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靖难起兵梦破碎 青灯黄卷了余生

——抗清志士钟丁先的壮烈抉择

2025-06-29 10:05:00 来源:河源日报

1f58102ce2caaed6373dbd72d6daae37_hyrbs0629001_002_01_s.jpg

■钟丁先中解元的史料记录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煤山自缢,大明王朝覆灭。在偏僻的广东永安县,31岁的钟丁先望北痛哭一场,毁家纾难,誓言为国举事。钟丁先从一个神童、科举人才,转变为抗清义士,最后成为遁入空门的僧人,其人生经历丰富且充满转折。他的科举成就以及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抗清活动和最终出家归隐,是明朝遗民形象中一个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人物。

①神童传说 流传永安

永安县的钟丁先何许人也?他是如何反清复明的?钟丁先名丁先,字后觉,又字南山,永安琴江都清溪约人,出身于书香之家,从小就有神童之誉。先祖钟念公,从南岭迁居到清溪约腊石坑。曾祖父南泉,祖父近经,都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父亲叫国祥,是县里的秀才(邑庠生)。钟丁先有兄弟两人,他是老大,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弟弟叫钟斗先,是岁贡生。

自幼就被乡人视为神童的钟丁先,在紫金人的传说里,成为在娘胎里就会读书的“神人”。

紫金人钟世玉在《民间文学集成(紫金县文学资料本)》中记载:钟丁先母亲曾氏怀着他时,经常回娘家省亲。一日,有邻人早起耕田路过曾氏娘家,听到屋内传来小孩的读书声。邻人知道这家人没有小孩,心生好奇,进门一看,只见曾氏独自一人挺着大肚子在灶间煮饭,却不见小孩。“真是奇怪。”那人咕哝着走了。

第二天,邻人再次上山砍柴,在半山腰又听到小孩子的读书声,循声找去,又见曾氏一个人正在半山腰割草。

直到钟丁先乡试中了解元,邻人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当年没见小孩却听到小孩读书声,原来是解元爷在娘胎里读书啊!”

钟丁先不仅成为紫金民间传说的神奇人物,即便钟丁先曾高举义旗竭力反抗的清朝官方,也在一些史志中对钟丁先的才学赞誉有加。清朝永安县学杨、张二人共署的建祠牒文称赞钟丁先,“岁七龄而对偶,族党共号神童;年十二而采芹,黉门皆钦博士”。在南明史、当地县志中,对钟丁先的过人才学俱有记载。

为钟丁先辑录文集的清朝人许鼎亨,也曾为他作过一篇传略,里面就记载了钟丁先的一些轶事:钟丁先几岁时,与小伙伴一块玩蛇捕卵游戏,他叔叔见了,出上联曰:“井龙化作蛇捕卵。”乳名叫井龙的钟丁先,知道叔叔在嘲弄自己,当即反击乳名叫“山猴”的叔叔:“山猴笑看鹿衔花。”

在乡人眼里,钟丁先还能求雨。传说有一年,永安大旱,乡人烧香求雨多日,天空仍是一碧如洗,种下的庄稼,差不多要晒死了。村里人请年轻的钟丁先为求雨的神坛写副对联,钟丁先略一思索,便写道:“绿豆初开,合掌拜天求雨露;黄禾成熟,低头俯地谢神恩。”此联一贴,当晚风来雨到,旱患就此解除了。

②乡试第一 天南异人

钟丁先20岁时补为博士弟子员(生员,即秀才)。崇祯壬午年,吴公韩起(崇祯十三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著有《易经说》等)、夏公允彝(崇祯十年进士,明末反清义士,夏完淳之父)主持广东乡试,钟丁先考中第一名。

《钟义士文集》里收录了这篇乡试第一的文章。

钟丁先“读书时已以纲常名教为己任”,血气方刚的钟丁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今日虑者为治不本周官,是犹御马不必辔,驾舟不必楫也。周官考吏治也,以六计弊之:曰廉能、廉善、廉正、廉洁、廉敬、廉辩,永清周京为有道之长。”

久处腐败官场的审卷官深为感动,在批语中感慨:“其志隐而向深”“为吏者并宜读一遍。”

在钟丁先此文卷首,主考官不吝笔墨,写下批文:“以六经百子充其腹,以薄团飘笠静其气,以羊肠马峡曲其思,以刀锯雪霜制其笔,以滟预突星危其想,子其天南异人耶!不能为人先,能以人作想,不能自我作想,读此文,破此疑也。”另一个主考官也批道:“峨峨太行凌空,俯视群峰,得无下同。儿孙今日而求实用之学,舍子其谁?中原旗鼓,非己谁属?首拨。”消息传来,乡人都称他是“举人头”。

对钟丁先功名科考之路,清代永安绅士是如此概括的:“永邑前明福建监军道、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故解元钟丁先,殊质天生,奇才岳降。垂髫作对,共号神童;束发通经,群推博士。未冠而芹宫撷秀,笔扫鸦军。午科而桂苑夺标,名魁虎榜。夏典试见其文而称为奇士,吴主司观其学而卜乃孤行。”

两年后,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钟丁先,以解元之身份北上应试,才到河南,遇流寇而折返。

③招兵买马 倾家起义

清顺治三年,清军征伐岭南地区,所到之处纷纷被拿下。彼时正当“事穷势极之时”,钟丁先报国尽忠,思系千钧于一发;历困顿艰难之际,变经百折而不回。虽仅螳螂奋臂之力,“无非眷恋乎君父”“削发为沙门之托,岂其顾惜乎身家。置死生荣辱于无心,行己志而有信;以名教纲常为己任,言有大而夸”。这是道光七年永安县诸绅士为钟丁先申请建祠时对他的评价,寥寥数行,今日读来,尚感激当时其势之颓艰而其人之义烈,令人犹涕泗潸然。

钟丁先倾尽家财,在永安招募了几千人马(一说千余人),屯于中坝镇凹下山,杀不从者数人,欲起兵勤王,恢复大明政权。对此,惠州副总兵黄应杰后来给钟丁先写信时,认为这不过是在“大厦既倾,一木岂能支撑”之时,在“深山穷谷,瘠土弹丸”之中徒然亡命而已。

1646年11月,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建都称帝,为明桂王,年号永历,改肇庆为端京。永历帝得知钟丁先起兵消息后,钦授钟丁先为福建监军道,次年升参议,三次升广东按察使司副使。孙中山的祖先、孙氏入粤十一世祖孙鼎标,正是钟丁先的得力部将。因为这次抗清兵败,孙氏族人逃难离散,其子孙迁居广东增城,清康熙中期再迁至香山县涌口门村,后传两世至孙殿朝,再迁翠亨村。

起兵勤王期间,钟丁先“数年来心力交瘁,茹苦如饴”,曾与汀州总兵鏖战数月,与惠州副总兵黄应杰对峙两年,与班固山连、贺二总兵,向、白二牛录(满人军官名)各战数十回合。

当年,粤东勤王义兵中,声势最盛者,当属钟丁先,其余两人,一为总兵李宗韬,一为李唐宗,三人号为三杰,在粤东万山之间与清兵周旋多年。

因朱由榔昏庸懦弱,南明小朝廷腐败无能,走广西,奔云南,逃缅甸,号令无法传达,钟丁先有力也不知往哪使。数年后,钟丁先终觉大势已定,无力回天,兵败退回凹下山。随后,钟丁先遣散兵卒,“已解兵士而了未了之业”“芒鞋竹杖,行李一肩,望白云于往还”,在凤安彼岸庵削发为僧。钟丁先的双亲其时尚在,托诸胞弟供养。他的后人为躲避清廷缉拿,悉数逃亡至四川。

④避世出家 拒绝招降

钟丁先在彼岸庵出家后,取法号“忏云”。但又有一说,钟丁先最初是在九和镇归福庵出家。缅甸王捉住朱由榔,献给平西王吴三桂,1662年4月,朱由榔父子被吴三桂绞死,南明覆灭。离开归福庵后,钟丁先前往位于紫金天字嶂上的万寿寺。万寿寺最初由隆庆年间的性宗和尚主持兴建,初名显佑庵,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改名为万寿庵。

听闻钟丁先在万寿庵修佛,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投书请他出山,赞钟丁先是“粤东之文士,与流寓者不同”,表示不计较他与惠州副总兵黄应杰的干戈之怨,也不会因为他不投降而前往讨伐,并邀他前去商谈。

钟丁先回书坚辞,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去朝见新朝官员或君主的态度,同时恳切地希望王爷能以宽广的仁德包容他,让他能够安心归乡务农,体现了他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新朝统治者的最后期望,希望能在不违背自己原则的前提下,获得生存和尽孝的机会。在回平、靖二王书中,他不亢不卑地表示自己深受明朝之恩,又与闽粤两地清军交战多次,如果不是西粤(暗指朱由榔)之报断绝,“所欠古人只一死耳,入觐不敢也”。同时,他通过“若以先为有罪,必肆诛求,则清有天下,亦不必明伦、讲学、范孝矣”等语,委婉地对清朝的统治理念提出了看法,暗示清朝如果对他这样坚守忠义的人进行迫害,那么就与清朝所宣扬的明人伦、讲学问、树立忠孝典范等理念相悖,从侧面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和对清朝统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以宽仁之心对待自己。

惠州副总兵黄应杰亦修书劝降,其余知县、游击等清廷官员,也纷纷修书劝他归顺清廷。钟丁先一一回书拒绝。他在给自己多年的老对手黄应杰回书时,感怀身世,“一误投人胎知觉运动之灵,二误生中国衣冠文物之乡,三误读圣贤忠孝廉节之书”。

⑤前代贤人 入祀圣庙

为躲避清廷官员的劝降和慕名前来者,钟丁先悄悄来到一个不出名的小寺庙——凤安镇下石村的彼岸庵,并一直住到去世。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清廷官员找到他,劝他出仕清朝。他说,“眼不看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口不食清朝粟”。随后,在彼岸庵左上正间木棚内倒卧,绝食而亡,终年59岁,时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

凤安乡民感其忠义,将钟丁先葬在离庵2公里外的叶寨山。为了纪念他,乡民取他的字“后觉”的“觉”字,改村名为“觉民村”,沿用至今。

清朝、民国年间,官方多次重修彼岸庵。清道光七年,永安诸绅士向县令申请为钟丁先建义士祠,“父老之传闻,犹乐道其事;野史之记载,亦更得其真”。因而,“卓卓可称”的“忠清之士”,应该立祠奉祀。永安知县批复说,钟丁先“孤忠堪敬,可以风世”,批准建祠。知县大人还说,到时捐款的时候,别忘了预我一份。县学批示的牒文亦颂赞钟丁先“节义相期,早已知名于月旦;孤忠自矢,惟知励志于冰操。伤流寇之披猖,遂倾家而起义;知天命之有在,即隐退以娱亲”“核其遗行,可云前代完人;诵以诗书,无愧此邦杰士。凡此清风亮节,宜光俎豆于乡闾;庶使春祭秋尝,永世楷模于党序”。

光绪二十三年,钟丁先入祀圣庙(学宫)。民国十四年(1925年),县长谢寅曾到该庵,题写了“当仁不让”匾额,挂于庵内。1935年,钟氏后人重修其坟,刻碑云:“明解元监军道讳丁先公钟义士墓”,两侧有联云,“节义无双士,文章第一人”。2005年,紫金县钟氏宗亲会筹款数十万元,重修钟丁先墓,修通了前往墓地的道路,在墓下方建一八角亭,并将载有钟丁先生平事迹及文物保护单位牌匾置于亭内。

■本报记者 凌丽

    上一篇:明末林九我、卢惟贞大闹乌禽嶂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