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09-26 10:10:59 来源:

■曾志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应对全球变局、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布局,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加速的重要引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通过创新驱动,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在此战略引领下,我们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与创造力,促进公平竞争与开放合作,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汇聚中国。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有效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加速。在全球经济新态势下,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聚焦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同时,积极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投资有效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绿色、可持续的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技术革新、模式再造,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供应链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面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市场准入改革,放宽外资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贸易方式创新,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通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升级。四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五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聚焦城乡融合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农业,提升农村产业竞争力,促进城乡经济互融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发挥河源自身优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河源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河源力量。

1.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绿色发展的样板。河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和增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绿色发展的样板。同时,挖掘文化底蕴,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具有河源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加强区域协同,促进生态资源共享与保护,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吸引和培育绿色发展领域的人才,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要注重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2.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展现内涵驱动的力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城市软实力。挖掘与传承本土客家文化、岭南文化、东江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等,丰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生态之城和文化创新高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在推动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标志的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恐龙产业园等,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河源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结合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举办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客家文化节、生态旅游节、体育赛事等,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河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旅游经济的繁荣。深入挖掘本土特色美食文化,举办美食文化节,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美食品牌,促进当地农业、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3.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搭建区域协同的桥梁。河源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河源融入了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在区域发展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交通运输的便捷与效率的提升,让河源更加紧密地融入区域发展的大局之中,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与进步,实现与周边城市共赢发展。

4.凸显发力点,加速经济发展。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趋势下,河源找准发力点,加速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一要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河源,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三要深化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治。要主动“融湾”“融深”,拓展国际市场。四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河源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乘势而上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五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到河源创新创业。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

(作者单位:河源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