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党(工)委书记新春畅谈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核心提示
昨日,市委、市政府在河源国家高新区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第一时间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市委“138”具体安排,聚焦产业科技、“百千万工程”、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等高质量发展主题,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立即进入状态、迅速行动起来。
各县(区)党(工)委书记纷纷表示,要扑下身子、敢于担当,奋勇争先务实干,把打造“三大样板”的“施工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奋力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要锚定目标任务,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建设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
——访源城区委书记曾宪旺
源城区委书记曾宪旺表示,源城锚定建设绿色崛起现代化枢纽城区这一目标,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典范城区、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典范城区、“绿富双赢”典范城区,今年力争实现GDP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
一是全力实施“三个大抓”行动。大抓产业空间保障,力争全年整备产业空间2050亩,推动“项目等空间”向“空间等项目”转变。大抓招商引资,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0个以上,引进投资超千万元文旅、商贸项目10个以上。大抓营商环境优化,以“深圳能做到的源城也能做到”为目标,大力推动涉企服务提质提速提效,推动营商环境水平领先全市。
二是坚持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百千万工程”一号攻坚任务,举全区之力争创最优成绩。突出压实“上中下”责任,突出提升镇村发展能级,突出抓好典型培育,突出强化要素保障,突出做优做特“土特产”文章,一体推进强区促镇带村。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航嘉三期、华润怡宝一期、特区建工尽快投产,力争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三是深入推进绿美源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扎实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全面完成1.78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抓好区镇村绿化美化,高标准推进春沐源小镇综合型示范点建设,力争全区增绿500亩以上、道路绿化美化30公里以上。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爱绿植绿护绿,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推动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四是把今年确定为“作风提升年”和“攻坚落实年”,以思想再解放带动作风再提升,建立健全“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干部考察识别机制,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以硬作风完成硬任务,为我市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当先锋、做表率。(本报记者 李建华 特约记者 吕鹏)
争当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生力军
——访和平县委书记邓卓文
和平县委书记邓卓文表示,和平县将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支撑现代化建设,争当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生力军,力争全年实现GDP增长5.5%。
邓卓文表示,围绕“今年实现GDP增长5%”的目标,和平县将做到三个“持续发力、取得新突破”。一是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上持续发力、取得新突破。推动百盛广场、印象新天地等商圈提质升级,不断提升县城辐射带动作用和要素集聚能力;深入开展“百镇攻坚行动”,重点推进彭寨县域副中心规划建设;推动每个镇每年至少打造1—2个典型村,确保3年30%、5年50%、10年80%以上的行政村打造成为美丽宜居宜业村庄。
二是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上持续发力、取得新突破。重点发展壮大“六个十亿级”主导产业,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大力支持引导长盛电机、和平药业等11个项目开展技术改造,推动和平县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和平(深圳)制造业企业创新中心作用,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2个以上。
三是在推进绿美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绿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持续推进2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重点抓好“以竹代塑”政策机遇,加快上陵镇低产低效竹林改造,着力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孵化发展和平生态文化产业,奋力打造绿美和平实景画。
(本报记者 叶春雨 特约记者 江逸伦 )
“四个走在全市前列”,力争GDP增长5.5%
——访紫金县委书记黄春彭
紫金县委书记黄春彭表示,将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着力推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四个走在全市前列”,力争全年GDP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一是聚力产业发展,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坚持产业兴县战略不动摇,加快广东紫金产业园扩容提质步伐,大力推进预制菜产业园、义容新材料产业园、水墩水产业园等平台建设,推动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加快推进2023年新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项目30个以上,打造新电子、新材料、新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抢抓风口积极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力争全年新增2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10家企业技术改造、5家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是聚力乡村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基础。以“百千万工程”、绿美紫金生态建设为牵引,以典型镇村培育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热火朝天推进典型镇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风貌打造以及“千塘万渠”百日清淤等行动,声势浩大推进县镇村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工作,一体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三是聚力公共服务,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常态化实施“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西九年一贯制学校、城西幼儿园、县第三人民医院、县精卫中心、紫城卫生院、品质县城等民生项目建设,不断深化委托办学、片区化办学改革,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四是聚力社会治理,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根基。全面推广运用“禾坪说事”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激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积极性,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紫金样板”。同时,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之以恒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持续抓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切实以高水平安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田红秀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0个以上
——访江东新区党委书记朱永生
江东新区党委书记朱永生表示,江东新区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力争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20个以上,GDP增长5%以上。
一是拼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产业支撑,加快推进“五个一批”项目建设。按照市委“133”工作法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年行动,上中下齐手、点线面发力、政企民联动,从区、镇、村三个层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二是拼产业发展,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壮大五大产业(电子信息、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配件、食品健康产业),打造具有江东特色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创新破局,支持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转化和保护。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加大企业股改、上市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作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三是拼发展空间,实施“平台优化年”行动,全力推动五大平台(城市起步区、高铁新城、产业园区、临江、古竹圩镇)建设,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大力推进产业园区东扩“一号工程”、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总部经济区等产业平台建设,谋划推动江东新区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园规划建设。
四是拼营商环境,实施“企业服务年”行动,完善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实业的浓厚氛围。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人才平台建设、人才工程牵引和人才服务保障,加强粤港澳人才协作,创造优越条件,推动更多优质资源、重大项目、高端人才落户江东。
五是拼绿色发展,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扎实推进绿美江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和“六千工程”,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作出江东贡献。
(本报记者 张平 特约记者 廖志良 通讯员 陈敏)
奋力在三个方面攻坚 当好河源绿色崛起的主力军
——访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
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表示,东源将围绕县委八届六次全会确立的“1177”的具体安排,深入开展“七大行动”,聚力“七大攻坚突破”,奋力在三个方面攻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产业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确保今年GDP增长5.5%以上。
一是奋力攻坚县域经济。聚焦市“1+3”产业集群,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发展富县产业和富民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攻坚”行动,加强科创人才培育、科创平台建设、科创主体培育、工业技术改造、银企体系对接,持续抓好园区三期建设、闲置低效用地整治、“商改工”等工作,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确保全年引进超亿元优质项目16个以上,先进材料产值突破百亿元。
二是奋力攻坚“百千万工程”。以“七大行动”为抓手,努力把油茶、丝苗米、茶叶、板栗等培育成综合总产值超34亿元,生态畜禽养殖培育成综合产值超29亿元的产业;深入推进美丽圩镇建设,重点加快培育“1+3”典型镇和“15+15”典型村,一体推进县镇村协调发展,以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牵引,谋划构建东源A级景区阵营,真正把经济堆头做大、把发展质量做优、把城乡人气做旺,以热火朝天的态势做实典型县。
三是奋力攻坚绿美东源生态建设。发动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开展“六大行动”,抓实县镇村绿化工作,持续优化林分、改善林相,建设“企业林”“乡贤林”“巾帼林”“双拥林”等亮点纷呈的主题林,确保全年完成林分优化7.55万亩、抚育提升11.04万亩、县镇村绿化苗木19万株,打造“绿美东源样板”,培育绿色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开发碳普惠项目,走好“绿富双赢”之路,奋力当好河源绿色崛起的主力军。(本报记者 李成东 特约记者 蓝天明 张小建)
奋力推动在河源绿色崛起中全面振兴
——访龙川县委书记刘力
龙川县委书记刘力表示,今年龙川将全面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锚定在河源绿色崛起中全面振兴的使命任务,力争GDP增长5%以上,在河源打造“三大样板”中争创一流、在“八大新提升”中力争上游。
聚焦工业发展加力提速。坚持制造业当家,聚焦“4+1”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兴县20条”措施,持续推进“3个1平方公里”计划,扎实推进景旺三期、远征、精智等制造业重点项目,做实“反向飞地”发展模式,推动高铁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产业集群,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力争全县高企存量达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5家。
聚焦“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今年,龙川将持续加快推进幸福新城建设,疏解转移老城区人口、产业和服务功能,打造容纳10万人以上的新中心区,干出一个像样新城。做大强村公司、富民工坊,培育扶持万千“创业达人”,培育壮大油茶、丝苗米、茶叶等特色产业,力争油茶、丝苗米、茶叶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8亿元、10.5亿元、5.5亿元。全力推进佗城典型镇和13个典型村建设,如期完成行政村统筹农村住房集中建设工作,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中争创一流。
聚焦“绿富双赢”加力提速。牢固树立“绿了自然就美”理念,深入实施绿美龙川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突出抓好用地、苗木、资金保障,抓好县镇村绿化,每镇打造1个以上绿化美化示范村;倡导开展“百万人百万树”活动,加大碳普惠交易的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在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中争创一流。
(本报记者 陈小玲 特约记者 曾祥太)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访连平县委书记邓小强
连平县委书记邓小强表示,连平县将认真落实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聚焦县委“168”目标任务,全民参与“百千万工程”,热火朝天抓项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一是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中展现担当作为。狠抓“当家产业”,做大做强国资、社会、园区、共建四大工业发展平台,统筹推进生态工业园、城东产业园、隆街物流园建设,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医药制药、矿产、家具等6个10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先进制造业项目15个以上。
二是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中展现担当作为。实施国道105线县城段东移、“三河六岸”景观提升项目,完成体育公园、“三馆一中心”“就业创业一条街”、县第三小学、南山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坚持“一镇一策”推动五类镇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省市典型镇村。认真做好花生、火蒜、鹰嘴蜜桃“连平三宝”等土特产文章。
三是在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中展现担当作为。狠抓绿美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六大行动”,深入开展“四园四林”活动,示范带动社会各界参与植绿护绿,完成林分优化4.79万亩、森林抚育3.2万亩和新造林2.46万亩以上,加快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争创国家级森林县城。推动“点绿成金”,加快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办好“每月一主题”文旅消费活动,打响“三谷一缘”农林文旅品牌,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本报记者 刘永菲 特约记者 黄新 通讯员 蓝秋颖)
深入实施“四个年”行动
——访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骆世文
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骆世文表示,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落实“百千万工程”要求,深入实施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等“四个年”行动,纵深推进招商引资等“八大攻坚战”,为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勇挑大梁和勇当标兵,预计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力争6%。
一是聚力产业集群打造攻坚年行动。加快推动西可、卓翼等龙头企业转型扩产及京泉华、禾望等能源电子项目满产达产,推动紫泉、农夫山泉三期、白象加快建设投产及今麦郎等项目满产达产,力争全年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机械与模具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0%、10%以上。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争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以上。
二是聚力产业空间拓展突破年行动。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完成6号地块征拆工作以及高压线网迁改、首期土地整备,启动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四季度前提供1000亩工业用地,力争爱康、钜宝项目四季度动工。
三是聚力主平台建设攻坚年行动。加强与源城、东源的产业园区合作,合力完成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0个以上。深化深河产业合作共建,加快4.94平方公里合作园区建设,打造升级版深河产业共建园区。
四是聚力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年行动。创新周一督办会及落户动工、联合验收、投产专班“一会三专班”运作模式、流程再造和提前介入工作模式、拿地拿证供地服务模式,力争全年新动工、新投产项目均25个以上。强化“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服务机制,结合“政银企”及“政校企+人力资源产业园”力量,全力服务解决企业稳岗留工和招用工需求,助企融资资金10亿元以上。(本报记者 邓燕琴 特约记者 聂燕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