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部署谋划高质量发展工作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2024-02-20 09:41:41 来源:河源日报

2e179da8223a5e883991d8425d5fd9b1_hyrbs0220003_001_01_s.jpg

■河源国家高新区做优做厚产业“家当”,打造绿色崛起增长极。

核心提示

人勤春来早,潮涌东江畔。昨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河源国家高新区举行。会议提出,要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立即进入状态、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打造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三大样板”,以热火朝天的生动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步步向前。会上,市工信、科技等部门及河源国家高新区表示要拿出更实的招数、更硬的办法,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市工信局

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力争全年工业经济增长6%

新质生产力、产业科技创新是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高频词。在昨日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叶金镜表示,将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制造业“家当”筑得更牢、夯得更实,抓好工业经济稳增长,力争实现全年增长6%目标任务,加快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

强经济稳增长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今年,我市将扎实推进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一期、中储粮、白象食品等91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航嘉三期、时进科技、晟源永磁等项目达产达效,鼓励精电显示、西勤、景旺电子、今麦郎等存量企业增资扩产,力争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产业年产值分别达600亿元、86亿元、60亿元、115亿元。

一年春作首,万事干为先。今年,市工信局将全力抓好特色产业体系培育,打好产业立柱攻坚战,支持鼓励中兴通讯、精电显示、农夫山泉、今麦郎、龙记金属、晟源永磁等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动重点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不断筑厚夯实河源制造业“家当”;加快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引进培育现代农业与食品、生物医药与健康等先进制造业,开辟新兴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同时,积极开展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质量和数量双提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44亿元。加大企业数字化改造服务支持力度,力争推动100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

在加快项目建设方面,市工信局将在项目转化、项目建设、达产达效上下功夫,全力跟进服务好188个新动工项目、145个新引进的超亿元制造业项目,以及即将竣工投产的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白象食品、乔丰科技等项目,着力推进解决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按下项目建设“加速键”。

强服务优布局

助推产业园区扩容提质

产城融合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布局,更要注重园区的提能升级。我市将全力抓好园区平台提质发展,大力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一体推动水产业园、低碳产业园、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等专业化平台建设,力争实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00个以上;加快推进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起步区征地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一园一特色”,支持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力争新增1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35亿元。此外,我市将加快打造高水平产业平台,分类推进“1+7”产业园区平台提档升级,集中资源做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力推进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发展和空间融合发展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水饮料及食品、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特色园区建设,强化“亩均论英雄”,鼓励高标准工业厂房“可租可售”,全面完成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目标任务。

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叶金镜表示,今年,围绕稳存量、促增量,抓早抓好春节后企业复工复产,市工信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用工、融资、用能等生产要素保障,力促企业早开工、满生产,认真落实好省“降低制造业成本十条”“民营经济30条”等政策措施,用好用足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红利,切实降低企业税费水平和用电、物流等生产成本,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宽市场,实现增产增效,持续做好产业园区用地整治工作,全力确保攻坚行动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市科技局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将继续做好创新者、奋斗者,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昨日,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吴仕延介绍了全市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情况,表示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河源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多措并举

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

去年,我市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科技企业、高校院所实施2022-2023年度省大专项项目97项,组织广东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修订完善《河源市联合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撬动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建设了2家中试基地,建设“智汇+”河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系列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引导“双区”科技创新成果在河源落地转化。同时,充分发挥省科技专项资金作用,以“项目+人才”形式引进了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通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实施解决诸如智能手机终端图像后处理性能等技术难题。

以科技创新

带动产业创新

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组建实验室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和树标提质行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达385家,推动1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引导1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让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

号角已吹响,战鼓已擂动。今年,我市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实施梯度培育、高企倍增和树标提质行动,建立高企培育三级库,推动我市企业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企业迈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省级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实验室工作体系;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组建实验室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强化全链条金融支撑科技体系,强化“一企一策”,常态化跟踪服务企业融资,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第三方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有机融合。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我市将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优化实施市创新创业团队引培行动,鼓励科技人才申报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常态化组织开展“院士杰青河源行”活动,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智汇+”河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扎实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着力解决产业或企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做实做优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组团式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持续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加快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建设,培养壮大技术经纪专业人才队伍,探索建设深河“科创飞地”,构建“双区研发—河源孵化—河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河源国家高新区

着力完善园区建设 强化产业协作发展

作为河源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主平台、工业建设的主战场,河源国家高新区要在“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方面勇当标兵。“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强化产业协作发展,加强与源城、东源的产业园区沟通对接,推动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与源城区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推动新材料、预制菜产业与东源县深度合作和融合发展,加快项目落地,聚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骆世文表示。

加强产业合作

打造升级版共建园区

今年,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发挥政策杠杆效应,围绕省奖励政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厂房政策补贴等平台政策扶持资金,争取更多资金分配、用地指标、产业政策等方面支持。系统用好省政策扶持资金,促进园区项目落地,力争合力实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个以上。

为推动深河产业合作共建,河源国家高新区将深化与深圳市南山区相关部门合作,利用现有南山产业园、创智产业园等基础,抢抓深圳“飞地经济”政策,加快4.94平方公里合作园区招商工作和“反向飞地”合作,主动吸引更多深圳企业落户河源,谋划打造升级版深河产业共建园区。

为突出特色园区打造,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加快推进深能热力(河源)开发公司热能蒸汽供热管道(中期)工程建设,促使水经济产业园区、预制菜产业集聚区、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深圳、东莞涉粮、涉食品类项目,着力将“一线三区”打造成为主平台建设的特色产业承载区域。

突破产业空间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适应新形势、赋能新技术、承载新产业,产业空间的突破,是河源国家高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为此,河源国家高新区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将提前谋划二期征地拆迁工作,力争全年完成征地1000亩,推动爱康、钜宝等项目在今年第四季度动工;加快推进跨江110千伏联临线联古线及220千伏源联甲乙线迁改工程、新坑河河道改造工程及规划六路和规划纵四路、跨江污水处理厂等建设,推动205国道跨江大桥年底竣工通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为加快推进南片区和水经济产业园建设,河源国家高新区将推进滨江大道贯通,以及中心区与南片区纵向泥金路建成接通,持续推进食品深加工产业园征地拆迁及建设工作,力争上半年完成南片区整合及征收约600亩土地;推进水经济产业园征拆扫尾工作,加快打通纵十路(沿高速路)。

此外,河源国家高新区还将加快推进土地厂房整治挖潜,全面完成骏发实业、新东江化纤等项目整治任务,全力盘活汉能厂房;加快定制化、标准化厂房建设,推进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产业园、模具加工中心及模具配套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建成定制化、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工业物业出租率达到70%以上。

■组稿:本报记者 王亚娇 陈思芬 雷宇烁 邓燕琴 

■摄影:本报记者 冯晓铭

    上一篇:夯实制造业家底 赋能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