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县康禾镇抓品质塑品牌,做好茶旅融合发展大文章
千年茗香今更盛 贡茶走进百姓家
■4月15日,2023年河源春茶开采暨东源茶旅文化节招商推介系列活动在康禾镇启动。本报记者 杨坚 摄
核心提示
“11月份,‘康禾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家都非常高兴,我们有信心让‘康禾茶’走得更远。”康禾镇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康禾镇紧抓“百千万工程”、东源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年”等机遇,着力在贡茶品牌、贡茶品质、三产融合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兼具文化影响与市场效益的康禾品牌,进一步形成“康禾贡茶 千年茶乡”流量IP,助推“康禾茶”出圈出彩。
深挖茶韵 振兴康禾茶产业
云雾绕山间,处处贡茶绿。走进东源县康禾镇,山峦叠翠,万亩茶园生机盎然。
据《河源县志》记载:“岭南山地产茶者多,而河邑独盛。上莞、康禾诸约,居人生计,多半赖此。”康禾茶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曾作为朝廷贡品。
康禾世代与茶山为伴,茶香早已化入血脉之中。康禾祖辈以精心呵护茶树为使命,从茶的产区,到对茶的期盼,再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当地茶农在永不止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诸秋莲自小跟随祖父母、父母学习炒制贡茶技艺,其制作原料选用当地中小叶茶树品种新梢的鲜叶,以对夹二叶为主,严格按照传统的“鲜叶—精选—杀青—揉搓—初烘—包揉—复烘—辉锅—再精选—贡茶”流程制作,成品色泽翠绿、均匀,味道清醇、香滑、回甘。该技艺于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深挖非遗茶韵魅力,振兴康禾茶产业?这是历届康禾镇党委和政府都深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康禾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联合驻康禾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成立镇级茶产业协会及茶叶专班,并多次组织茶农、镇村干部、专班成员、工作队队员到紫金等产茶大县学习,逐渐形成“镇级引领、协会主导、龙头带动、散户参与”的抱团发展格局。
据悉,今年以来,康禾镇紧抓东源县开展“茶产业提质增效年”行动机遇,着力推动康禾茶产业发展“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增效益”,取得亮眼成绩单:4月,成功举办“康禾贡茶 非遗传承”招商推介会,吸引了200多名乡贤、千余名宾客到场参加,6家企业现场签约,总投资超6亿元;举办4期茶产业专题培训班,24人通过考试获得中级茶艺师证书;积极组织优秀茶企参与省市县各类茶叶评比等活动,在“粤茶杯”第十五届广东省茶叶质量评选活动中,康禾镇2家茶企、1家合作社分别获绿茶金奖、红茶银奖、红茶优胜奖、红绿茶优胜奖的好成绩。
擦亮“茗”片 扩大品牌效应
观看小品表演《康禾贡茶 非遗驾到》、在茶园体验制茶乐趣、品尝特色茶膳盛宴、千人“围炉煮茶”……今年4月,康禾镇推出的各类茶旅新业态产品,吸引了众多市内外游客。
据悉,康禾镇林业用地面积33万亩,森林覆盖率86.9%,一半以上是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万亩茶叶散生其中,宛如绿色翡翠孕育出来的点点明珠。“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温泉、康养等主题,着力打造绿色健康茶品,让更多人走进康禾、爱上康禾茶。”康禾镇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康禾镇通过茶事节日、研学旅游等方式,丰富茶旅新业态,积极创新营销方式方法,推动茶乡文化和旅游业蓬勃发展。
目光转向康禾镇大禾村的千亩茶园,只见“省级非遗康禾贡茶”的牌子在葱郁茶山间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茶叶的口味日渐丰富,有蜜香、花香、果香等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东源县康业茶果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振业说,茶园总面积1800亩,年产量近4万斤,年总收入达360万元,并带动1200多户茶农种茶,助力农民增收。
据统计,康禾镇有8个村参与茶叶种植,现有茶叶种植面积约1万亩,全镇年产茶青约100万斤,年产茶叶约20万斤。现有康禾贡茶、康禾御茶、客家红、小家碧叶、南山绿(红)茶、匡隆茶业、曲龙屯等品牌。
康禾茶发展势头正旺,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好地诠释“康禾茶、千年韵”的品牌定位?该镇党委、政府、康禾工作队、茶协、茶叶专班等结合康禾茶优势,擘画一张大蓝图:谋划建设康禾茶文化展示馆,从生态种植、制茶工艺、品茶流程、文化内涵等方面展示康禾茶的历史文化;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优品牌等,统一外观设计,创建康禾茶统一推广品牌;政府组织茶农或茶企参加省、市、县相关农博会、茶博会等展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销售空间;进一步发掘和传承康禾茶叶文化,围绕“康禾茶,千年韵”等主题,拍摄宣传片、制作宣传册、讲好茶叶故事等。
从山间一片叶,到万家杯中茶,康禾茶的生长与旅行,沉淀着当地茶农独特的价值理念。下一步,康禾镇将持续提高茶园质量、培育产业龙头、加强文化推广与品牌建设、推动科研合作与科技创新,做实“筹”的部分、做好“统”的文章,做强“康禾茶”品牌,做大康禾茶产业。
■组稿:本报记者 曾敏 李成东 杨坚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通讯员 张惠婷 彭冰
■稿件统筹: 李成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