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那时的母亲

2024-05-08 16:26:59 来源:河源日报

■谢周龙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歌中动人的歌声,悠扬的旋律,静谧的夜晚,家乡的美丽,那山、那水、那人,历历在目。

也是这样的场景,那时的母亲,忙完农活,圈好鸡鸭,收完碗筷,喂完猪食,洗漱过后,会手摇一把旧扇,随我们借着山间银色的月光,常常坐在屋门前的晒谷坪,舒展一天的辛苦,聊今天的农事,谈明天的天气,说要做的农活。那时的母亲,说得最多的是儿时的事。母亲小时候,吃尽了苦,遭尽了罪,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后来,过上了好日子,母亲在家里干农活干得也起劲,总有使不完的力,就像是要把过去失去的日子补回来似的。那时的母亲,嘴里就常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才有了今天的太平日子。受母亲的影响,我也时常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每天要有进步,不管是做什么。

母亲生了五个儿女,生活的重担全落在母亲的肩上。那时的母亲,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在菜园里采摘瓜果蔬菜,然后送菜市场卖,还要在菜地里除草、翻土、育苗、施肥、浇水,常常忙到近十点才回来简单吃点应付一下;那时的母亲,总是早早吃过饭,煎点糯米糍,装好带上,跋山涉水,独自到两公里外的山上割草砍柴,直到太阳下山,才从山上把砍好的竹子、木柴或绵柴徒手捆实挑到山脚下,再来回多次挑回家;那时的母亲,不管酷暑严寒,风里来雨里去地在土地上松土、打田、播种、除草、采摘、收割,或种水稻、或种花生、或种瓜果……从年头到年尾,翻来覆去的农活从未停歇过,直到母亲累倒的那一天。那时的母亲,就是这样为了儿女的生活有着落,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长年累月下地种田,上山砍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母亲这种吃苦耐劳、勤恳踏实的精神传给了我。

再后来,母亲累倒了!在治疗腰病时,医生说要住院检查,但是母亲不肯检查,坚持拿药回家,只想着儿女还在念书,不愿花钱。结果,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便中风偏瘫失语,昏迷一个星期,几乎丧命。那时的母亲,才五十多岁。在治疗住院期间,母亲催着要出院回家,点的病号餐也不舍得吃,只想着家里困难,住院要花钱。出院后,母亲仍努力去做些家务,从不闲着,为的是想减轻儿女的负担,直到母亲离开我们的那一刻。母亲这种节俭顾家、无私大爱和理解包容让我终生受用。

客家人向来注重家庭,重视家教、家风。母亲身体力行作了生动的诠释。如今,我成了家,成为人夫,成为人父,更感责任重大。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便会想起这首歌:“……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想起那个夜晚,想起那时的母亲,我且享受这一份独处的美好。

    上一篇:我的母亲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