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 加快培育壮大千亿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千亿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

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幸福和谐美丽河源,需要产业的全方位支撑。日前,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叶金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市工信系统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稳住存量、盯紧增量,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千亿级、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狠抓工业项目建设 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记者: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要突出培育“五大产业”的主攻方向。在培育“五大产业”方面,市工信局今年有哪些举措?将如何创造性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全市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贡献力量?
叶金镜:作为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明确今年要力争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工业投资增长5%、技改投资增长5%等目标任务。全市工信系统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实施产业兴市行动,加快构建千亿级、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新态势。
一是加快培育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科学谋划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以河源国家高新区为主阵地,源城、龙川、江东新区等“多点支撑”发展新格局。大力支持和鼓励西可通信、卓翼一期等存量优质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卓翼二期、景旺二期、山本光电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打造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扎实推进百亿级水经济产业建设。加快推动水经济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合一的绿色低碳园区。加快推动华润怡宝、元气森林饮料等项目落地,推进农夫山泉三期、今麦郎饮品等项目建设投产,推动霍山矿泉水、正能量山泉水等项目增资扩产,加快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三是着力培育百亿级先进材料产业。聚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硅材料精深加工、先进钢铁材料、装配式建材等领域,重点发展硬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绿色高端建筑材料、优特钢材料产业。着力推动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晟源永磁材料、铂科新材、乔丰科技等项目建设投产,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和集群程度,加快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聚焦园区提质增效 做强工业发展“主阵地”
记者: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在推动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方面,市工信局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行动?如何确保这些行动落到实处?
叶金镜:工业园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是产业集群成链发展的重要平台。今年,全市工信系统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园区的工作部署,促进园区提质增效,力争全市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扩园8.5平方公里。
一是加大特色产业园创建力度。重点组织发展东源、龙川等产业园申报第二批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力争新增一个特色产业园。实施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和园区产值倍增计划,开展2021年度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
二是加快园区土地清理。全力以赴打好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攻坚战,“一企一档”“一企一策”精准推进闲置土地、闲置厂房、低效用地清理盘活、连片收储,加快完成园区用地盘活整治提升5000亩,着力提升园区土地产出效益。
三是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加大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开展园区“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推动园区生活性服务业配套建设,加快实现工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向生产、生活、消费多点支撑的综合性园区转型。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以绿色创新赋能工业发展
记者:绿色是河源的底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市工信局将有哪些行动?
叶金镜: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快以绿色创新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计划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技改投资增长5%。
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落实省、市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等措施,推动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持续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创建,力争1家企业创建国家工业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加快园区绿色升级,完成东源、连平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完成2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研发机构认定工作,新增市级研发机构10家以上、省级5家以上。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力争新增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个以上。
四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6+5”产业集群广泛应用,推动轻工纺织等传统特色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实现27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一批中小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
2022年工业经济发展目标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力争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工业投资增长5%。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技改投资增长5%。
●促进园区提质增效。力争全市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扩园8.5平方公里。
●持续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力争1家企业创建国家工业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企业,完成2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任务。
●引导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新增市级研发机构10家以上、省级5家以上,力争新增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个以上。
■总策划:曾淑梅
■总统筹:杨建平
■采写统筹:范建国 赵锋 董伟伟
■编辑统筹:李天鸿 刘远朋
■采写:本报记者 雷宇烁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制图: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