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温度
——读《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作者:薄世宁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孙婷
中国现当代很多知名作家都是学医出身,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或许医学和文学直面的都是与人相关的生命议题,才会让作家们能在两者之间腾挪转圜而游刃有余:一个是以理性冷静的方式面对人的身体;一个是以感性温暖的方式面对人的灵魂。人之生命同自然界万物的不同之处,恰在于身体需要关心救治,灵魂也时常需要关怀。所谓“身心健康”,既是医学上衡量一个人体魄康健的标准,也是每个个体梦寐以求的完美生活。医学与文学好似弹簧的两端,在命运用力的拉扯下,各自伸向极端,但命运一旦松开它的手,医学与文学马上就会回弹并且复合为一个整体,维持弹簧的完好如初,一如要维持生命肉体与灵魂的和谐统一。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是出自一位专业学识丰富的医生对人性与生命的思索之作,又是一场医学与文学交汇的生死感悟。
薄世宁,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在ICU一线工作了二十多年,拥有丰富的重症救治经验。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将我淹没在无数难以记忆的学术名词和单调枯燥的病例分析中,除了能学到些护理危重病人的科普常识外,并不能带来更多惊喜。但事实是,医生写出来的故事,往往比小说更真实、更精彩、更耐人寻味,也更能让人看清世间万象浮华背后的人性与人情。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撷取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在重症一线亲身医治的十九个病例,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
“理性的往返”是生死场里情感与理性的纠结。危重病人和其家属有时候就悬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往前走一步,就能活下去;往后退一步,生命戛然而止。然而在生死大事上,人往往会失去往日的镇定,那些看似理性的决定,常常是情感裹挟下一场盲目的冒险。书中一个精神病患者和他父亲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父亲陪儿子到异乡求医,却意外猝死,留下神志不清的儿子独自面对漫天茫茫大雪和一张已经没有了父亲温度的病床。薄医生从护送病人救治的民警同志口中得知,这位父亲是带着儿子来精神病医院看病的,去世当天,挂号条还在衣兜里,找旅馆的时候,父亲突发心梗,救护车一路呼啸赶到医院,但已经来不及了——患者在路上心脏就已经骤停。父亲去世时,儿子还没有吃饭,民警便带他在医院附近的面馆买了碗拉面。儿子不吃,只是站在那里,嘴里嚷着要找父亲。“多可怜啊。”民警说,“俩人啥行李都没有,就一双肩包,这孩子背着,死活不放手。”儿子被送到北五环外的一家精神病院治疗,医生检查他身上的背包时,除了几袋榨菜、干巴的面包、一条破毛巾、几件换洗衣服外,似乎没有什么更值钱的东西了。然而在背包最深处的夹层里,一捆捆整齐的钱赫然入目,一共有六万。这是父亲为了给儿子治病攒的钱。不久,民警联系到死者老家的家属,村干部说这些钱是这位父亲一辈子的积蓄,儿子十几岁就犯病了,治了很久都没治好,他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自己时常心口疼,但不舍得花一分钱去检查一下,只为省给孩子治病。
看完这个故事,或者说病例,也许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为父爱而感动,但是作者却一反常态,用医生的冷静反思,指出父亲的爱固然感天动地,但这合不合理,或者说有没有意义?孩子的精神疾病定然是一场漫长的治愈过程,在彻底治愈前,他尚不具备自理能力,生活还需要亲人无时无刻的照顾,而且只有父亲能承担这个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是该先救自己还是先救孩子?这其实很不好回答。老实说,我不具备医生那样冷静的头脑,可以在理性与感情之间权衡清楚,但薄医生用他临床二十多年的经验和无数亲历的事例告诉我们:爱要理性,没有爱的理性是冷漠,没有理性的爱是滥情。这是相当务实的话。先救自己,让时间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给自己和儿子都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对抗精神上的顽疾,不放弃生的希望,就是不放弃对生活的期许。人在,希望就在。
“人心的明暗”把生死一线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妻子癌症晚期,靠各种插管维持生命,ICU的医生和护士们不愿意放弃病人,因为他们都看到了这个女病人为了活下去有多努力。她的生存意志有多么强烈,这个世界她还没有爱够啊!然而丈夫在病房大吵大嚷,婆婆向护士出言不逊,母子俩要求医生拔掉插管,不再治疗。趁妻子病情稳定时,丈夫赶紧拿出纸笔,急吼吼地命令她赶快写下银行卡的密码,生怕下一秒妻子突然失去意识。丈夫同医护人员吵架,声称医院救护妻子的本意是故意花他的钱,他要投诉。医生除了在心里暗暗地骂一句“人渣”,还要跟他好声好气地解释。薄医生在书中写道,衡量对重症患者是否继续治疗,重要的原则是要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也就是说,如果患者本人的求生意愿强烈,无论医院还是家属都没有权利放弃治疗。就这样,虽然有丈夫的胡搅蛮缠,但医生们依然尽职尽责地为她治疗,护士们仍然认真地护理她的日常。当妻子得知父亲要来看望时,她很高兴,那天,她坚持坐起来,并在纸上写下了半张歪歪扭扭的“爸”字。父母来了,三个人坐在病床上,一言不发。她微笑着,紧紧抓着父亲的手不撒开,母亲默默地出去打了一盆温水,仔仔细细替她擦了擦肿胀的双腿。时间无声流走,人心似深渊无底。
父亲终于开口:“还是听你丈夫的吧。”
她慢慢松开了父亲的手。
第二天,这个正值年轻的女人转出了ICU,没过两天,她自己就要求回家——放弃治疗。
这是整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病例)。放弃还是抛弃,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放弃是无奈的,放弃不意味着希望也随风而逝。它是尝试了一切努力后,意识到有些事情是自己的能力无法办到的,但至少在一个生命临将消逝时,我们可以陪伴最后一程;抛弃是恶意的,是有能力但不愿承担责任,甚至连最后的关怀和陪伴都不给,让一个生命就这样孤单凄凉地离开人世。命悬一线,不过是撕开了人性的遮羞布,善还是恶,只有在生与死的对决中,才卸下了日常伪装的面具,赤裸裸地公之于众。
“希望的沉浮”“关怀的分合”从向死而生和临终关怀两个角度讲述ICU里每天都会上演的人间百态。生命的最后一刻,你的身体会诚实地告诉你:我比你更爱你,我会坚持下去,你也不要放弃。强烈的求生欲是支持生命继续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而医疗的本质,正如薄医生说的,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无论是“北京大妞”面对疾病时顽强的意志力,还是一辈子忠诚履行“为人民看病”的中国疑难病泰斗张孝骞教授,无一不是向死而生。因为对生命充满热爱,才会对死亡格外尊重。对死亡最大的敬意,就是珍惜生的美好。我也忘不了书里那位老教授不厌其烦地每天询问医生,我的老伴儿什么时候能醒来?老教授采集来一片片秋日里的香山红叶,做成精致的书签,送给医护人员;每天记录下老伴儿的病情,有些较真地与医生争论;一天不落地擦洗护理妻子,细心而充满爱意……。妻子生日那天,当老教授羞涩地唱起那首她最喜欢的歌曲时,监护仪心跳的节奏声响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声,两滴眼泪从妻子眼角慢慢滑落。生命最后一刻,相守一生的丈夫为她唱的歌曲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女人,她知道自己来过、爱过,不会后悔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天都有人可爱,并且被人永远爱着。女人终于可以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了。还有那个身患癌症的母亲,自愿放弃治疗,只为回到老家。儿女最终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尊重老人意愿,连夜带着母亲回到故乡。孩子们抬着母亲,绕着老家的院子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走。母亲抚摸着陪了她一辈子的那些物件,躺在担架上,走了走一辈子无数次走过的路,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在《命悬一线,我不放手》里,这些故事带给我一种力量,那是意志的力量,是生命微弱但绝不脆弱的力量。
尽管薄世宁用“病例”来陈述这十九个故事,但在我的眼中,这些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病例,它们更多地呈现出生活的本身形态,刻画出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生活击倒人的瞬间,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根本不及思考,也只有在这一刹那,人才算是真正直面生活的真相和人性的考验。“在善里看不到善”,只有面对灾难,善才显得更珍贵、更值得珍惜,而人性的真与善,才是人之为人最大的价值,最深的意义。日常岁月无时无刻不在偷偷流逝,人生短短数百,如果没有善良与爱意丰泽生命,人与人的距离被隔阂与陌生填满心灵的空隙,那么我们在荒芜的世界踽踽独行,该有多么绝望。《命悬一线,我不放手》让我明白,荒漠中的哪怕最柔弱的一朵小花,只要开了,都是上天给予的最大善意。这善意可以自给,但更需要他人以温暖浇灌,才能开出爱的花朵。
正如书名所言,命悬一线时选择不放手,是选择不放弃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是不放弃潘多拉魔盒里来不及飞出的希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