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杭徽行记

2023-12-05 16:18:54 来源:


■阿兽(汕头)

黄山是我师

黄山不愧是黄山。

从杭州出发前往黄山的路上,导游在接了一通电话之后很得意地向我们卖弄一个好消息:黄山没下雨!顿时,车中一片掌声,与窗外炽热的阳光形成很好的默契。因为黄山一年中有200多天是会下雨的,所以导游的潜台词就是:你们很幸运!于是,车上的所有人对于黄山的向往便更加神秘而热烈了。

橡胶轮胎在柏油路面高热度地摩擦了接近4个钟头,终于吻到黄山市的地界,一路艳阳高照,直照得游人心花怒放、情思勃发。用完颇具新安特色的中餐,我们兴致勃勃地开往黄山脚下,整装待发。

根据黄山旅游区的规定,从山脚下到景区入口必须统一由景区专门的大巴车运送,我们换了车,真正向黄山出发了。一路上峰回路转,每一个转弯都几乎小于90度,车子常常是斜歪着行驶的,号称“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一照面便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兼路边的竹林耸立密布、粉翠可爱,直让人又惊又喜!

然而,那渐渐朦胧的车窗玻璃却使得游人开始无奈地叹息——竟然下雨了!于是,我们不得不在下车之前都穿戴好在山下就准备好的全套雨衣和鞋套,脚步凝重地走下班车,前往缆车候车处。而在等待缆车的十几分钟里,雨竟然停了,于是我们不得不再次感谢上苍的垂怜。

缆车是外国进口的,一路平稳无波,但是脚下数百米的深渊依然让我们都心照不宣地感到一阵阵幸福的痉挛或痉挛的幸福。

下了缆车,回过神来,眼前已是奇观一片。由于之前下过雨,此时开始有了云雾,一眼望去,便可以看见云雾与山峰、树木的嬉戏。导游提醒我们赶紧拍照,不然过一会儿云雾就会吞没眼前的山峰了。在我们的相机中,我们发觉,云雾让本来裸露的山峰显得更加富有韵味和魅力了。所以,此时,很多人还是非常感谢早前下的那阵小雨的。

大家脱了雨衣、雨裤和鞋套,开始徒步登山。由于我们是从后山上去的,那些阶梯都显得比较平缓,走起来不怎么费劲,边走边听导游的讲解,不一会儿,便到了西海。此时,却又下起了大雨,大家只得仓皇地就地迅速重新穿戴好全套雨天的行头,冒雨前进。大雨一来,周边的景色便几乎无法观瞻,加上大雨的催促,即使有一两处近景,也无法驻足凝眸,更谈不上拍照留念了。

时间在雨滴中不知不觉地游走,眼看着一个下午即将结束,大家都在深度地抱怨如此的天气,开始埋怨上苍的捉弄与不公,特别是到了几处黄山非常著名的景点,如西海峡谷、鳌鱼峰等,大家都一边大声地对着天空骂娘,一边心不甘情不愿地四处张望,似乎要从雨雾的迷蒙中逼视大自然的胜景。可惜,人总是斗不过天,任你火眼金睛,依旧无法看清这些被人广泛赞美的胜景,也就只能草草而矫情地拍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随着世俗的念想漂浮在虚荣的回忆中而已。

过了始信峰,虽然雨基本停了,但是云雾却几乎完全弥漫透了所有的山头,只能看到近在眼前的光明顶的界碑,而此时,天色向晚,我们不得不找地方住下,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明天的日出了。

第二天,大约凌晨4点半,大家都陆续起床了——都急着去看概率为20%的日出呢。1860米的高度加上雨后的雾凇,凌晨时分寒意比较重,很多人都身着秋冬的衣裤回到光明顶,凝眸东方,期待奇迹的出现——平日里都只是20%的概率,此时大雨初歇,能看到日出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然而,所有的游人都在内心有一份相信,相信奇迹的出现——当然,这次奇迹没有发生,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茫茫雾海而已,就连山峰都很难看清几座。此时,很多游人都彻底的绝望了,那场雨,这片雾,确实败了千里迢迢而来的游人们的兴头!

早上7点,我们在无尽的喟叹中继续前进,去看迎客松,这是唯一比较有把握的念想了——因为迎客松可以近观,即使有雨雾,依然是可以大略瞻仰它的神采的。

看完迎客松,我们开始兵分两路——很多失望者都赌气似地选择了坐缆车下山,只有我们几个“顽固分子”选择了徒步下山。这是一个分水岭——就像人生一样,同样是爬山或者下山,但选择不一样的方式,就会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从前山下山,阶梯几乎都是七八十度的,这对于人类的大腿、小腿乃至于心灵都是一种非同小可的考验。

在选择徒步下山之前,导游给了我们一个忠告:下山没有回头路,你们好自为之。一开始,我们都不甚理解这句话,但是走了一会儿,回头望望下过的陡坡,我们才渐渐明白:走回头路,真的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坚持下去。

在下山的路上,大雨渐歇,加上海拔不断降低,云雾渐次稀薄,视线开阔起来。看着前山那些险峻奇绝的无数山峰,我很后悔晚生了这么多年。我更是后悔,为什么这么迟才来黄山?读别人写黄山的文章,看别人画黄山的图像,听导游说黄山的情节,都比不上亲自感受一番黄山峰峦的颜色和纹理。经过雨水的一番洗涤,那些山峰都显得很有质感和韵味,花岗岩的颜色更加实了,纹理更加深了,连岩石上的苍苔都显得无比神秘而动人,让这些岩石更加富有生命力。而生长在上面或者缝隙间的松树,则显得更加沉稳而老练,我们平时总是感叹于黄山松树的奇异和雄伟,而此时,我们却能近距离地与这些尤物对视,在对视中,我知道了这些松树为什么与山脚下和其他山区的松树不一样,我知道了为什么黄山脚下多是低矮的树木,而山顶上却基本是松树,笔直高耸的松树,这样的松树,只有黄山这样的土地才能生长,只有黄山这样的海拔才能滋养。后来,我们到了屯溪的一家饭店用餐,在大厅中看见一座盆景,里面栽种着一棵形状与黄山的松树基本相似的松树,然而,与黄山上的松树相比,这座盆景显得非常可怜——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工折磨和扭曲的痕迹。

如果没有下雨,我不知道能不能看到这样的山涧,但我知道,如果没有下山,是看不到这些山涧的真面目的。黄山的石头非常多,就连山涧经过的流线上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石头,虽然不高不大,却给山涧增添了几分曲线的美感,而在水流比较湍急的地方,这些石头与流水相激,喷起一米多的水花,点点水珠晶莹剔透,清晰可辨,纤尘不染。我举起相机,拍下几张流水的照片,随手在相机中查阅,却发现那些画面少了点什么东西。再回头注视着那淙淙流淌,时而沉静,时而激动,时而低调,时而高扬的山涧,终于明白:水,只有流动,才能彰显出生命的真实。而从黄山上流泻下来的山涧,带着光明顶高海拔的仙气,带着山间生物自由的灵气,带着鸿蒙未开淳朴的稚气,显得那么纯洁,那么可人。掬一捧在手,可以看见自己手心的命理,沾一滴在口,可以滋润游人干涸的灵魂。这,就是黄山的山泉水。

与我们一同下山的人几乎没有,但是与我们迎面上山的人却真不少。他们上山的遭遇比我们更惨,有好多人都倚着栏杆喘气不已,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在黄山,从前山上山的难度比起下山有过之而无不及。快到山脚下的时候,那些兴致勃勃,志在必得,从前山上来的人碰到我们就问:兄弟,还有多远?我们回答:还有3个钟头!他们傻了眼,而我们,却乐开了花——我们就快到达目的地了!

来到山下的慈云阁,坐缆车的团友们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一些爱开玩笑的团友戏谑我们说:咋样?挪不动了吧?而我们几个徒步下山的人却报以微笑:是挪不动了,但是,我们也欣赏到了真正的黄山!

回想下山路上的一幕幕,不禁为昨天上山时的抱怨而感到好笑。

从上山到下山,就恍若人生的处境一般。年轻时,我们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向着理想出发,总以为会阳光灿烂,然而,人生路上多风雨,那么,在风雨中,我们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走下去?还是唉声叹气半途而废?是微笑面对生活的波折和不幸,还是抱怨上天不公希望得到上天的垂怜?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决定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了。

黄山每一天的游人都络绎不绝,据说平均每年有3000万人来登黄山,而在这3000万人中,有很多人都会面临与我们相似的处境——下雨、起雾、遗憾、感叹。然而,为什么每天还是会有那么多人去登黄山?这个问题其实不必解释,你只需亲自到黄山走一趟。当你走完全程,你就会明白:黄山就是黄山,不愧是黄山,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上山还是下山,你都可以感受到黄山的魅力。就像我,虽然在雨雾中无法领略黄山的美景,但是我却也体会到了这“天下第一奇山”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山下的慈云阁边上有一面碑刻墙,其中有一幅是刘海粟八十五岁七上黄山时题的“黄山是我师”,它让我感触良多:黄山,乃至于大自然的一切,都应该是天下所有苍生的老师,当你领会了大自然的精髓所在,你的人生就会是一路阳光无限、笔直平坦的。

阿兽诗曰:苍生多喜悲,谁可作良医?怪石聚灵气,奇松入好诗。莫叹雨雾大,且渡路坡危。始信前人语,黄山是我师。

武林旧地,南宋故都,果然是一方滋养万物的沃土。

飞机在杭州的萧山机场落地时已是下午1点多,汽车从机场到市区奔驰了一个多钟头,在钱塘江畔六和塔下的望江楼用完中餐,已经是下午3点多。此时,艳阳高照,将整个杭州城照得亮堂堂一片。街道洁净无尘,树木青葱娇翠,楼房林立参天,交通繁忙有序,就连路边的候车亭都荡漾着文明的酒窝,这就是世界级的宜居城市——杭州。

到达西湖景区已是下午4点多,但此时的西湖景区朗然一片,从苏堤入口一眼便可以尽览西湖大半的景色。

由于未到假期,此时的西湖属于旅游的淡季,我们很自由地在苏堤上游荡,在若隐若现的柳荫中捡拾西湖的片光只影,然而,我发现自己却始终在张望,我在张望什么呢?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而我,自己也找不到答案,只得盲目地游荡。

半路上折进一个渡口,问船家游船用钱几何,八人一船,撑杆入湖了。

湖水清浅,可以直视湖底的水草摇曳,游鱼嬉戏,蚌壳张合。举目张望,湖中小洲上崭新辉煌的新雷峰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富丽堂皇。极目四眺,小船点点,船上游人欢笑自语,四面洲岛参差,岛上绿树掩映,与清澈的湖水融合成一张明朗的底片,将游人摄进无梦的强光中。

但,这是我所向往的西湖吗?

上了岸,我独自一人游走在西湖的岸堤上,继续漫无目的地游荡,自己都不知道要去何处。

岸堤上的垂柳苍翠勃发,依依向人,颇有风度,树荫下木椅洁净无尘,有一两个年轻人捧书静读,似乎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但于我,却没有丝毫留恋的意思,只是踽踽前行。

草地翠绿一大片,上有孔雀逗人,鸽子亲吻,惹得许多游人争相留影,而我独自被旁边的桂花树吸引。这些桂花树堪比岭南的木棉,枝干粗壮,遮天蔽日,虽然此时没有花香,然而却让我开了眼界。在岭南,桂花不能称之为树,只是非常矮小的灌木而已,虽然四季开花,但是与这西湖的桂花树相比,不过一枝数叶而已。我突然想起,这里曾经是武林旧地,南宋故都,与岭南的自古荒蛮之地相比,自然而然地滋养出不一般的生物来。

然而,我依然想不透自己仰慕西湖的充足理由。于是我只能继续踽踽前行,却料不到这一路走下去,竟然走到了刚才的入口!这次的西湖之行,竟然就这样结束了。

由于时间限制,我只能恨恨地与西湖作别。

游完徽州之后,我们又回到杭州,在西湖边上的一家最具杭派特色的餐厅用完晚饭,已经是傍晚6点多,此时天色向暮,我无意间瞥见西湖的一角,霎时间便有了再游西湖的念头。于是,在我的坚持下,导游给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让我们再到西湖走走。

我们随意地就近选择了一个入口进入西湖,来到了西湖的南边。几乎每走一步天色便暗下一分,而西湖的真面目也渐次呈现出来。

对面小洲上是一轮橙红色的落日,日光倒影在湖中荡漾得老长老长,微波轻柔地湖面上有淡淡的橙色,将整个视界调和得十分温馨而完美。从堤上垂柳的空隙望出去,温柔的夕阳显得更加妩媚动人,我忽然有了一个念头:我要与这一轮夕阳同在。西湖,第一次让我生出一种皈依的冲动。

夕阳落山之后,暮色更浓了,而此时的湖面,却显得更加沉静而悠远,一下子将我拉进了历史的隧道中,我仿佛看见西子从湖中缓缓走来,面带微笑,与刚才的夕阳那样温柔而完美地向我走来。

我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沉浸在暮色下西湖的温存中。如果可以,我将永远定格在此刻,与此时的西子同在。

来到一个景点:长桥,据说是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依依惜别的地方。所谓“长桥不长情意长”,其实长桥很短,此时在暮色的氤氲中,我仿佛看见梁山伯与祝英台正在这座桥上洒泪相别,徘徊不已,我甚至能够窥见他们的眼神是那样的迷茫而执着。我怦然心动——也许,这才是西湖让人向往的真正理由。

走过长桥,便是湖边曲折的长廊,此时游人穿梭不绝,我坐在矮矮的栏杆上,感受着从湖面上轻轻吹拂而来的晚风。在盛夏,晚风带着丝丝的凉爽,仿佛是西子的喘息,穿越数千年的时光向我轻轻诉说美好的情愫。我再次沉醉,再次闭上眼睛,深深陷入与西子的无尽爱恋之中。

暮色四合,四周华灯齐亮,雷峰塔也上了灯,此时望过去,没有了下午熠熠的光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柔的光环,与温柔的湖水相映,构成和谐的立体图画,仿佛可以看见白娘子在其中静静叹息。

这正是我所要拜访的西湖,这也正是杭州西湖真正的韵味。

阳光,让我们可以直视亮堂堂的事物,但是,对于历史与文化而言,却是与朦胧有着说不清的因缘的。有时候,正因为有了朦胧的境界,才让想象与思维得以自由地驰骋,从此走向与人文深处的结合与皈依。

阿兽诗曰:武林多韵事,南宋竞风流。西子浣纱处,白娘撑伞游。雷峰泯旧影,梁祝剩凝眸。暮色氤氲里,何妨再泛舟!

西湖暮色

    上一篇:爬坡越坎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