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议产业发展

把制造业这份家底夯得更实筑得更牢

2024-02-01 16:24:43 来源:河源日报

b7260702cde05a3f932fcc4d357dd08d_hyrbs0201006_001_01_s.jpg

■去年建成投产的河源坚宝电缆有限公司项目,每年可生产低压电线、普通电缆、矿物绝缘、高压、超高压电缆32300万米。 本报记者 冯晓铭 摄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河源的家底、家当。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要坚持发展壮大“1+3”产业,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家底。

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河源优势在哪?出路在哪?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想点子、谈思路,助力河源乘势而上,把制造业这份家底夯得更实、筑得更牢,在新的高度挺起河源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聚力打造主平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高水平的产业平台,是吸聚产业的梧桐树、引力场,是培育壮大产业的黑土地。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力打造主平台,抢抓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政策机遇,大力推动河源国家高新区跨江融合发展空间融合发展区开发建设,集中资源做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 50 个以上,打造引领型产业集聚区、支撑型产业园区。

市政协委员、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副局长张敏表示,过去一年,我市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针对“1+3”产业集群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得到有效发展,制造业家底进一步厚实。他建议,我市要充分发挥临近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优势,着眼于园区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产业聚集、配套完善的生产生活空间,推动产业量的有效提升,为产业质的发展打好基础。他还以水饮料及食品产业为例,建议我市充分利用水源地、优质饮用水等特有优势,加快建设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园,加快农夫山泉三期、华润怡宝、白象食品、紫泉饮料等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今麦郎、霸王花等企业增资扩产、稳产增产,加速推动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向百亿级迈进。

好的营商环境会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流入,增强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市人大代表谢怡意认为,近年来,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为民营企业发展破瓶颈、解难题,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她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成立“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就民营企业发展难题召开专题研讨会议,以“一次会议破一题”的方式,推动企业难题的解决。同时,完善企业诉求落实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在接到企业诉求后,要在规定时限内提出处理意见、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和企业诉求办理效能。

市政协委员、河源中光电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长涛认为,当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多品牌高产能的独特产业优势,未来有望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他建议,我市要加大力度改善营商环境,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强化职能部门高效服务等,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培优增效 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强,河源制造才能强。近年来,我市坚守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初心不动摇不松劲,加快培育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奏响产业兴市“最强音”。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培优增效攻坚战。列席人员、省人大代表蒋荣彪建议,要围绕制造业当家,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主导产业的支柱作用,聚焦电子信息、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等领域,引导鼓励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落户集聚,引进各类优质项目,通过强化金融支持、用地保障、人才供给等抓好要素保障。

市政协委员、河源市宏发纯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科宏表示,河源石英矿(硅)具有储量大、品质好的特点。他建议,建立从硅矿提取到高纯硅材料的生产、加工和应用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并加强与相关产业链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政府部门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交流,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吸引和培育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扶持企业做强做精,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硅产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需要更强大的人才支撑。”在河源的创业经历,让市人大代表、广东省鑫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华雄对企业继续做大做强充满信心。他建议,河源要在鼓励企业引进人才方面出台更多务实有效的举措,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经济发展聚集人气、人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科技赋能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刘长涛认为,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建议,我市要更加重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科技人才创新地位,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优化人才服务,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特色的人文关怀吸引并留住各类人才为企业创新服务,推动项目、人才“双丰收”。

蒋荣彪建议,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主要科技指标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聚焦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持续提升我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鼓励引导技术、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向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继续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加快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建设,探索建设“科创飞地”,构建“双区研发—河源孵化—河源产业化”产业创新链协作模式,全面融入“双区”协同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和趋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但是河源不少企业受制于资金人才技术能力不足等因素,对数字化转型心有余而力不足。市人大代表谭台哲建议,要把新型工业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造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和产业供应链系统,尽快构建新型工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公司化运作的运营服务模式,为制造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统筹推进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采写:本报记者 谭绍丁 雷宇烁 邹茹玉 陈思芬 ■统筹: 谭绍丁

    上一篇:打造“绿美样板” 实现“绿富”双赢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