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之墙,无名之碑
■吴湘
在遵义,在红军山,我满怀敬意、无比专注地仰视一堵墙,那是一面英烈之墙。英烈之墙冷峻而高,墙上的名字刻满了荣誉,刻满了历史。
墙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份责任和担当。他们是一代代革命先烈,也是一个个平凡普通的生命,他们可能只在人生的某一个瞬间,作出了让后人铭记的决定,但他们的行动却让历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没有人愿意成为英烈,但每个人都能身体力行,尽己所能,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痛;每一个名字,都承载一段历史的沉重;他们用热血铸就了这块土地的和平与繁荣,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英烈之墙见证了他们的崇高与伟大,也留下了我们对他们永不褪色的追忆。
在英烈之墙的其中一侧,是大片留白,那是无名英雄的碑。那孤寂的无名之碑,虽然没有鲜花点缀,却默默地守望着无数牺牲在战争中的无名英雄。
这一块清冷的巨大石碑,悄然地诉说着不被人知的故事。在这里,没有英雄的名字,没有伟人的山川,只有一份坚守的无名英雄的沉默。
墙上的名字,碑上的沉默,都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人是英雄?开天辟地的前人是英雄,统一江山的皇者是英雄,抵御侵略的将士是英雄;警卫人员是英雄,科研人员是英雄,医护人员是英雄,基层人员是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借《大英雄时代》作者Priest的话说,每一个人在降生的时候都带着颜色各异的生命力,天生天赐,怒放一场,再殊途同归。
在灾难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秉持初心,坚守岗位,做好“正常应该做的事”,这也是英雄!
想一想,国庆时期的阅兵。那些整齐一致的步伐,漂亮有力的出击,都不是一时三刻的花哨。你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在做好自己的日常工作时,还要每天参加严酷的训练,才能在人民面前、在世界面前有如此出彩的表现。那些默默无闻,如非必要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他们姓名的科研人员、医护人员,他们如果不是一直埋头苦干,对自己的专业认真负责,那么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也无法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事实上,在需要的时刻,我们是可以看到,各行各业不断涌现英雄。任何时代,都不缺英雄。不是在必要时刻才成为英雄,不是等到牺牲才成为英雄,不是拥有了名字才成为英雄。这些英雄,一直都在。在没有凸显他们作用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坚持做该做的事。
我记得,我看秦明老师的《法医秦明》,曾经为一句话感动。那句话很简单:“我一个人躲在书房,在漆黑的环境中,一遍遍看凶手行走的模样……”一遍遍,就是这个“一遍遍”感动了我。在我看来,所谓的天才,不过就是比别人多了一点执着和关注,所谓英雄,不过就是比别人多了一点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坚持。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自古至今的英雄们,谁都不是预先知道会成为英雄才选择去做一些事。大多时候,他们像是独自坐着小舟,在无边的黑暗中流浪游荡,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靠岸归家,然而他们依然坚持在小舟度过风风雨雨,这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知道这小舟总归得有人来守,这无边的黑暗总要有人充当亮光;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知道当他们在小舟的时候,家就是安全的,国也是安全的。他们默默捍卫着自己的信念,他们不是生而无畏,正是对生命敬畏,才能无所畏惧。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些英雄们大概还来不及畏惧。他们有太多的事需要做、必须做,来不及害怕就已经站在生命的面前。他们大多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英雄,英雄都是别人封的。这些出征的战士们,在出征之前或者出征之后,最不想听到的字眼可能就是“英雄”。尽管英雄是个褒义词,是非常高的一种赞誉,但不可否认它同时带着一点悲壮的色彩。你不得不承认,这个词很多时候与灾难同在。当它与灾难同在,这个词就会被英雄本身所深恶痛绝,需要它的,是大众平民。
像浮萍一样在黑暗海洋里飘荡,惶惶不安的大众,需要找到小舟,需要亮光,需要英雄。有人举起第一支火把,就会有人举起第二支火把,陆陆续续,这黑暗就会被照亮,大众就有路可行,就足以安心。
这些举着火把的人就是英雄,无论他们举起火把的初衷是什么,都应该被世人记住。在黑暗时期应该被记住,在光明时刻更不应被遗忘。人需要怀有感恩之心,对所得的光明怀有感激之意。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是有脊梁的国家,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需要,就有人愿意以热血以生命护一方安宁,守一国平安!如果不信,那就去看看那英烈之墙,那无名之碑。
那墙上的名字,碑上的沉默,都让我们思索:我们是谁?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将怎样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