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频道

走过万水千山

2023-07-13 15:56:07 来源:

■朱伟亮

未去过之前,贵州对于我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只知道那是一个离我非常遥远的地方。对于贵州的了解,大部分都是从书本上或电视节目上断断续续地得到的信息: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主要居住地,贵州是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转折地。虽如此,美丽的云贵高原、独特的苗族风情和红军长征途中重要转折点的红色故事却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无数次地向往那一方山水,想去探寻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段曲折山路,去看一看印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那一串串红色足迹。

今年初夏时节,我有幸参加了河源市作家协会组织到贵州开展的“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文学篇章”主题采风活动,有机会踏上这一片心心念念的红色热土。从广州坐高铁一路西行,过广西境后,窗外的崇山峻岭逐渐多了起来,除了眼前一闪而过的那一座座喀斯特山岭外,另一个明显的直观感受就是高铁开始穿越一条又一条或长或短的隧道,令人真切地感觉到高铁确实是奔驰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正穿过贵州的山山水水。

长达六七个小时的高铁车程令人有点沉闷,然而却给予了我细细欣赏沿途风景的充裕时间。我的座位正好靠着车窗,窗外那一重重青翠的山峦,飘荡的云雾,劳作的人民,还有那悠然吃草的黄牛……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卷,足以令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车到遵义时已是傍晚时分,当天是无法参观遵义会议旧址的了,只好安心住下。第二天一早我便迫不及待地与众文友一起前往遵义会议旧址参观学习。才上午8点多,遵义会议旧址前早已游人如织,想必他们也是和我一样怀着迫切的膜拜心情前来参观学习的吧!那一拨拨游客中,有的在忙着拍照,有的在认真观摩着大楼,有的则跟随着导游的解说走进了会址内参观。站在遵义会议旧址前,我的思绪随着现场工作人员的解说飘飞到当年的会议现场: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从湘赣大地出发,翻越万水千山,克服重重困难,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终于辗转到达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攻下遵义城,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点,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已无法目睹当年在这栋楼房里召开遵义会议的现场光景,也无法亲耳聆听到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为坚持真理和正确的革命道路方向,如何“舌战群儒”说服了“左倾”教条主义者?会场上两种截然不同的革命思想激烈地碰撞出怎么样的交锋火花?只知道,遵义会议的最后结果是接受了毛泽东等同志的正确意见,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和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我站在大院里抬起头仰望,看到了牌楼门框上那块黑漆金匾上,镶嵌着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旧址”六个大字在阳光下越发闪亮起来。

带着对遵义会议的遥想与回忆,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娄山关战斗旧址。娄山关,素有“黔北咽喉”之称,地形险要,山高林密,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英勇的工农红军先后两次在娄山关打败了敌人:第一次娄山关战役有力地保卫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第二次娄山关战斗则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关键之战,是长征以来红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伫立在娄山关战斗旧址岩石上,我心潮澎湃,无限敬仰,真不敢想象,在当年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在贵州这万千崇山峻岭之间,大批年轻的红军指战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他们浴血奋战,强渡乌江,攻占娄山关,夺取遵义城,为红军安全转移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赢得了宝贵时间,让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们得到休整,为以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此刻,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四周的青山益发青翠葱茏起来,高耸在眼前的大小尖山上,蒙蒙雾气萦绕在山间,眼前的群山开始变得迷蒙起来。朦胧中我似乎看到了当年那场英勇而又惨烈的战斗:轰隆隆的枪炮声响遍了四周的群山,勇猛的红军战士们向着山上的敌人发起一轮又一轮猛烈的进攻,鲜血染红了小尖山上的树木,也染红了潺潺的溪水。终于,一面又一面鲜艳的红旗胜利地插上了敌人占据的山头,易守难攻的娄山关终于被英勇的红军战士攻占下来了,欢呼声响彻了山谷。满怀革命豪迈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为此挥毫写出了著名的华章——《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离开遵义前,我们来到红军山上的红军纪念碑前,向英勇的红军烈士们敬献花圈。红军坟前,铜鼎方形的香炉上,烟火缭绕,松柏森森,游人默哀。导游用低沉的声音介绍说,那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当年在遵义东南桑木垭给群众治病时惨遭敌军杀害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而专门修建的坟墓,在战火中热心为老百姓治病的红军卫生员龙思泉曾一度被当地群众传为救苦救难的“红军菩萨”而顶礼膜拜,香烛供奉。当年红军一心为人民,人民真心拥护红军的鱼水深情可见一斑。站在山上抬头张望,远处的高山上有一大片火红的色彩煞是耀眼,非常鲜艳迷人。导游介绍说,那是贵州山岭上野生的映山红,每年春天都会开得漫山遍野,据说红军攻占遵义城的那一年,山上的映山红开得特别灿烂,特别红艳,因此成了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红军花”。听着导游滔滔不绝的介绍,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了那熟悉的歌谣:“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深情而悠扬的歌声飘荡在四周的群山之中,久久未曾散去。这歌声将红军与群众、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山脚下的遵义城,一栋栋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街头巷尾人头攒动、人声鼎沸。那是热闹而繁华的城市生活,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现代都市,也是贵州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走过万水千山的中国共产党,历经战火洗礼的中国工农红军,受过重重磨难的中国人民,正在大踏步地走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头顶上,阳光正灿烂着。

    上一篇:英烈之墙,无名之碑
    下一篇:没有了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