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镇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产业
让“小叶子”成为富民大产业
■柳城镇半嶂优质茶叶种植基地 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核心提示
一叶兴一业,一茶富一方。茶叶作为东方流行了数千年的饮品,传承着千年传统文化,也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梦想。
近年来,柳城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托好资源和好生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帮助更多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农户、集体双增收,让“小叶子”成为富民大产业。目前,柳城镇石侧村、黄洞村、上洞村均以种植茶叶为主,全镇茶叶(成品茶)年产量约37.7吨,其中红茶7.5吨,绿茶30.2吨,“柳上美人红茶”荣获全国名优茶金奖、广东十大茗茶、广东最受网络欢迎十大名茶等奖项。
塑造品牌 茶叶产量质量双稳定
柳城镇石侧村的半嶂山,层层叠叠的茶山望不到尽头,寒风吹过,绿意翻涌,在云雾间别样迷人。半嶂山最高海拔880米,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水土气候适宜茶叶自然生长。
“现在茶园种植面积有3000亩,11月起已经开始了茶树修枝施肥,为制作今年冬茶、明年春茶做准备。”河源柳上美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称柳上美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凤说,公司采取“公司+基地+村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的运营模式,带动1500多户村民种茶致富,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3万元的收入。公司还长期聘请当地村民参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加工等工作。
优质的农业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石侧村党支部书记张丽华表示,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壮大,村里的留守妇女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乡村振兴也更有底气。
目前,柳上美人有限公司种植有龙井43号、台湾金萱、梅占、铁观音、苦丁茶、凤凰单丛等品种,茶叶年产量为25吨,年产值为4300万元。为了加快推动茶产业发展,该公司参与了省级现代茶叶产业园项目,并建设自动化生产线,目前该生产线可日处理茶青1.75吨,生产干茶0.7吨。
陈凤表示,今年基地新的加工厂投入使用后,已向龙川县新田镇及东源县上莞镇、叶潭镇、康禾镇等地的产业基地收购茶青,力争制作出更多更好的茶叶。
在柳城镇黄洞村与石侧村交界处,也有一片茶园,满眼青葱,饱含绿意。
“这是村里的‘致富山’‘金茶山’,每年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黄洞村村民黄新忠说,在粤财控股和市委改革办的帮扶下,黄洞村村委会利用这片茶山向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入股50万元,让村集体每年有5万元的分红,持续8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今,黄洞村茶叶种植、制作、收购、包销初步构建起闭环模式,黄洞村被划入东源县规划的蓝口柳城产茶区。
在镇党委、政府的带动推广下,柳城镇茶产业稳步发展。“柳上美人”获得了多项认证和荣誉,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2021年广东十大茗茶、第四届亚太茶茗杯银奖、广东省第十三届粤茶杯银奖等。东源县新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茶叶浪青机、茶叶渥堆机等国家专利。
科技赋能 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款茶是有花果岩香的,采用的是春茶的茶青、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氨基酸含量比较高。”陈凤向记者介绍说,这是该公司今年刚研发的一款红茶,目前已经在市场上销售。
记者了解到,当初在制作“柳上美人”过程中,柳上美人有限公司就将制作乌龙茶的摇青工艺,创新融入红茶制作工艺中,同时使用重发酵、重烘焙技艺。而在这之前,专家们认为这三点不能相互融合,但该公司成功了。
推动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科技力量是核心,人才是关键。
在2023年“紫金蝉茶杯”广东省茶业行业加工职业技能竞赛暨第六届全国茶业职业技能竞赛广东分赛区比赛中,柳上美人有限公司吴粤卿获铜奖。“传统的锅式炒茶锅底加热时间长、锅壁受热不均,炒出来的茶叶品质、口感、外形均有影响。”吴粤卿说,现在从事农业与以前不同,“科技”二字很关键,公司一直在不断改进制茶工艺,以期生产出更多优质好茶。今年有了生产线的加持,公司对冬茶的制作更有信心了。
柳上美人有限公司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采用不锈钢滚筒炒茶方式,大大降低了茶叶的损耗,确保每一批茶叶都保持叶片的完整。目前,柳上美人有限公司已建设成为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技术培训、电子商务、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柳城镇以“旅游+茶产业”的思维创新茶旅融合方式,依托现有茶园,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打造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与销售、茶文化传播及旅游、观光、度假等于一体的茶产业链,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赋能乡村振兴,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陈海波 彭冰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