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爱,情满人间
——曾启农同志《稔花集》序
■罗志勇
认识曾启农同志已经有十年了。他是一位值得我尊敬的领导和兄长。他曾在部队服役二十九个年头,从战士干到团级干部,转业回地方工作后,军队里的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遵规守时、公正正派、扎实细致、干脆利索、身体力行、平易近人等,我和他曾在市关工委工作多年,他的这些好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我们都当过兵,都有文学情怀,而且性情相投,共同语言比较多。记得有一年,市关工委准备在和平县召开现场会,派我们两人提前一天去打前站,我开车,他坐车,我们一路无话不说,特别是部队生活的回忆,让我们找到了许多共同的话题,因而,竟然忘了下高速,等到发现时差一点就开到江西了,我们哈哈大笑,找了一个出口才掉转回来。
2017年10月,退休后在市关工委工作了17年的曾启农同志服从组织的安排,不再在市关工委任职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时常联系。前些日子,他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准备再出一本书,嘱咐我为之作序。我一听,呆住了。一是我职位比他低很多,二是我年龄比他小很多。因此,我反应过来后便推辞了,说我资格不够,让他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来写。可他说,他交朋友不看资历资格,也不讲年龄,为自己的书作序也一样,只找适合的人,并说我是作家,我最适合。我听了,汗颜。最终推辞不掉,便接受了任务。
之前我就知道,曾启农同志是一个有故事、有大爱的人,但一直了解不多,这次看了他的文集《稔花集》,对他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找到了他身上闪耀着与众不同的“三爱”,这“三爱”构成了他一生做人的根本。
首先是作者对亲人的挚爱。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文集中《散文》这一辑,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亲人、对乡亲的回忆之作,让我看到了这个从那一片土地中走出来的客家汉子对故土亲人的挚爱。《可歌可泣的英雄村》讲述了故乡的村民“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在上世纪40年代积极捐钱捐物支持和参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村民组织民兵投身革命,积极配合游击队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斗争等一系列行动,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上世纪六七十年前那一段苦难的回忆,还原了故乡当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火红岁月。如果作者没有对故乡深厚的感情,是不可能在离开家乡几十年后,还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和了解那一段历史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在《可歌可泣的英雄村》《母亲的故事》等文章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因为是自己的母亲,许多事情都是亲眼所见,作者通过朴素的语言,有条有理,有事实有依据地娓娓道来。《母亲的故事》讲到母亲76岁开始学习识字的故事,她从《孙中山》《宋庆龄》《毛泽东》学起,坚持学习二十多年,直到去世,可以说既平凡又伟大。一个命运多舛,却又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勤奋向上、心地善良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敬佩。由此,我看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崇敬与敬爱之情。
其次是作者对军队的深爱。曾启农同志自1963年入伍,到1992年转业回到地方工作,服役期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的青壮年时代基本在部队度过,可以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对人民军队有着深深的眷恋。为此,他把这种眷恋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主要体现在第二辑中,如《重返凯旋门》,讲述的是战友的情谊。我在部队时,一位领导曾经和大家说过:某个人对你好不好,不要看他怎么说,你就分析,如果你和他去敌占区执行任务时受伤了,他是否愿意把你背回来。的确,这个问题非常尖锐,要很好地回答可能让我们为难,而《重返凯旋门》这篇小说却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友会努力去营救每一个处在危险之中的战士。这也很好地回答了当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战友情是最深厚的感情?因为,战友情是经过血与火锻炼而来的,是生死之情。《军中伯乐》反映了一位部队团政委在发现自己属下有一名敢于担当、有勇有谋、大公无私、善于管理、敬兵爱兵的营教导员之后,主动提出转业让贤的故事。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民军队发展的关心和关注,是作者对人民军队情感的真实流露。
其三是作者对工作的热爱。从他收录在本书中的《时论》《演讲》这两辑的文章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位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勤于调研,善于思考的好同志。同时,他也是一位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基层的好领导,从他撰写的许多传说故事中,就可以很好地证实这一点。直到退休了,曾启农又服从组织的安排进入市关工委工作,一干就是17个年头。他这种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无怨无悔的老黄牛精神,值得我敬重与学习,是我一生的楷模。
《稔花集》虽然是一本综合性的文集,但从其中的小说、散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与文字功底,如《军中伯乐》《重返凯旋门》《牙医天使》等,较好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抖包袱”手法,通过严密的组织、细节的铺垫,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从而达到了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如:
星期天上午,一连四班的同志们玩得热火朝天,其中有一个人打输了牌,大家要罚他钻桌子,他不干。
“不行,不行!”大伙不肯罢休。
他看赖不过了,就说道:“好,我钻,我钻。”
他一答应,大伙都乐了——又鼓掌,又喝彩,有的还捧着肚子哈哈大笑。
他弓下腰正开始钻,这时,廖毅副师长突然走了进来,大伙吓毛了,都唰地“立正”;有站在床上的,有来不及穿鞋光着脚板的,还有歪戴帽子的。廖毅向大家扫了一眼,发现桌子底下正钻过一个人来,他伸手就把这个人拉了起来,一看,吓!原来不是别人,而是教导员梁铸。廖毅的无名之火顿冒三丈,正要向梁铸喷冲过来。但廖毅是从来不当众批评干部的,所以,他立即又把“火头”压住了。
这一段描写相当精彩,有对话,有行动,有场景,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教导员梁铸与战士们打成一片的真实场景和副师长廖毅的性格特征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对情节的选取和把握,没有亲身经历或深入细致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又如:
母亲今年虽然九十三岁高龄,但她头发银灰相染,脸色白里透红,眼睛活脱有神。她头脑清醒,对几十年前经历的重要事件的年月日时都记得清清楚楚;她的耳朵虽然有点背,但她常打开录放机,听广播,听歌曲;她视力很好,不戴老花眼镜,能看书认字,能穿针引线;她言辞清楚。她现在还能一口气唱出几十句山歌,什么“山脚有花山顶香,桥下有水桥面凉”等等。她有许多顺口溜。有一次散步时,看见一条狗,她就突然说:“狗尾摆左,抵上三把锁。”她有时还要子孙们猜谜语。她说:“一个字十一笔,无横也无直,孔子问颜回,颜回想了三日。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我们想了老半天,也没猜出来。后来她告诉我们,谜底是个“淡”字。
在作者笔下,老人家的精气神与活泼可爱的一面都传神地记录了下来。而《首次单独出远门》一文,表现了一个贫困青年一次远行的尴尬,令人唏嘘。
都说人生是一本书,这话很有道理。《稔花集》之前,曾启农同志曾经出版过《从军行》《万绿湖之歌》《鹤声松韵》三本诗集,我虽然没有读过,仅仅通过《稔花集》,我便对他人生的轨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只有心中有大爱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曾启农同志从青少年时期起便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宽广的胸怀,特别是从军岁月,开阔了他的视野,提升了他的素质,锻造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因此,在他走过的近八十年的人生旅途中,才会真诚地用爱去浇灌着脚下这一片土地,而这一片土地同样不负他的希望与期待,报予他芬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
祝愿曾启农同志健康长寿、生活愉快!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源市作家协会主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