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刘丹青
深入基层让思想更富有“泥土”气息
市财政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紫金县水墩镇黎坑村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刘丹青自2019年5月驻村以来,从全面摸排掌握村情、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精准帮扶贫困户等方面入手,推动该村26户83人于2019年完成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退出工作,脱贫率达100%。去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7.59元,所有贫困户均以较高水平达到脱贫目标。
响应组织号召
尽快进入角色
2019年5月,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希望刘丹青能代表单位到紫金县水墩镇黎坑村驻村扶贫。当时,刘丹青家中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小儿子刚满两岁,刘丹青也担心自己没有基层经验做不好工作,但他作为一名党员,最终还是坚定信念,接受组织安排,并耐心做好妻子的工作,争取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来到黎坑村后,刘丹青首先从转变思想观念、适应工作环境、了解村情民意入手,虚心向村干部、群众学习,厘清发展思路。通过进村入户、座谈调研等方式,刘丹青了解到该村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村集体收入较低等问题。结合村情实际,刘丹青明确了强化党建引领、补齐发展短板、壮大集体产业、精准脱贫帮扶等工作思路。
强化精准帮扶
为群众办实事
杨育钦原是黎坑村收入最低的贫困户,20多年来,因其妻患精神障碍,不能自主表达意愿,二人一直无法领取结婚证,因此也不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刘丹青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刻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花费数月时间,终于帮他们合法成婚。领证后,恰逢有国家优惠政策,杨育钦一家直接转为低保户,每月增加了4000多元收入。
为巩固脱贫成效、建立长效机制,刘丹青和村“两委”制订了《黎坑村脱贫成效实施方案》,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10万元对贫困户就业、奖学、灾难等方面进行了激励和救助,为落实“四不摘”提供坚实保障。
壮大集体经济
改善基础设施
刘丹青充分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部门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盘活集体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引进资金项目、争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帮助黎坑村发展产业。2019年,刘丹青争取了市财政局资金和省级资金共100万元产业入股资金,每年可获分红17万元,使黎坑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7.5万元提高到24.5万元;培育发展了紫金县杨屋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紫金县寅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等,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两年来,刘丹青共筹措资金800多万元,解决黎坑村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问题。其中,整体打造陂坑自然村的广场、道路、美化绿化等工程,完成了村民们多年的夙愿。“仰望星空的时候,也别忘了脚踏实地。”刘丹青说,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才能让思想更富有“泥土”气息。
(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