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铁塔无人机矩阵赋能“百千万工程”全域治理
高空智慧千里眼 织就监管新网络
■河源铁塔工作人员对无人机机库进行巡检。目前,除禁飞区外,全市镇街已完成90台无人机机库安装任务。
■近日,东源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的实时调度和视频回传功能对全县21个乡镇开展各项巡查任务。
“设备信号正常,这些区域附近无遮挡,可以起飞。”近日,在市“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的大屏幕里,一架架无人机实时传回城镇、工业园区、建筑工地、重点项目、农田山地等场景的实时影像,为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的相关领导成员提供了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便利化的指挥调度手段。在指挥部内,工作人员即可对重点项目、重点场所等关键区域进行实时巡查监控。这是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河源分公司(下称河源铁塔)助力我市“百千万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场景。
无人机库建设项目是“百千万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广东铁塔作为省“百千万工程”信息化建设专班无人机小组长单位,负责全省无人机建设部署与视频资源调度管理工作。广东铁塔建成了全国最大、基于政务应用且可实现远程调度的无人机覆盖网。通过实时回传视频等各类采集数据,该网络实现了平台的“千里眼”和“领导驾驶舱”功能。
2023年以来,河源铁塔根据省、市“百千万工程”信息化建设专班的工作安排,在全市大力推进无人机项目建设。通过空中智能巡航,河源铁塔为多个行业装上了高空智慧“千里眼”,赋能基层治理。目前,除禁飞区外,全市各镇街已基本完成90台无人机机库的安装任务,基本实现了全市各镇街在应急管理、城市治理、消防救援、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城市规划、运输服务等领域的集约化应用。
建立“空中+地面”的立体化监管体系
“看,圩镇这里存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未及时清运的情况。”近日,在省“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的电子屏上,清晰地显示着无人机实时传回的乡镇高清画面。一名工作人员突然指着屏幕上的一处画面说道。根据屏幕上显示的地址,工作人员迅速锁定证据,并立即通知当地政府落实整改。
“该系统有效弥补了地面监控的盲区。原本道路上、村域地面上一些摄像头无法覆盖的地方,现在从高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东源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指挥部利用无人机的实时调度和视频回传功能,对重点管控区域开展了多项巡查任务。这些任务包括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的检查,以及对垃圾乱堆乱放、危旧瓦房清理等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监督。
“无人机的飞行监管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还能将远程监控的视频和录像画面作为证据材料保存,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全程监控监管的新模式。”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河源铁塔部署的无人机能够满足日常调度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画面调阅需求。此外,无人机还可根据指令自主作业,弥补人工巡查的不足,为东源县“百千万工程”推进工作装上了“千里眼”。
“我们在东源的21个乡镇都部署了无人机机库。无人机巡航可以实时、多角度地观察现场情况,为农业、交通、安保、应急等领域的指挥调度工作提供服务保障。”河源铁塔的相关人员介绍,指挥系统能够实现全县各乡镇无人机的统一指挥调度,具备声音画面同步等功能,即机巡数据实时共享机制。
如今,全市各镇街利用河源铁塔无人机的高处俯视和机动巡航优势,开展人居环境巡查。通过建立“空中+地面”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各镇街能够对管辖范围内进行全面排查,实现辖区内全覆盖,高效清除死角和盲区,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
赋能各行业全域动态监测
无人机的应用不仅限于“百千万工程”城乡风貌管控领域,其在全市各行业的应急处置工作中也日益广泛。“无人机+”的应用范围在全市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河源铁塔的无人机应用为全市各行业领域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在重点项目监管方面,河源铁塔利用无人机对中铁助建的2个项目和市工信局重点关注的14个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无人机通过全景影像和视频采集,固定频率的数据采集,记录项目的建设进展。这些数据能够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方便其随时掌握项目动态,对比项目计划与实际进度,快速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调整策略,有力保障了市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乡村风貌整治巡查方面,河源铁塔的无人机应用对和平县合水镇建成区进行全景图采集,并跟踪输出“赤膊房”、光伏板、泥砖房、风水塘、铁皮棚户等相关应用报告,总计2560份。同时,无人机还对源城区美丽圩镇“七个一”的航拍数据进行采集。与人力巡查相比,无人机巡查在成本上节省约60%,在巡查周期上节省约80%。无人机能够快速按照预设航线对大面积区域进行巡查,几小时内即可完成人工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完成的工作,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农村风貌整治巡查工作更加高效、快速地开展,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整治工作的进行。
在国土应用采集方面,河源铁塔的无人机应用对途经源城区埔前镇的高速公路、国道沿线进行全景图采集,并针对道路两侧的坟墓分布情况进行识别提取,输出应用报告25份。无人机技术的高效性实现了坟墓整治工作的数字化管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AI算法的介入显著提升了坟墓识别和监测的准确率,为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进程。
在清明文明祭祀方面,河源铁塔的无人机应用通过“人防+技防”的创新模式,运用无人机搭载喊话器助力清明文明祭祀宣传。清明期间,无人机在福寿园、青龙园等区域以空中广播和航拍巡查等方式倡导鲜花祭祀、无烟祭祀等绿色祭祀理念。无人机在空中巡逻并通过喊话器宣传文明祭祀理念,能够及时提醒市民注意用火安全,减少因传统祭祀方式不当引发火灾的风险,促进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营造了安全、文明的祭祀氛围。
在辅助执法实时调度方面,市检察院采用河源铁塔无人机应用的实时调度和视频回传功能,对万绿湖重点管控区域开展各项巡查任务。无人机直播画面实时回传至检察办案数字指挥中心,涵盖湖面情况和湖边建设现状等实时业务场景。无人机的运用有效降低了执法成本与风险,同时通过画面共享促进了多部门协同,推动了万绿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高效闭环。
在城市治理方面。紫金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采用河源铁塔无人机应用的高分辨率影像采集与 AI 智能识别技术,开展 “赤膊房” 和铁皮房专项巡查,实现城镇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光学相机进行智能化巡航作业,通过预设航线或任务规划系统完成建成区的高分辨率影像采集工作,对该县紫城镇建成区(约15平方公里)全景数据采集和正射影像数据采集,并一共输出铁皮顶棚14184份应用报告;赤膊房481份应用报告,黑体墙3767份应用报告。实现对城镇区域的全覆盖巡查,将传统巡查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天,显著提升巡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使城镇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的实施推动城镇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模式转变,积累的影像数据和技术经验可拓展应用于城镇其他管理领域,为构建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据河源铁塔的相关人员介绍,无人机项目借助大数据、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道路、环保监测点、建筑工地、河道、地质风险点等的智能化巡航。该项目在城建国土、应急救援、交通管理、安防巡查、水务监测、生态治理、农业领域、行政执法、乡村风貌、复耕复种、森林防火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展示了全市在数字低空赋能“百千万工程”方面的显著成效。下一步,河源铁塔将把数字低空技术应用于“百千万工程”的更多实用场景中。
■组稿:本报记者 肖斌 通讯员 刘伟东 赖小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