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灰姑娘的恨嫁情结
■吴聚平(文艺随笔)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成名作,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2005版女主角伊丽莎白由凯特·奈特莉扮演,非常清纯养眼,尤其是那一双大眼睛,在18世纪英国乡村风光的映衬下显得灵慧又多情,正是这双眼睛引起了书中男主角达西的注意。
简·奥斯汀可谓是言情界的祖师婆,眼下大部分灰姑娘+高富帅式的虐恋,都多少有简·奥斯汀的影子。然而,祖师婆写下的经典却是不可逾越的,她的剧情没有多么狗血,但人物的情感层次却非常丰富。同样是塑造一个灰姑娘,我国的灰姑娘大都善良隐忍,且有那么点自卑,自带悲情,比如琼瑶笔下的大部分女子,在遇到男主时,她们一方面春心荡漾,另一方面又极力自我暗示这是不可能的,认命吧,认命吧。所以,要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中间必然多曲折与狗血。
而简·奥斯汀笔下的灰姑娘善良,但绝不圣母,她有自己的想法与对爱情的追求,并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随意改变。当达西的姨母盛气凌人地来找伊丽莎白,试图阻挠她和自己侄子的婚姻时,她不卑不亢地应对,“你能保证永远不接受他的求婚吗?”“不,我不能保证。”达西的姨母代表的是贵族或者说富裕阶层的势力,这种情形在后来的言情剧中并不鲜见,但那些灰姑娘大多是在无语凝噎中默默点头了。
同样的,伊丽莎白吸引达西的,并不是“简单”“空白”这些特质,而是因为她谈吐有内容,言语有趣味,能够与达西达成交流与默契。虽然这其中产生了不少的误会,但我们最终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感到的仍是由衷的喜悦,为两个分量相当的灵魂的相遇。而“傻白甜”与“霸道总裁”的模式, 却只会让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并为王思聪们的择偶标准而担忧。
这就是格局。
简·奥斯汀一直居住在18世纪初的乡村小镇里,她深居简出,接触的都是身边的小地主、牧师和一部分上流阶层的人物。她的小说大多以宁静的英国乡村风光为背景,故事是她身边的女孩子们的爱情、婚姻与生活,但她自己却终身未婚。我想这位小姐一定很享受对于自己角色的某种意淫,尤其是在塑造柯林斯这样一类角色的时候,她出色的幽默感得到了发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发笑的刻板、滑稽却又乐于谄媚的小牧师。
我想掰一掰这位不婚小姐的婚姻爱情观。她的作品主题大多类似,都是窘迫家庭里的一群女孩子,恨嫁,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交、择婿,等待着被心上人求婚。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中,失去房产流落乡间的母女,寄希望于两位女儿艾琳娜和玛格丽特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母亲最大的任务和乐趣就是把五个女儿嫁出去,每当有乡绅举办舞会,或者军队过村庄的时候,她们母女就如同打了鸡血般兴奋,打扮得花枝招展前去。
在一个舞会上,伊丽莎白和她的姐姐简,遇到了两位贵族公子彬格利和达西,达西态度淡漠,但彬格利热情单纯,邀请她的姐姐跳了两次舞。这让伊丽莎白的母亲和姐妹们异常兴奋,为了促成这一桩婚姻,母亲故意设计让简去探望彬格利并在半路淋雨生病,这样她就有机会在彬格利家多住几天了。
伊丽莎白不能理解母亲的这种做法,母亲说,当你有五个女儿你就会明白了。
在这种氛围下,她的母亲甚至认为像柯林斯那样的男人也有资格娶伊丽莎白。柯林斯不仅人长得丑,求婚言辞也十分露骨,他说自己只是想拥有一个妻子,那样他就可以得到牧师职位,并继承一笔财产。当伊丽莎白严厉地拒绝他之后,她的母亲却和她翻脸了,断言这位二小姐嫁不出去。在没有和达西产生感情之前,伊丽莎白也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老处女,因为她要的是“爱情的婚姻”,而不是“合适的婚姻”。这种想法多多少少有点简奥斯汀自己在作品中的投射。
然而伊丽莎白的邻居闺蜜夏洛特小姐,却和她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当柯林斯被伊丽莎白拒绝后,夏洛特欣然接盘了。面对伊丽莎白的诧异和质疑,夏洛特为自己的选择进行了这么一番辩解,“并不是我们所有人都会拥有浪漫,我已经被赋予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已经有很多东西需要我感激的了。我已经27岁了,没有钱,也没有憧憬了,对于父母来说,我已经是一个包袱了。”
200多年前这位英国淑女的话,搁到现在,估计还是会让大量的女性产生强烈共鸣吧,包括伊丽莎白母亲的形象,不正是追在我们后面苦苦催婚的家长吗?在结婚大过天的情况下,不是谁都有勇气像伊丽莎白那样,还对爱情抱有太大幻想。每个女孩都想谈一场“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但实际上最终“找了一个合适的人结婚”。
由此看来,“恨嫁”这件事还真是不分时代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啊,这很难说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还是女性自身的软弱与自我设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