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构建校地对接服务体系

“智”撑河源“百千万工程”

2024-09-12 09:49:58 来源:

■廖远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的原则,从技术服务、人才支撑、文化引领、民生服务等环节构建校地协同共进和产学研融通服务体系,通过改革创新打造“智”撑“百千万工程”河源样板。

首先,要构建校地对接服务体系。经济方面,职业院校要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创新工作室,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农业方面,要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将新技术、新品种快速传递给农民。制造业与服务业方面,要加强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合作,定向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启动与地方政府及社区合作的服务项目,如技术支持、咨询、健康教育等,增强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力度,职业院校应设立或积极参与地区技术研发中心,针对地方产业的技术难题展开攻关,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要健全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民生为重,服务为先。职业院校要聚焦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以“小切口”托举“大民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民生服务,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要积极派出科技特派员服务河源中小微企业和乡镇、农村。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服务,面向新生代产业工人、新型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培训,通过“育训并举”培养人才队伍。要主动深入走访企业,加强职业教育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精准对接企业就业岗位、实习岗位需求,实现校企共赢。

其次,要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创新。技术即力量,服务即未来;精准对接,赋能发展。职业院校要注重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提高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的模式,让学生的技能更贴近市场需求,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平台,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有实际工作技能的人才。要积极构建“双精准”高水平专业群,紧密对接河源市“1+3”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等。要锻造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柔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打造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和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要继续发挥好河源职业教育集团协同开展产教融合的功能作用,整合中高职和职业本科资源,推动职业院校服务“百千万工程”向纵深高质量发展。要创新技术支撑与人才培养,凭借自身的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持。要通过制定符合地方行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技能的融合,从而培养优秀人才。要创新灵活的教育模式,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教育模式,强化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要健全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农村教育体系和智库建设。职业院校开展面向社会各类群体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职业技能提升、转岗培训等服务,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人群的学习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在线教育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资源更加便捷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区域和群体。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要强化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改革创新,开设传统文化及现代创新课程,鼓励学生挖掘和传承本地文化,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智库驱动,助力乡村振兴。职业院校要发挥全链条式专家智库的作用,提供“百千万工程”人才支撑,紧紧围绕培训乡村人才、策划乡村项目、开展乡村研究课题、建设乡村产业和搭建服务平台等,对接各县(区)、镇、村需求,发挥“外脑”的作用。要强化人才资源对接,实行“点单式”专家服务,组建团队结对帮扶县(区)、镇、村,推动资源要素精准对接、优化配置。

第四,要重视融入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和文化建设。职业院校要积极投身地方环境保护项目和生态建设,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大力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理念,在美丽庭院、特色农业等方面开展示范项目,引导地方可持续发展。要发挥电商服务与包装设计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产品开展电商运营和营销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要针对地方产品特色,开发专门的包装设计课程,开展包装设计服务,提升河源产品市场竞争力。文化自信,根植土地。职业院校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乡村文化“新活力”。要组建非遗文创团队保护乡村非遗文化,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要强化文化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建设客家文化、旅游规划与服务、方言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研究等平台和项目。要强化交流平台建设,积极主动承办如全国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等文化盛会,共同探讨传承和保护客家方言,弘扬客家文化。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