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曾田镇持续深挖自身资源,做大做强茶产业
“茶旅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位于曾田镇的上仙湖茶园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
核心提示
近日,东源县曾田镇上仙湖茶园内,满山枫林尽染,茶园内五颜六色的枫树林,将冬日点缀得姹紫嫣红,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以茶兴业,因茶兴业,“小叶子”做出“大文章”。近年来,曾田镇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大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茶产业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茶文旅深融合、兴产业富百姓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做强“一产” 茶叶变“金叶”
“明年大约能采摘春茶2000公斤,全年可产茶超5000公斤。”东源县上仙湖茶园技术人员李建斌说,公司销售一般会采用直销或者批发的形式,线上、线下销售都有,主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东源县上仙湖茶园以纯天然、原生态为出发点,不使用农药、化肥,不打除草剂,依据“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规律,以天然健康有机的理念,在仙湖山脉打造绿色生产基地。东源县上仙湖茶园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当地及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
李建斌表示,茶园高峰期用工50人,平时茶园修剪、除草等工作都是聘请当地村民来完成,每天工资130元,还包接送。
与上仙湖茶园隔山而望的河源市天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曾田镇建有茶叶基地1000多亩。该项目累计投资已超5000万元,主要用于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已打造成为一家质量可靠、品牌营销突出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目前,该公司经营的茶叶产品包括“圣仙湖”牌绿茶、万绿红茶,灵芝产品有灵芝茶、灵芝孢子粉等。
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河源市天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栽培技术创新、产品深加工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为研发灵芝茶项目和深加工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去年,东源县上仙湖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河源市天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均被认定为第四批广东生态茶园。
背靠天时地利人和,好茶水到渠成。独特自然优势不仅给农业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创业机会。
曾田镇玉湖村的独山领山高地肥,是种植绿茶的好地方。村民包辉城承包了30亩的山地,建起了玉湖村茶场。每年采茶高峰期,包辉城都会带着村里的10多户村民上山采茶。包辉城表示,茶场一年可采茶四五季,根据不同的茶青炒制不同的产品,薄利多销,也不愁销路。“村集体参股50万元,每年也有4万元收益,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包辉城说,未来希望能将茶场打造成村级特色产业,让更多人喝到玉湖村的茶。
曾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推动上仙湖、天仙湖等茶叶品牌扩容提质提效,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延伸茶叶产业链,提升土地附加值,推动全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串珠成链 茶园变“景区”
每年11月,上仙湖茶园内的枫树叶就会红遍山野,吸引众多驴友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拍照“打卡”。沿着山路向上往仙湖茶园走,一路上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每年到这个时候,路两旁都会停满车,茶园内保留有枫树1000多株。”李建斌说。
冬季赏枫叶是曾田镇独有的景观,这里的枫树基本都种植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曾田镇上坑林场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也得到增强,自然生长的枫树在生态林里茁壮成长,如今树高十几米。近年来,曾田镇积极引导当地林农种植云雾山茶,在林地间伐改种山茶的过程中,当地茶农发现茶园林地内有众多枫树,便将枫树林保留下来,在枫树林下大力发展种植绿茶,于是便有了这片枫林茶园。
游客刘先生表示,这是他第二年来看枫叶了,还是很好看,这里的空气也好,居住这里的民宿也舒服。
吃玩一体,红绿乡间的美丽风景也带动了当地的民宿和美食行业发展。在缺牙山休闲民宿摄影创作基地,优质的住宿环境和丰富的客家美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基地负责人李先强表示,每年这个时节客房都是爆满的,需要提前一个月订房才行。
“镇里通过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因地制宜发展了枇杷、水晶梨、柠檬等特色种植产业,打造集‘旅游+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农旅产业,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曾田镇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曾田镇利用周边建设用地,进行招商引资,打造新东村枫树林网红打卡点,吸引粮食仓储加工、餐饮、住宿、研学、旅游等企业入驻,并因地制宜打造蒲田村“缺牙山”网红打卡风景区和玉湖村“五指山”花海景观,将当地特色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形成精品旅游线路,绘就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苏道华 叶素培 彭冰
■摄影:本报记者 杨坚
■稿件统筹: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