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河源国家高新区争当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标兵

写好高质量发展答卷

2024-02-20 09:49:58 来源:河源日报

165b626425a9d971e940e15f6972dfd1_hyrbs0220005_001_01_s.jpg

■昨日,位于水经济产业园片区的农夫山泉三期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核心提示

新春新开工,开工就实干,实干创新局。昨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全省、全市的“新春第一会”相继召开,展现了敢字为先、干字当头的势头,释放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信号,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

河源国家高新区迅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持续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等“四个年”活动,纵深推进招商引资等“八大攻坚战”,为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勇挑大梁和勇当标兵,奋力朝着千亿级国家高新区目标前进。

河源国家高新区定下今年的预期目标: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力争6%,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新引进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动工、新投产项目各25个,力争国家高新区排名再进位,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攻坚产业能级提升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

一是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强龙头扩赛道,促进西可、卓翼、美晨、中兴通讯等智能终端龙头企业转型扩产,引进国内移动终端ODM领军企业项目。拓展新能源电子赛道,加快引进能源电子配套项目和移动终端龙头企业,力争全年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以上。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增动能快增长,构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一线三区 ”(热能蒸汽供热管道沿线及水经济产业园区、预制菜产业集聚区、食品深加工产业园)。推进中船鹏力、膜宝包、新九州上下游等产业配套作用项目建设投产,推进热能蒸汽供热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全力创建省级水饮料及食品特色产业园,力争全年水饮料及食品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推动机械与模具产业拓领域挖潜力,挖掘“老”模具企业增量,扩大“新”模具企业增量,强化汽车塑胶模的生产服务,推进乔丰、金三维、华益盛等企业满产达产。拓展“涉”模具企业增量,推进爱康租赁厂房投产,引进一批模具抱团项目。全力创建省级机械与模具产业特色园区,力争全年机械与模具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

二是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培育。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力争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以上。

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农夫山泉、华冠、今麦郎等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力争全年引导25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四是积极做好企业稳增长工作。加大支柱企业梯度培育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各级技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推动企业技改项目20家以上。

五是打好“限上企业零售额”翻身仗。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以及电商产业孵化园建设,做好聚人气促消费工作,持续打造“网红打卡点”,举办工业旅游等系列活动,大力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进一步吸引人流、聚集人气、提升商气。

攻坚招商引资勇拼快抢 推动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一是做实招商产业、渠道、企业思维。做透产业动态分析,建立三大主导产业项目目标库、龙头大型企业及其优质上下游企业库、新赛道新增长点上的专精特新企业库,精准锁定目标。做实五大渠道,以商引商机制化,深河联合招商常态化,商协会招商市场实效化,资本招商深度合作化。做强招商工具,打造全市乃至粤东粤西粤北最先进、推广能力最强的招商工具箱和全市招商示范平台。做专“三区”招商,建强四支招商专业队伍,持续深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招商。做优招商全流程高效机制,落实“一把手”招商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加快签约落地。

二是攻坚推进主导产业项目落地。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以粤港湾大湾区、长三角龙头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深耕AI智能设备等细分领域,攻坚推进国内ODM龙头企业华勤等项目落地,加快麦格米特三期、禾望与京泉华电子能源产业上下游项目欧伏及华皓电子等细分领域高成长项目签约落地。水饮料及食品产业方面,以大型企业华南基地项目为重点,加强与盼盼等知名企业的对接,推动在谈企业加快签约落户,引进一批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配套项目、食品深加工企业,有针对性地探索引进特殊医疗食品、高端宠物食品等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产业,打造“食全食美”产业链条。机械与模具产业方面,以冲压模、模具零件一体制造型企业为重点,力争在跨江融合发展区首期引进国内冲压模具龙头中泰模具等一批模具抱团等项目,引进恒勇星、旭璟等一批知名汽车零配件企业。

攻坚省级主平台建设 打造特色产业承载区域

一是强化产业协作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与源城区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新材料、预制菜产业与东源县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加快项目落地。

二是发挥政策杠杆效应。积极争取更多省级政策在资金分配、用地指标、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系统用好省政策扶持资金,放大用好扶持资金,促进三个园区项目落地,力争合力实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个以上;并推动省级财政资金发挥杠杆撬动作用,联合社会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规模。

三是深化深河产业合作共建。加强与深河指挥部、深圳南山区对接合作,利用现有南山产业园、创智产业园等基础,抢抓深圳“飞地经济”政策,加快4.94平方公里合作园区招商工作和“反向飞地”合作,主动吸引更多深圳转移企业落户河源,谋划打造升级版深河产业共建园区。 四是突出特色园区打造。加快推进深能热力(河源)开发公司热能蒸汽供热管道(中期)工程建设,在水经济产业园区、预制菜产业集聚区、食品深加工产业园攻坚引进深圳、东莞涉粮、涉食品类项目,着力将“一线三区”打造成为主平台建设的具有特色产业承载区域。

攻坚产业空间突破 实现拓域扩面质的提升

为破解产业空间不足的瓶颈,河源国家高新区将纵深推进产业空间突破攻坚战,力度还要更大、成效要更明显。在高新区看来,从跨江融合发展区开拓增量空间,从低效和闲置用地中深挖潜力空间,要多手抓、多手硬。

一是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加快启动二期用地规模报批、城镇建设用地、林地指标报批等工作,力争全年再获一批新指标。推动用地土石方平整,提供1000亩工业用地,力争爱康、钜宝项目四季度动工。

二是加快推进南片区和水经济产业园建设。全力解决南片区等遗留问题,力争上半年完成南片区整合及征收约600亩土地。持续推进水经济产业园征拆扫尾工作,完善供水、污水管道等产业配套。

三是加快推进土地厂房整治挖潜。以钉钉子精神开展第三年度用地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完成骏发实业、新东江化纤等项目整治任务,全力盘活闲置厂房。

四是加快推进定制化标准厂房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厂房分割预售模式,加快定制化、标准化厂房建设,推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模具加工中心及模具配套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建成定制化、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工业物业出租率达到70%以上。

攻坚项目建设提速 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龙年首个工作日召开的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及昨日紧接着召开的河源市高质量发展现场会,相继吹响了重大项目开工的号角。位于水经济产业园的农夫山泉三期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正是河源国家高新区贯彻省市部署、擂响奋进金鼓的生动缩影。

招商引资是打造产业集群的第一步,一个又一个项目顺利建成达产,才能汇聚成推动产业规模壮大的发展合力。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盯住项目,纵深推进项目建设提速攻坚战,以最大力度缩短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产”的周期,以项目落地结果说话、以企业车间生产线运转效率作工作评价,铆足干劲誓夺高质量发展“开门红”“全年旺”。

一是创新“一会三专班”运作模式。巩固优化周一项目督办会及落户动工、联合验收、投产专班等“一会三专班”运作,推动项目建设周期全面压减至1.5年内,当年新签约项目当年动工。

二是创新流程再造和提前介入工作模式。健全完善项目建设全流程“一图导航”,制作企业友好型服务手册,推动一人多岗交叉服务,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审批、验收实现线下“最多跑一次”。制作市监、人社、国土及市有关部门提前介入服务工作清单,逐步推动代审改成市场审,力争项目建设再提速。

三是创新拿地拿证供地服务模式。深入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模式,力争全年推动拿地项目50%以上实现“拿地即开工”。深入探索“拿地即拿证”模式,力争全年拿地到拿证平均时间缩短1/3。深入探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模式,力争全年新增工业用地100%“标准地”供应。

四是细化园区土地效能全图评价模式。健全“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加大低效企业清理退出力度,结合智慧园区系统,利用相关数据,机制化指导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各项工作。

攻坚创新人才协同发力 深化产业科技融合发展

科技要创新,人才是关键。河源国家高新区将以创新主体牵引人才,以产学研用培育人才,以长效机制用好人才,以良好环境留住人才,打造全市制造业人才集聚地,让人才在产业科技融合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争做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的标兵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全面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改革,力争全年高新企业新增3家以上、存量达128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75家以上。

二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聚集。 三是加强孵化载体建设。探索以水孵化器为平台,结合引进特医食品产业,积极打造全链条“产学研资”新模式,加强与华工、华农等高等院校合作,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引进孵化项目,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项目,让更多科技创新应用在产业上,开出繁花盛果。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和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园区创建,推动金融与科技创新更紧密融合,帮助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

五是加强人才培育服务。加强与本地中高职院校沟通互动,支持龙头企业结合实际开设“厂中校、校中厂”,加快打造制造业人才集聚地。发挥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专家智库,支持人才团队聚焦高精尖产业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实施高层次人才管家制度和落实拓展市“英才卡”政策,依托白鹭岛公园等打造人才公园,为人才提供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周到贴心服务。

攻坚深化国企改革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纵深推进区属国企改革攻坚战,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国企改革各项工作,推动国有企业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作出国企更大贡献。

一是落实改革方案。明确三家区属国企功能定位,分别打造成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代建和优质资源经营、招商引资和产业招投孵化、园区服务管理的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主体,凝聚求生存谋发展共识和氛围。

二是强化国企管理。加强精益化管理,努力实现最小成本达到最大产出,降低国企自身运营成本支出。加强市场化效益化运营,持续推进水经济产业孵化园等自有物业出租资产盘活运营,大力拼抢实施分布式光伏、充电桩、储能等资源新能源业务,做大做强产业引导基金。加强合规化发展,建立完善投决会、风控会机制,加强对区属国企的监督监管。

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加强金融债务风险防控专班运作,加快形成管住人、管住事、消除风险的制度机制。

四是重视队伍建设。建立区属国企专业人才库,完善人才引进、管理和激励机制,打通人才成长通道,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确保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攻坚产业环境提升 增强营商环境软实力

随着越来越多项目企业落户,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坚持不懈练内功,纵深推进产业环境提升攻坚战,形成更有力、更全面的服务机制,提升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为高新区加快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提升政务改革、在产企业工作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中午不停歇服务”,加快推进“一窗受理集中办理”工作,全面强化在产企业服务专班建设,继续优化大中小闭环工作机制;强化“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打造一体化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提升工程成本、工程质量、工程结算工作管理水平,有力有序攻坚化解工程结算债务风险。

三是提升城市、工业物业管理水平。树牢“大城管”理念,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并强化动态化管理水平。提升工业物业厂房管理服务工作水平,规范物业内企业用电价格,建立健全“代办”服务制度,推进工业物业星级评定机制办法,强化“工业物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上半年实现运作。

四是提升招用工、金融助企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企业缺工信息收集渠道以及招用工动态台账,发挥“高新区”招聘小程序、“春风行动”企业招聘会、企业员工“以老带新”奖励政策等方式的作用,结合“政校企+人力资源产业园”力量,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制造业,助企稳岗留工和新招聘员工1万名以上,帮助企业在中高职院校中招聘、储备技术干部1800名以上。积极对接融资机构,全年助企融资资金10亿元以上。

五是增进民生福祉。加快推进高新区实验学校扩建工程建设工作,持续深化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加快启用“两馆一中心”(工人文化馆、图书馆,党群服务中心),全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力争全年新建停车场2处、车位266个。 六是持续打造绿美园区。建立企业环保长效评估机制,加快形成高新区绿美产业家园品牌。

七是加快完善法治环境。推动设立高新区人民法庭和诉前调解中心,优化企业民商事纠纷调处机制。

■组稿: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李晓 张立 ■摄影:本报记者 黄赞福

    上一篇:奋力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