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五大主题 汇聚发展合力
河源各界代表热议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推动我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河源水经济产业园鸟瞰图。目前,我市已吸引了农夫山泉、华润怡宝、今麦郎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落户河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核心提示
昨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吹响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围绕“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等高质量发展焦点话题,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我市政、企、学、研各界代表在河源分会场纷纷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
强化科技支撑功能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赋能“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第一组召集人、副市长谢春艳召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县镇村相关负责人及专家智库代表、优秀企业代表就“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为我市在新的一年推动“百千万工程”高速起步,实现良好开局献上“金点子”。
建强做实平台载体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谢春艳指出,新的一年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这个“着力点”,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强化科技支撑功能,大力推进灯塔实验室等重要科创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率,以科技创新“硬实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
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春慧表示,将持续强化与涉农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吸引更多技术、产业、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农高区集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同时,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逐步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深化灯塔实验室实体化运作,扎实有序开展科研活动,完善自我造血功能,推出标志性创新成果,为“百千万工程”插上科技的翅膀。
当下,数字化与农业产业发展正深度融合,通过5G技术推动农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必解之题。河源市铭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彪表示,将把“万绿河源”小程序打造成集河源市农产品、帮扶产品、文旅产品宣传、展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移动5G技术,精准引流到“万绿河源”,让平台更全面、更精准地服务市民,让市民掌上轻松地认识河源、玩在河源、帮扶河源,有效打造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全面“互联网+”。
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然途径,也是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在智慧农业方面持续支持和引进科研团队,搭建智慧农业相关专业科研平台,依托专家团队开展高端中药材种植研究,建设生物光环境及高档药用植物种植实验室,利用生物光环境和设施农业技术,研发生产更加安全、健康和高品质的农产品助力‘百千万工程’,促进河源现代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河源市湾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谭台哲说。
“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我们成功创建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共取得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1项,并探索实施多层楼房智能化生态养殖模式,引领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东瑞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小武表示。
“2024年,我们将在推动生态化养猪、工厂化养鱼及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工作等重点工作上下足功夫。”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邓春华表示,将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杠杆、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动农业设施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效益和效能,推动河源农业加快转型升级,助力农业强市建设。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 提升发展“含金量”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二组召集人、副市长梁均达围绕“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主题,邀请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等领域的15家制造业企业代表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展开分组讨论。
坚持制造业当家
发展壮大“1+3”产业
梁均达指出,如何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当家产业,是河源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培强做优链主企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河源,带领产业形成雁阵集群效应。
“项目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发改部门将统筹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良好带动效应的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助力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创新发展。”市发改局局长谢海航介绍,今年发改部门谋划了113个重点产业工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47亿元,重点工业项目91个、年度计划投资124.3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河源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夯实底盘、增足后劲。
高水平的产业平台,是吸聚产业的梧桐树、引力场。市工信局局长叶金镜表示,将全力推进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打好园区提升攻坚战,坚持高新高端、集聚集约导向建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园、水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推动县域产业园完善功能配套,深入开展产业园区用地整治行动,做大做强园区经济。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去年,我市招商引资效果显著,共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45个、投资总额398.78亿元。市商务局副局长吴金华表示,今年,商务部门将围绕“稳链延链补链强链”总要求,谋划引进一批绿色环保、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以打造自主可控能力强、韧性强的产业链条为目标,推动形成既有大企业引领、又有小微企业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坚持科技赋能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河源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志中建议,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要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打造全链条“产学研资”新模式,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成果转化。
中兴通讯(河源)有限公司河源基地制造部部长、党支部书记左侨建议,要加强5G赋能制造企业创新应用,加速企业运营转型升级,研究出台5G创新应用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运营及产能系统技术改造和智能升级,打造5G创新应用场景示范标杆,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性转变。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广东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承新认为,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合,构建由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第三组召集人、副市长曹建忠召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县镇村相关负责人、高校院所相关负责人及科技型企业代表、科技特派员代表等,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题作交流发言,就做好河源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建议,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科技创新引领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曹建忠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加快补齐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加快构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省级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实验室工作体系,提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要以科技创新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要以科技创新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韧性,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的重点布局与统筹规划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向重点产业、关键领域聚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
市科技局局长韦锐辉表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打好科技赋能攻坚战,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打造产业园区发展新样本
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创新发展的主引擎、高质量发展“主阵地”。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家洲表示,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首要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全力创建国家农高区,力争今年完成农业高企申报、迁移5家以上;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搭建北斗智慧农业研究院、食品饮料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中心等平台,吸引更多技术、产业、人才向灯塔盆地集聚;持续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落地转化,不断强化人才引育,不断增强人才的聚集效应,壮大人才总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谢朋儒表示,将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研发中心,大力推进园区企业科研能力建设,加速成果转化产业化。同时,有序推进科技孵化体系建设工作,系统整合园区创新资源,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持续构建“生产+研发+资本+项目孵化”上下紧密衔接的孵化转化平台,努力降低产学研用各方信息获取难度和成本。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企业该如何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助力产业发展?广东晟源永磁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琳丽表示,将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优化、改进生产工艺,开发产品新工艺,搭建智能工厂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源头供给;增实效,强化现场管理,全面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黄国宏鼓励我市企业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高校院所开展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联合组建创新团队,共建共享高端创新平台等,规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缺技术、缺人才”的矛盾,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 延伸产业链条
——聚力招才引智,打造人才强磁场
第四组召集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和志与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家代表就“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进行探讨和交流,紧扣高质量发展任务、产业链条延伸、深入推动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等内容,为奋力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贡献智慧。
全方位保障
精准施策持续释放人才活力
张和志指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涵盖全市范围的重大战略,要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不断集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河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发改局将依托重点项目、产业链引育人才,推动中储粮(河源)东江直属库、东江航道扩能升级等项目加快投资建设,引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助力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创新发展,同时加快构建与‘双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各县区充分发挥在深圳建立的‘反向飞地’作用,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等形式延伸布局产业链。”市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刘小宁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市科技局副局长钟巧川表示,市科技局将继续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今年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2家以上、高层次科创人才10名以上,优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库人数1600名以上。
精准化对接
不断强化高端人才智力引擎
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章序表示,该公司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去年投资800多万元建设了“人才公寓”,让员工拎包入住,今年该公司将以综合体厂房投产为契机,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投资和升级,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更多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优化用人、留人环境,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创新团队。
“公司将完善人才激励、成果奖励制度,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积极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教授、博士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实验室在车载显示领域的提质升级,努力为全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添砖加瓦。”广东省车载智能液晶显示屏企业重点实验室(精电)主任钟海强说。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广东霸王花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陈骏良表示,该集团非常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将继续开展到高校学习交流和进修,促进人才交流互动,不断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今年还计划在广州、深圳设立分公司,努力把广州、深圳等地的人才引进来,提升集团产业、产品竞争力,助力河源打造“三大样板”。
树立现代金融思维 不断提高服务质效
——金融赋能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第五组召集人、副市长孙锋召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级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围绕“发挥金融‘活水’作用,赋能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全力做好金融服务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工作,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贡献金融力量。
树立现代金融思维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孙锋指出,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将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产业科技质效和水平。同时,要加快树立现代金融思维,正确认识金融在服务科技创新中的定位及作用,从长远看价值,从“未来”看“现在”。此外,要坚持多措并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做好科技金融融合工作,加强金融政策指导,落实金融机构服务主体责任,强化部门配套支持,推动金融服务产业科技取得新成效。
中国工商银行河源分行行长金稳涛表示,将聚焦金融产品优化,盘活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做好全周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加大资源配套和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的金融支持。
强化要素保障
为企业发展注入动能
中国银行河源分行行长徐飞霞表示,将锚定发展目标,深刻把握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要求,多措并举扩大金融服务产业科技的覆盖面,围绕服务我市产业体系建设,聚焦助力“卡脖子”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做大做强,用心用情提升金融服务产业科技的质效,以金融力量助力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人保财险河源市分公司总经理叶国柱说,今年该公司将深度聚焦我市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痛点难点,依托“保险+风险减量管理服务+科技”的新商业模式,持续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一揽子风险解决方案,全面、精准、高效做好保障服务。推动做强农业产业园,提供综合保障,服务食品安全,助力当地产业做大做强,并推动“保险+银行”合作,增强保单增信功能,积极探索保险服务河源“强村公司”模式,助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加强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防贫保险宣导,加大乡村居民生活保障力度,服务基础建设,塑造和美乡村风貌,丰富保险产品供给,优化产品方案,健全渠道建设和管理机制,扩展保险服务覆盖面。
■统筹:梁驱远 ■采写:本报记者 梁驱远 陈星 谭绍丁 周慧荷 陈思芬 梁昕 王亚娇 朱晓颖 雷宇烁 朱惠思 ■摄影:本报记者 肖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