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文化强市建设

坚持文化自信自强 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2024-02-02 10:37:04 来源:河源日报

2d79a9068a56fa3c73d30802cadf7dab_hyrbs0202004_002_01_s.jpg

■全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紫金县苏区镇。该镇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根脉,也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体现。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新时代文化强市。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围绕红色资源挖掘、文旅融合、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积极为擦亮河源的文化品牌出谋划策。

保护运用好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教育精品基地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河源革命烈士陵园、阮啸仙故居等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市人大代表叶焕荣、邓昌有、潘石源等人对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深表认同。他们认为,自阮啸仙故居被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后,很多单位前来参观、研学,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针对当前基地教学内容单一、现场红色教学点少等问题,他们建议进一步丰富阮啸仙故居的教育内容,将大人岭战斗、白马战斗等红色战斗史纳入阮啸仙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内容,增加宣传墙、战斗史沙盘等,将该区域打造成我市红色教育精品基地。

他们还建议,将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我市的白马之战、狮子脑之战等东江纵队“五战五捷”革命斗争历史纳入党校教学内容,让广大党员以红色历史为脉络,重温党的辉煌历程,感悟岁月变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永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

挖掘客家文化和水文化 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工作,扎实推动文化旅游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品牌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市人大代表、市图书馆馆长赖金凤建议,相关部门要对河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对本地文化故事重新整理编辑,提升河源文化品位;加快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主题博物馆和乡村记忆馆;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加强红色讲解员队伍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发展文化旅游衍生品,突出本地特色文化,让游客把“河源印象”带回去、传开来;充分整合我市历史文化、客家传统文化遗存丰富、自然风光秀丽的资源优势,着力构建以各种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文旅新格局。

市政协委员、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巫丽香建议,将客家文化和水文化进行整合,开发“新丰江大坝文创街区”。市政协委员陈德鹏、刁桂军、黄志斌、凌丽等人建议采用“政府+企业+社会主体”三方共同投资改造方式,成立“新丰江大坝文化创意街区”项目,争取政策性文化资金支持;结合“百千万工程”,顺应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推荐乡村工坊或文创产业入驻街区,采取集约方式展示客家非遗文创产品;依托高校等的专业创意团队,开发文创产品。

发挥优势找准定位 全方位推进文旅融合

赣深高铁开通后,河源的区位优势愈加明显,也为珠三角市民到河源旅游提供了极大便利。市政协委员、江东新区知联会会长、江东新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易冰建议,统一定制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文化之旅、客家文化美食之旅、生态休闲度假之旅、恐龙遗址探索之旅等不同主题的线路、景点和活动;开发研学之旅,深度推进文旅融合;推动“沉浸式”互动文旅,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规范旅游民宿业管理。他还建议,通过手机终端做好河源的文旅宣传和服务,借助高铁媒体广告打造河源的“移动名片”;完善高铁游客自由行的交通设施设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高铁站消费配套设施,助推我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想要在众多旅游市场脱颖而出,找准定位特色、打造独属于自己的文旅品牌名片是关键。”市政协委员、广东山海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浪建议,进一步擦亮万绿湖文旅品牌,进行精准营销和品牌传播。库区经济发展应紧紧围绕万绿湖品牌,通过陆、湖交通网络的升级改造,有效贯通连平、和平、龙川,甚至江西周边区域,共享万绿湖的生态美,将库区经济全面牵引化,激发库区经济发展潜力,推动我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河源拥有一流的生态资源,文旅产业融合业态丰富,市政协委员、河源市壹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青松建议,依托全市生态山水资源,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坚持以打造河源特色品牌为突破口,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加强对河源旅游和品牌宣传推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助推河源文化强市建设。

激活河源非遗资源 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传统文化和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市政协委员、连平县万禾文化传媒工作室负责人、“九连真人”乐队成员叶万里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客家传统文化及客家方言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与传承,希望更多的本土文化团体能通过创作、传唱客家童谣、客家歌曲等方式,共同保护传统文化和语言,助力河源文化自信自强。

“激活河源本土文化资源,特别是非遗资源,有助于优化和延伸基础公共教育服务。”市政协委员、市直属机关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叶润兰建议,教育部门可将非遗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材,课程内容以本地非遗文化为主,如龙川木偶戏、紫金花朝戏等民间艺术,忠信花灯、和平猫头狮、舞香火龙等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加强对非遗文化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她还建议定期举办非遗活动,提高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社区和学校可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场所。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委员蓝职升是出生在连平的畲族同胞,他认为,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议我市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优秀文化艺术保护和传承力度,科学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旅游,促进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亮点。

■采写:本报记者 邹茹玉 谭绍丁 苏勇军 梁昕 廖思弦 雷宇烁 朱惠思  ■统筹:邹茹玉

    上一篇: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民生福祉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