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深耕资源沃土,共筑河源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2024-09-26 10:11:22 来源:

■伍新蕾 张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河源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独特的自然人文赋存,农文旅融合发展基础稳固、前景广阔,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创新优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共筑河源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一、夯实农文旅融合基础,赋能新业态提质增效

河源要梳理整合镇村风貌、文旅资源、生态资源、农林资源等要素,通过规划塑造、线路串联、产业赋能的方式,淬炼农旅价值,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发展,积极培育露营、民宿、茶旅、研学等新业态。一是大力推动农业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以农兴旅、以旅促农,形成一批具有河源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乡村旅游示范带,有效提升乡风乡貌的吸引力和乡村经济的附加值,形成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提质增效的发展格局。二是深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通过推动各县区、各镇村之间的跨区域合作,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共同规划河源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特别是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软、硬、企”三联动,共同打造跨地域的农文旅线路和产品。依托河源市旅游资源普查项目,建立农文旅资源综合数据库,明确各类资源的分布、特点、关联度和开发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发方案。借鉴贵州黔东南州DBO(设计、建造、运营)“三位一体”模式,按照“谁运营、谁设计、谁建造”的理念,提高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和运营效率,有效释放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禀赋及接轨市场的活力。

二、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精华,打造农文旅特色精品

深入挖掘我市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将当地文化精华注入农文旅融合项目中。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文化活动创新展示等方式,增强游客对原汁原味的当地特色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如每逢春节,东源县万人追香火龙为新年祈福、漳溪畲族乡中联村的捕鱼节等,充分体现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的宗旨,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此外,依托特色地方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文旅精品。如重点打造“一粮”(丝苗米)“二茶”(油茶、茶叶)“三佳果”(鹰嘴蜜桃、猕猴桃、板栗),推动商品化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加强茶叶、‌水果、林产品等多个类别的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宣传和营销力度,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与文化附加值。

三、打造“+旅游”模式,延伸农文旅发展产业链

一是打造“非遗+旅游”模式。推出非遗主题文旅线路与民俗节庆活动,精心设计、串联相关的旅游景区和文博机构,充分展现花朝戏、木偶戏、龙川杂技等非遗项目,定期举办蓝大将军出巡节等民俗活动。研发多层次的非遗主题文创商品,推出高品质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非遗文创DIY工具包,提升游客的成就感和回味感,增强河源非遗文化的传播力。构建旅游发展与弘扬非遗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旅游与非遗的多维度、全方位融合。

二是打造“农业+旅游”模式。结合全市的优势农业资源,如茶叶、油茶、水果等,开发多元化农业观光与农事体验项目,如农产品采摘、农耕文化展示、农艺非遗研学等,实现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与乡村旅游精品项目,以“茶业+旅游”为例,开发茶乡特色旅游线路、茶旅民宿、茶研学基地等,形成集茶文化+旅游、观光、度假、研学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实现各产业的共融发展。强化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通过建设直播电商等新媒体平台,举办农耕文化节、农产品展销会,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合作等措施,不断增强河源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打造“民宿+旅游”模式。依托全市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源味”精品民宿产业。出台促进乡村酒店(民宿)高质量发展举措,聚焦设施设备、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等关键要素,建立统一的民宿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出台适度的奖补激励措施,打造一批“以宿带村”示范效应好、市场认可度高的乡村酒店(民宿)。发挥河源市乡村文旅(民宿)产业学院智库作用,积极开展民宿产教融合,推动民宿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是打造“生态+旅游”模式。充分利用全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如徒步穿越、骑行探险等,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面向各县区、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生态旅游线路,评出具有代表性的河源“户外+农文旅”乡村徒步(骑行)线路。充分挖掘绿美乡村、花海果园、露营团建、红色经典、温泉研学等徒步(骑行)线路的内涵和特色,配合Q版线路手绘图谱的制作和推广,为徒步爱好者提供视觉享受和导航便利。

四、加快智慧农文旅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硬实力

一是建设智慧农文旅平台。加快智慧农文旅平台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农文旅产品线上销售和推广,拓宽销售渠道和市场覆盖面。

二是推广数字农文旅产品。开发具有河源特色的数字旅游产品,如虚拟现实(VR)体验、增强现实(AR)导览、文旅行业虚拟形象定制等,释放数字营销场景新价值,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切实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力、公信力,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加强农文旅产品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关注。

三是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加快旅游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提升镇村间交通通达性、安全性,特别是加强偏远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线路布局,确保游客能够便捷到达每个重点景点和乡村旅游点。

四是改善住宿餐饮条件。鼓励和支持民宿、农家乐等住宿餐饮设施的登记注册、综合发展,严格制定标准化服务指标和考评制度,确保住宿与餐饮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游客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广河源本土特色美食,提升餐饮吸引力。

五是健全旅游标识系统。加强与专业测绘机构、地图服务商的合作,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周边设置清晰、醒目、正确的旅游标识牌,方便游客识别和导航。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多渠道、多语言的智能化旅游信息服务,围绕交通、食宿等形成产业信息链。

五、加大农文旅政策扶持力度,培养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出台专门针对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返乡投资或创业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品牌宣传与推广、农文旅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供给等方面,为项目落地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文旅融合发展政策的宣传与解读,提高社会各界对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二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以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并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引进。依托本土院校资源,加强农文旅融合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施“扬帆计划”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工作坊等方式,提升农文旅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机制建设,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特别是引进懂农业、懂旅游、懂市场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到河源创业就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留住优秀人才,为我市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