推进滞后的县区召开重点项目现场推进会。将及时把需要解决的要素问题推送给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加快进度的项目推送给项目所在县区和项目牵头单位,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用地、用林、用能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抢抓国家出台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国开行“驰援粤东粤西粤北”专项融资等政策资金支持,围绕“五大产业”“七大行动”,加大优质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做实前期工作,夯实后续投资“基本盘”。
三是深入推进“融湾”“融深”建设。突出项目支撑,将“融湾”“融深”各项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实施项目上,推动河源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实现更高水平的“硬联通”“软联通”“企联通”“智联通”。目前,深河高铁、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东江流域水资源一体化和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等13个项目已纳入深圳都市圈规划,接下来将加快推动项目实施,持续谋划储备更多“融湾”“融深”大项目、好项目。
坚持改革创新 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记者:优质的发展环境是我市培育发展“五大产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市发改局如何突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将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
谢海航:优质的发展环境是吸引企业、项目集聚的“强磁场”。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统筹协调好市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各项具体改革任务落实,重点抓好3项牵引性、综合性改革工作,不断优化我市营商环境。
一是全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全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省级试点工作,抓好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5大要素领域23项具体任务落实,引导“五大要素”向“五大产业”集聚。
二是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聚焦企业需求和关切,开展营商环境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根据去年省、市营商环境评估和调研结果,围绕企业开办、企业用能、财产登记等9个方面开展专项攻坚,着力解决企业、项目落地、运营、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生态文明“十四五”规划落地为抓手,持续抓好6大方面任务和36个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能耗“双控”任务,推动全市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扎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实现路径的探索。
同时,市发改局还将坚持稳固根基,全面推进机关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团结干事工作氛围,用良好的党风政风为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总策划:曾淑梅
■总统筹:杨建平■采写统筹:范建国 赵锋 董伟伟
■编辑统筹:李天鸿 刘远朋■采写:本报记者 刘昕 肖斌
■制图: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