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引领蹚新路 提质增效动力足
——东源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4月8日上午,“万绿客乡·茶韵飘香”——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仙湖茶文化节及招商系列活动在东源县上莞镇仙湖村万亩优质茶叶基地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图为游客围炉煮茶场景。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茶农在云雾缭绕的上莞镇仙湖村万亩优质茶叶基地采摘春茶。今年,东源仙湖茶乡入选2023年国家地理杂志·国茶地理“中国大美茶山”年度榜单。本报记者 黄赞福 摄
核心提示
茶在云中长,云在茶中飘,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行至大山深处,连片的茶园郁郁葱葱,缕缕茶香沁人心脾……云雾缭绕中的茶园是东源一道别样的风景。
今年,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背景下,东源按照“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的思路,深入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倾力打响“东源仙湖茶”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建设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动茶产业规模发展和提质增效,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明显的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东源茶叶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2465吨,年产值9.86亿元,创下茶园面积、产量、产值新纪录。
【谋划篇】 顺势而为 “小茶叶”升级成“大产业”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前我国农业进入融合发展阶段,由于茶产业文化底蕴深厚,兼具绿色生态特点,成为茶产业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突破口。茶文化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可以塑造独特的乡村优势,促进融合发展。东源种茶历史长达千年,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如何让“小茶叶”升级成“大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发展?
“茶已成为城乡居民的第一大天然健康饮品,为了进一步满足大众对茶叶的需求,打响特色品牌,我们开展了‘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成立了‘茶产业提质增效年’工作专班,为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工作专班围绕东源茶产业规模小、品牌弱、效益差的问题,集中资源、集中火力、集中攻坚,现已取得不错的成效。
截至目前,东源县茶叶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2465吨,产值9.86亿元(同比增长23.25%),2023年计划总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较去年新增超0.5万亩),预计总产量2550吨,预计总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速超20%);农业专业合作社350家、家庭农场38家、种植农户4000多户,注册商标130多个,获“二品一标”认证的茶叶经营主体10家,带动就业2万多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新获得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园2个,全国茶乡旅游精品路线1条;东源仙湖茶乡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杂志·国茶地理“中国大美茶山”年度榜单;东源县仙湖茶园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认定省级生态茶园2个,SC企业1个,小作坊2个。
经过一年的努力,东源不断整合行业品牌资源,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东源仙湖茶”这一区域公用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思路篇】 向高而行 探寻茶产业出圈的“流量密码”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自年初起,东源即紧紧抓住“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这一“总牵引”,持续探索有效路径,全力以赴实现新种植及改造茶园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广泛开展各类茶事、参展参评、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及其他宣传推广,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和重点企业品牌的宣传推介;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积极扩大全县茶叶种植面积,推动老旧、失管荒芜的低产茶园提质升级;积极推广标准化管理,强化食品质量监管和品牌认证;引进示范机械采摘技术,提高茶叶产量,降低劳动成本;加强茶叶加工设备设施升级,强化工艺提升研究与推广,创建镇级茶叶集中加工展示展销示范基地……为东源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加速实现“提品质、创品牌、扩规模、增效益”目标。
如何推进东源茶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实现富民增收?东源见招出招,打响政策“组合拳”,先后印发《2023年东源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方案》《东源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明确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为了激发茶企发展活力,东源加大财政投入,出台《东源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2023—2025年)》,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发展茶产业,不断拓宽资金补助渠道。
此次“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实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我县出台的政策促进了茶行业发展的良好局面,茶农、茶企的信心更足了。”东源县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东源仙湖茶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地理杂志·国茶地理“中国大美茶山”年度榜单,东源以此为契机,以打造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抓手,深入实施茶旅融合,将茶山风光、茶叶特色文化等元素融入乡村旅游,打造赏茶、品茶、摘茶等集观光、互动于一体的“茶业+”旅游模式,形成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的发展格局。
“我们将聚焦上莞核心区域,挖掘康禾历史,做强企业品牌,打造更多的全国茶乡旅游精品路线。”东源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根据客家文化观光景点,设置特色茶文化展示点,科普茶文化,打造客家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环,不断提升茶旅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效篇】 厚植优势 内外兼修蹚发展新路
随着一声锣响,百信仙湖茶基地的茶农背上竹篓,唱起山歌,双手指尖翻飞,忙着采摘头茬春茶,青山绿水间一片热闹的收获景象。4月8日,“万绿客乡·茶韵飘香”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仙湖茶文化节及招商系列活动在上莞镇举办,这是东源县及上莞镇深入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的创新之举,拉开了2023年茶事活动的序幕。
据悉,今年东源上莞、康禾两镇成功举办“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仙湖茶文化节(茶旅文化节)招商推介系列活动”,吸引上百名茶企代表和上千名游客参加,现场共签约招引项目8个、投资总额达8.3亿元。
两场大型茶旅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东源“茶产业提质增效年”的良好开局。在此基础上,东源还召开康禾、仙湖产区座谈会,选出产区代表性茶产品,作为统一标准对外推广销售。除此之外,东源还进一步聚焦扩大开放提升,实施茶叶“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潮州、杭州、深圳茶产业博览会,提高“东源仙湖茶”曝光率,累计带动订单销售超过500万元;组团参加国家级大赛“中茶杯”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获得“特别金奖”1项,东源县茶叶产业协会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积极参与“粤茶杯”第十五届质量推选活动,东源茶叶荣获2个特等金奖,11个金奖,24个银奖,8个优胜奖;举办东源好茶进湾区(深圳站)(珠海站)宣传推广系列活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茶界专家共品东源好茶,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好山好水出好茶,康禾茶作为华南有名的绿茶之一,在南宋时期已有一定名气,在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曾作为朝廷贡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11月底,东源再传捷报:“康禾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至此,东源茶已有2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刷新了我市县域纪录。
今年12月,喜讯再次传来,2023第十三届“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赛(秋季赛)评选结果出炉(赛事审评结果已通过中国茶叶学会审核),河源市天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万绿红(红茶)”和东源秋月茗山农业有限公司出品的“秋月茗山仙湖红茶”通过层层严格评选斩获“中茶杯”第十三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特别金奖”和“金奖”,这无疑是对仙湖茶品质的高度认可。
今年,东源茶产业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各项指数均创新高,带动了“东源仙湖茶”市场的整体提升,使茶叶真正成为百姓的“金叶子”。
愿得茶香飘四海,不负青山不负人。东源藉此成绩,拾级而上,正大力筹备举办茶产业博览会,给了东源一个洞察中国茶业脉动、锻造自身能级的“C位”。如今,以举办茶博会为纽带,东源茶产业不断注入更新、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加快推动茶园面积扩大、加工能力提升、品质质量优化、特色品牌打造、技能人才培育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东源茶叶全产业链,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茶资源全价利用、茶产业全链开发、茶品牌全县共建、茶效益全民共享。
【政要之声】
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
用心用情把“小叶子”做成“大产业”
今年,东源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全县上下坚持“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东源仙湖茶”区域公用品牌,共念“茶字经”、齐做“茶文章”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表示,东源将继续在找准方向路径和强化服务保障上下功夫,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真正实现提质增效,让“小茶叶”托起富民强县“大产业”。
一是在找准方向路径上下功夫,用心用情把“小叶子”做成“大产业”。突出市场化,以市场化手段做大“东源仙湖茶”区域公用品牌,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提升影响力;突出规模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坚持集群发展,提高生产力;突出标准化,推动种植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加强质量监管,提高竞争力;突出品牌化,深入挖掘和开发东源的茶文化内涵,为东源茶文化注入新元素、展现新形象,广泛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突出多元化,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深入研发和引进茶叶衍生产品,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高附加值。
二是在强化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凝心聚力开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凝聚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担当使命、发挥作用,团结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茶产业发展“大格局”;齐心协力,强化政策、要素、科技、金融支持,形成“硬支撑”;不遗余力,加强督导,明确奖惩,压紧压实各有关单位职责,切实调动全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确保真落实。
东源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大荣:
实施“三个三”之策 打响东源仙湖茶品牌
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东源茶人始终保持着“做一杯好茶”的定位,致力让东源仙湖茶更香、韵更长。东源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大荣表示,东源茶产业发展将继续实施“三个三”发展之策,开展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的品牌兴茶活动,让更多茶友爱上东源仙湖茶,打响东源仙湖茶品牌。
一是打好“三张牌”。打好茶文化牌,讲好东源茶故事,深入挖掘研究历史渊源、文化本源,营造浓厚茶文化氛围,做好茶文化传承;打好茶产业牌,坚持品牌化、规模化、品质化,抓好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促进茶产业全链条发展;打好茶科技牌,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强化人才引进和技术攻关,为全领域、各环节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建立“三大机制”。建立完善茶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工作运转有序有效;建立完善茶产业发展调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绿叶子”长成“金叶子”;建立完善茶产业发展督查机制,围绕茶产业发展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开展定期督查,确保督出效益、督出成绩。
三是实现“三个提升”。提升品质标准,坚持茶园管护生态化、茶业建设标准化,强化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打造绿色优质茶产品精品;提升营销水平,推动线上线下资源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合,提高东源茶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竞争力;提升融合发展,推动“茶+旅游”“茶+文化”融合发展,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
■总策划:张松新
■统筹:李成东 张小龙 黄仲明 曾科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苏道华 彭冰 修硕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