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牛
■蓝秀静
乡间的路上,最常看到的家畜,除了狗,便是牛。
晨间或黄昏,总会看见它们游走在乡间的荒田和山峦上。
每次经过它们的身边,总看到它们静立着,偶尔踱一下步,甩一下尾巴,驱赶蚊蝇。它们平静地看着过往的人们,仿佛什么样的日子都泰然处之。
人们说,牛的眼睛是世上最温柔的眼睛,在人类面前,它们似乎是“温顺”的代名词。当然科学家告诉我们,这其实和牛的眼睛结构有关,据说牛的眼睛是个凸透镜形状,晶状体比人类要大。民间也有“牛眼看人大,鹅眼看人小”的说法,简单说来,它们的眼睛就像是一个放大镜,什么东西在它眼里都比原样大。所以牛害怕人,在人的面前十分温顺。
那长长的睫毛,圆圆的眼睛,勾起你无限的遐想和神往。当你经过它们身旁,它们平静地咀嚼着粮草,偶尔会发出一阵漠然的叫声,听不出是喜还是悲。
那天早晨散步时,听到两头牛的叫唤,不由被吸住目光。
那是两头一大一小的黄牛。河边的水草鲜美,但两头牛却熟视无睹,只昂着头不停叫唤着。大牛“哞——”地叫一声,小牛就“哞——”一声应和着。偶尔大牛会低下头去嗅一下青草,但不一会儿又昂起头叫唤,小牛马上再应和一声。只要大牛呼唤,小牛一定瞬间回应,无一落下。主人已离去,牛绳把它们固定在河流两岸,看得见却触不到。虽是咫尺,却似天涯。
我站在桥上良久,不明白为何要将两头牛分开。
回家和乡亲说起此事,乡亲们竟说这是为了它们好。小牛过于依恋母牛,耳鬓厮磨之下,当然不肯好好吃草,一个早上过去,肚子仍空空如也。为了让它们能够吃饱,自然要将它们分开,暂时受点委屈了。
我恍然大悟,又哑然失笑。
我爱人说,不同的牛有不同的脾气。黄牛性格比较暴躁,水牛性格比较温顺,黄牛是不能让人骑的,而水牛是可以骑的。小时候,小伙伴们常常骑在水牛的背上 ,招摇过村,可威风了。放牛时凑在一起,也要讨论哪家的牛脾气好,哪家的牛又顶架了,哪家的牛又吃人家的菜了。叽叽喳喳好一会,才牵着自己的牛,到各属领地吃草。还有会吹笛子的人,拿着短笛,一边放牛,一边练习。
听着关于牛的往事,看到叙述的人眼里仿佛充满了光,似乎一瞬间回到童年时代,我的脑海里不由得勾勒出一幅牛背上吹着短笛的少年形象。
从农耕时代开始,牛就作为一个重要的耕作工具,成为农民的重要帮手。然而最近十多年来,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机械化工具代替了牛的地位,在今天的农村,人们已经极少用牛耕种,养牛成了农民的副业之一。孩子们再也不用放牛了,他们安心地在学校里读着书,关于牛的故事和知识,不再从放牧或是听家里老人讲述得来,更多是从课本上了解到的有限的表面。
究竟哪种形式更加适合,或者说哪种过程更加幸福,我不知道。但我希望乡间上的牛群永不会消失,哪怕隔着河流,那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