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归国之路与赤子之心

抗战时期河源华侨的抗日贡献及护侨保障

2025-09-14 09:05:00 来源:河源日报

c5b84d09c77016588b6579f90bb6d6c.jpg

■香港崇正救护队前往内地支援抗战。图为救护队和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合影。(翻拍)

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团体在河源进行了各种抗日救亡行动。这些华侨及其团体以多样的形式参与抗战,对祖国捐输厥功至伟。还有一批华侨青年,激于义愤,返国服务者也不少。华侨团体是河源乃至华南地区抗战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海外华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成为连接海内外抗战力量的重要纽带。

潮汕沦陷后,东江各地是华侨出入祖国的唯一交通路线,粤东粤北交通只有沙鱼涌经惠州、河源一线,不少华侨经此路归国。广东及河源当局通过机构建设、武装护送、交通协调等措施,在艰难环境中为护侨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 赤子之心:华侨出钱出力,助祖国共御外侮

抗战时期河源华侨的抗日贡献

“华侨是酷爱祖国的,尤其是华侨青年更具有高度的警觉性与火一般的热情。”1939年1月14日《申报》刊登的越南华侨服务团署名“奇卓”的作者说。

华侨们捐款、捐物及投资垦殖,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缓解了战时物资短缺的压力,助力难民安置与地方经济稳定。

河源、龙川、紫金等在马来西亚山打根的华侨,通过义捐、购买公债、月捐等形式,持续为祖国抗战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如紫金县的广益昌杂货店巫观育义捐白银15元、公债5元并月捐5角;钟慈康义捐30元、月捐1元及雨具一套;钟汉明义捐50元、公债50元并月捐5元等。

抗战期间,沦陷地区的民众纷纷逃难到还未沦陷的地区,这样一来,粮食就很紧张。

1938年初,广东华侨团体赴菲律宾、新加坡、南洋群岛等地筹款,筹办非常时期的难民垦殖实验区,预定经费约500万元,已划定连山、南雄、翁源、曲江、河源等五县荒山荒地为垦殖区。同时,还呈请经济部农本局派专家来粤指导。通过开发荒山荒地,既为难民提供生计,也为战时经济稳定提供支持。

众多华侨团体归国参与战地服务

抗战全面爆发,祖国危难。身在海外的华侨如坐针毡。他们行动起来,回国效力。归国华侨参与战地服务、地方工作,补充了抗战中的人力需求,增强了前线与后方的联动,为战地后勤、地方动员等提供了直接支持。这些海外华侨团体有:南洋英荷两属惠州同侨救乡总会。包括惠阳、河源、博罗、海丰、陆丰、新丰、揭阳、普宁、惠来、紫金等地,会员20多万人,成立于广州失陷后,主要开展救济工作,整合南洋华侨力量支援家乡抗战。本来该会会员遍布南洋英荷两属的各大城市与乡村,深入社会各阶层,向来各自为政,抗战期间开始紧密地联结,一致努力团结去做救济工作。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于1937年冬华南战事爆发之际。广州失守后,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东江区队徒步至河源、惠阳、博罗一带,参加各地游击队等政治训练,动员民众、随军服务及救护等工作。

惠州(时河源、龙川、连平、和平、紫金,均为惠州管辖)青年“开始作游击的尝试”,在当时国民政府的培养和帮助之下,先后到河源、龙门、龙川、紫金、惠博海陆丰等地工作,他们帮助民众组织抗日自卫协会,帮助地方青年建立青抗组织。“最爱护祖国的最可爱的华侨,尤其是广东的华侨更加团结起来了!他们组织了南洋惠侨救乡会救护队,到惠博施米、施药品和棉衣等,还组织了东江服务团到各县工作”。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直属于南洋惠州十属华侨救乡总会,设一个总团部,在部分县建立分团。河源为第五团,龙川为第六团。他们主要协助当地政府做抗战动员工作,以及一切可以做到的战时服务工作。海丰、陆丰、五华、河源等县都有县青年抗敌同志会;龙川有全县青年抗日先锋队的统一组织;和平农抗会会员约有5000人,大部分是青年。

1939年的河源本地至少有5个救亡团体,他们与华侨回乡服务团合作,向群众发放米、衣和药品,热情高涨。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除成立各分团外,又在很短时间内,组织了一个流动式的歌咏戏剧团体,巡回东江各地演出。他们于1939年2月11日从香港出发,冒着战火,在两个月内横贯了东江的腹部,又到河源、紫金开展工作,他们沿途表演《太阳旗下》《死里求生》《放下你的鞭子》等,以歌声打动人,以活剧警醒人,唤起人们抗战的意志。

1939年9至10月,越南华侨童军战地服务团分遣三批团员回国服务。因为河源地处东江心脏,他们到达惠阳后,先在河源集中,再听候军事当局的调遣,到东江各县服务。

1939年4月28日,香港崇正救护队一行14人由香港启程前往龙川。5月中旬到达龙川,开设诊疗所,为难民提供救护服务。

华侨团体的组织与行动,将分散的华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规模化的支援力量,同时激发了更多华侨的爱国热情,强化了海内外同胞共同抗战的凝聚力。

华侨团体在河源等地的活动,推动了地方与外部支援力量的结合,为当地抗战动员、秩序维持等提供了帮助,尤其在难民救济、战地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补充作用。

二 归国之路:抗战时期华侨归国通道上的护侨努力

成立护侨机构护送侨胞归粤

自潮汕沦陷后,当时东江各地成为华侨出入祖国的唯一交通路线。在这艰难时刻,广东及各地方当局设立了难民运输站及收容所、华侨招待所、东江华侨合作社、东江护侨事务所、港澳同胞归粤各护送站等,以保障交通与安全护送。

1939年5月17日,广东省赈济委员会兼主任委员李汉魂,决定设立运输站及收容所。沦落香港的难民,由慈善团体输送回国,随后交由输送站及收容所等处理。截至当年8月,此措施在国内广泛实行,广东已成立输送站的有博罗、惠阳、河源、潮安、龙川、梅县等43县。

1939年7月26日后,日军飞机横山、丸田、中野等队,飞往河源、老隆、乐昌、韶关等处,施行轰炸,路上汽车被炸毁60多辆,载运难民的船艇,也被炸沉数十艘。数百万难民向闽赣边山中迁移,流离失所,十分悲惨。9月18日上午8时,4架日军飞机,由大亚湾海面航空母舰起飞,经惠阳向河源县城侵袭。当时,由于惠阳沿岸情势紧张,各地难民多在河源避难,当警报连续发出之后,乡民纷纷躲避,情形颇为狼狈。日军飞机径直向河源城内学宫及中大临时难民医院两地投弹,医院、学宫均被炸为焦土,死伤民众20多人。

为使侨民尽量安全抵达目的地,同年9月起,广东省政府优待归国侨胞,各地设招待所,给予交通便利,除派政府顾问钱树芬及姚伯龙等前往海外宣慰传达粤省政情外,又在老隆、河源、惠州各地,设置华侨招待所,使华侨避免了交通旅途中的困难。

另外,护侨站点还为侨胞代雇船艇、伕轿,差役免费服务,东江华侨合作社在河源等多地设点,为水客及侨胞提供免费住宿,便于集中管理与保护。

1940年2月,东江护侨事务所正式成立并开展工作,并在沙鱼涌、淡水、惠阳、河源、老隆等沿线设分站,配备武装警察,负责侨胞接待、向导及安全护送。省警察总队副队长练秉彝为该所主任,率领常备武装警察数百名,配备枪械,负责护送及招待工作。该所成立仅1个月,护送侨胞就超过上万人。

6月,筹设中的省赈会之港澳同胞归粤各护送站,各站派有主任1人及助理员10多人,输送队三大队、医疗队一队,在沿线为一般港澳同胞服务。他们每到一站,即由该站招待,发给证章,编为80人至100人一组,由该站的输送队护送至下一站。

1940年6月至9月,为了方便归国华侨,东江护侨事务所发起沿途组设华侨合作社,东江护侨事务所以东江各地为华侨出入祖国的唯一交通路线,为使华侨、水客取得集体行动,易于保护及避免沿途客栈夫役敲诈起见,在淡水、惠阳、河源、老隆一带,组设了华侨合作社。

沙鱼涌—河源线:抗战时期华侨归国通道上的爱国担当与护侨努力

各护侨机构初成立之时,力量薄弱。因交通受阻、治安恶化,尚有大量归侨滞留河源等地,部分归侨甚至因伕价过高、食宿无着陷入绝境。另外,沿途环境恶劣,疾病蔓延,生病的人难以获得医治,而沙鱼涌至淡水段较为严重,死亡人数激增。

1940年6月,广东省政府以粤东粤北交通只有沙鱼涌经惠州、河源一线,沿途设保护站,华侨由此路归国者不少。时因东江水暴涨,惠阳、博罗、河源各属低洼地方,悉数淹没,往来惠州、河源的船只,供不应求,旅客至惠州候船,常有留住多日而没有船搭往河源的人。

1940年9至10月,由广东经东江赴韶关路线,沿途治安不宁,抢劫事件频发。尤其以淡水至河源一段较为严重,而且各地车船不方便、价格高昂,导致归国华侨流落中途者十分多,仅河源就有上千人。广东省政府电令东江各县县长派兵查明滞留归侨情况,为他们提供救济,并且要平抑伕价、整顿交通,确保侨胞安全。

而已在路上的,又受苦于路况恶劣。淡水至沙鱼涌等路段公路被破坏,以防日军侵略,仅能步行或乘轿,自行车也无法通行;运输依赖人力,苦力因过度疲劳、饮用不干净的水而大量死亡,尸体被投入东江,加剧卫生危机。

1941年3月,日军在阳江、电白、北海等六处同时登陆。淡水失陷后,汕头侨务局在河源县城设立办事处,办理侨务。同年7月底,因难民减少,惠阳赈济站被撤。

1941年7月下旬,粤侨通讯处副主任梁沧帆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1940年,在东江一带,由护侨站护送出入国侨胞达4万多名,各警兵沿途代侨胞解决伕力及其他意外困难问题达千余宗。

女性志愿者援助逃难香港同胞

1941年底香港沦陷后,局势动荡加剧,一方面日军因香港粮食供应不足推行“归乡运动”,强制疏散人口至广东;另一方面,大量在香港居住的内地民众为躲避战火,也纷纷逃往内地,这两股人流叠加,使得数十万人在1941年底至1942年1月间先后涌入广东,其中多数人选择借道河源、龙川等地辗转返回内地。因此,河源县和龙川县每天的逃难香港同胞登记工作都很繁重。

河源县靠近港九战区,自港战结束后,香港同胞逃难者、过境登记者众多。河源县妇委会为提倡妇女界服务精神起见,每日都有人志愿前往驻河源县汕头侨务局及护侨事务所,协助办理逃难香港同胞登记事宜。她们每日工作时间很长,分上午、中午、下午,如果遇到逃难香港同胞人数多时,则加班到深夜才休息(《广东妇女(曲江)》1942年第3卷第7期第31页)。龙川县妇委会尤其贴心,她们发现逃难的妇女儿童,除了体弱容易疲倦,还容易遭受危险。她们便组织设立龙川妇孺收容站,招待无所依靠的妇孺。广东省妇委会也专程寄来款项2000元,以备救济。

本版稿件参考资料:《申报》、《申报》香港版,《大公报》、《大公报》香港版,《大汉公报》《香港华字日报》《香港工商日报》、《河源日报》(民国),《河源民国日报》《紫金县志》等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血战淞沪 保卫南京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