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蓝口镇以茶为媒着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做好“茶”文章 “沏出”乡村振兴路
■蓝口镇礤头村碧湖春茶叶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核心提示
每年的采茶季,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处处弥漫着淡淡的茶香。随着河源茶产业的飞速发展,河源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在河源茶业的版图上,一种名叫礤头茶的产品异军突起、声誉日隆。巍巍五指山脉连绵不绝,茶树便种植在500米以上的山岭之间。肥沃有机的土层,多雾潮湿的山地气候,让礤头村成为“天赐茶园”,五指山脉的另一边便是河源有名的仙湖山。在400多年种茶历史文化的熏陶下,礤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茶、制茶,现有茶叶种植面积约5200亩,年产值约1200万元。
近年来,蓝口镇始终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兴镇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引进高端茶叶生产商作为茶产业龙头企业,从茶叶种植、加工、包装、宣传等各方面打造蓝口镇茶叶品牌,以茶为媒着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礤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进茶企 塑造礤头茶品牌
走进礤头村,站在高处远望,郁郁葱葱的茶树林把山川田园染成一片翠绿;茶林间,产业大道纵横交错,水渠四通八达,池塘分布其间,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基地映入眼帘。
兴起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礤头茶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礤头村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适宜发展茶叶种植,逐步发展出以礤头高山茶为特色产业的茶产业链,全村农户大力种植茶叶,茶叶种植面积约5200亩。茶树基地的建设既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又绿化了荒山荒坡,优化了田园生态,礤头村森林覆盖率达90%。
“采茶高峰期每天最多要雇100多人,每人每天的劳务费为120元,还包午餐。”东源县蓝口镇礤头村碧湖山生态茶园负责人介绍,采茶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每到采茶高峰期,村里的茶园都要雇佣当地的村民采茶,茶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蓝口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把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茶产业发展。为加强礤头茶品牌塑造,蓝口镇围绕茶叶提质、设施完善和用地保障持续发力,引进高端茶叶生产商,作为镇内茶产业龙头企业,从茶叶种植、加工、包装、宣传等各方面打造礤头茶品牌,提升其影响力。目前,蓝口镇茶产业已初具规模,2020年入选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第一批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现有“碧山春”“壹指峰”“碧湖山”“礤头茶”等茶叶品牌。
提质增效 三产融合发展
今年以来,蓝口镇以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为主线,全力推进礤头省级典型村培育工作,高标准建设礤头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茶叶提质、设施完善和用地保障发力,加快茶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方面,蓝口镇加快推动茶园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化自动化制茶车间建设,提升自动化制茶技艺水平,初步建成面积为2214平方米的规模化、智能化、现代化茶园厂房,安装定制的智能化茶生产线,并加快推动茶产业大道建设及沿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另一方面,发挥现代化生态茶园自然风光秀丽优势,紧锣密鼓地筹建“茶产业+”民宿、绿化景观、观光栈道、标准化生态茶园、碧山春茶文化体验馆等项目,全力打造三产融合发展综合体。同时,探索“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逐步实现茶青统购、制茶工艺提升,提升礤头茶精深加工竞争实力,高品质打造好礤头茶“茶罐子”。
环境宜居 建设美丽乡村
沿着茶山走进蓝口镇礤头村,漫山连片的有机茶园,硬化整洁的乡村道路向前延伸,村道两旁的树木挺拔俊秀,公共环境整洁优美,村口茶山旁新建的小公园成了村民饭后休憩、闲话家常的好去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几乎所有来过我们村的人,都夸村里环境整洁漂亮。”蓝口镇礤头村村民说,“现在村子依托全镇现有茶产业资源和载体,推进茶旅融合,积极打造辨识度高、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示范村。”白墙绿树干净整洁、农家小院宁静温馨、水泥道路平整宽敞……走进“颜值”和“气质”并存的礤头村,山牵着茶、茶抱着山,一幅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村民感慨道:“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大。随着生态茶园的建设,现在村里不仅人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而且空气好、基础设施完善,非常悠然恬静,茶园也变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点。”今年11月,礤头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
■组稿:本报记者 李成东 曾敏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刘晓苏 彭冰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