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嘉宾访谈

2024-08-30 10:07:05 来源:

浙江杭州淳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黄红婷:

坚定走好全域旅游 高质量发展之路

活动现场,浙江杭州淳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黄红婷以《创新探索·行稳致远——坚定走好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题,分享千岛湖旅游发展的经验。

黄红婷认为,通过在浙江全省率先实施“全县景区化”“绿道经济工程”“百源经济”等战略,千岛湖旅游以“湖”为核心,发挥“湖”的核心引领作用,以“湖”带城、以“湖”带乡、以“湖”带村,向岸上、乡村全域拓展。而从千岛湖景区的“一枝独秀”到“千岛湖,不止于湖”,这些转变极大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全域游客向其他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度假产品分流。

据了解,千岛湖在2010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历经40多年的发展,千岛湖已经成为淳安县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和富民产业。

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登奎:

让生态资源释放无限潜能

近年来,青海湖持续深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青海湖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民生保障有机统一。活动现场,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登奎以《高原蓝宝石·梦幻青海湖——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的生动实践》为题,分享青海湖旅游发展经验。

“青海湖如今是许多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在孟登奎看来,通过转变管理方式、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可以让生态资源释放无限潜能,山水更显“颜值”、发展更有“价值”。

据介绍,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作为青海湖景区经营管理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的市场主体,坚持“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树标杆”的工作目标,在“生态第一”的鲜明底色中向着绿色发展全面转型,全力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工作,在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的探索中逐步形成“青海湖经验”。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总经济师杨鹏: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近年来,滇池聚焦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三大产业,深入推进滇池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把滇池建设成为“两山”理念的实践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活动现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总经济师杨鹏分享发展经验。

“在全国河湖景区中,滇池的红嘴鸥是较为独特的景观。”杨鹏介绍,每年冬天,四五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跨越万里之遥来到昆明过冬。这些“水上精灵”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到昆明观光游览。此外,云南民族村目前正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据介绍,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十二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该景区坚持“规划引区、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兴区、文化活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滇池沿岸按“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理念进行打造,积极探索、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湖滨度假、体育休闲、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康体养生等产业。景区经过多年建设,已成为宜居、宜商、宜养、宜游的旅游胜地。

广东万绿湖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勇:

探索出生态河湖 旅游景区发展新模式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因处处是绿,四季皆绿而得名。活动现场,广东万绿湖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勇分享发展经验。

“严把项目准入关,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近年来,我们先后拒绝了300多个、总投资额达400多亿元的可能污染环境的项目。”周勇介绍,河源坚持走“生态高水平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双促进、双提高的道路,探索出了生态河湖旅游景区发展的新模式。如今,到万绿湖“叹山水、品美食”备受珠三角地区游客喜爱。

■统筹:曾競 ■组稿:本报记者 曾競 梁昕 肖斌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李何山


    上一篇:专家谈河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