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聚焦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献计高质量发展 赋能“百千万工程”

2024-02-01 16:19:39 来源:河源日报

“百千万工程”是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进行了部署,明确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市委“133”工作法,深入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抓重点强示范,形成热火朝天工作局面,逐步实现翻天覆地变化。

加速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挖特色产业发展潜力、科学做好农房风貌规划……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围绕市政府工作报告,从自身领域和经历出发,围绕“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推进河源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夯实发展根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县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如何做好县域经济这篇大文章,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

市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河源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郭思远表示,要重点做好数字化赋能新型工业化做强县域经济和数字化打造智慧乡村平台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两篇文章,多层次赋能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为推动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注入数字化动能。

郭思远建议,要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公共服务均等普惠,加速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支撑县、镇、村新基建发展齐头并进,以网促民生,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构建数字产业智慧平台,帮扶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要深化智慧乡镇、数字乡村建设,助力提升镇村治理水平,积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助力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广“智慧顺天”平台,助力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要聚焦技术要素促进农业现代化,强化乡镇联城带村功能,让数字化赋能“三农”产业发展,利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农业实现智能化、网联化、数字化,以新型工业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利用大数据助力文旅信息精准直达,促进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做好农居风貌规划 高质量建设宜居农房

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科学做好农房风貌规划,加强镇村建筑风貌管控,高质量建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的宜居农房。

市政协委员、紫金县副县长谢运畅建议按照“尊重民意、求同存异”的原则,将立面改造工程作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以“绣花功夫”推进镇、村风貌提升,让环境更美、群众更舒心。一是加强整体规划,严格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立面装饰,充分挖掘地域乡土文化本质与内涵,围绕镇村建筑外立面改造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全链条,科学做好农房风貌规划编制,以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与高校高质量发展互利双赢。二是提升改造质量,打造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复制的实践样本,同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供农村住房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参与立面改造和乡村风貌提升。三是通过组织讲座、举办活动、制作资料等方式,加强实施“百千万工程”镇村建筑外立面改造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力争群众理解和支持,鼓励群众以多种形式充分参与改造,积极培养群众主动提升人居环境的意识和积极性。

挖掘产业潜力 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我市“百千万工程”开局起步良好,强县促镇带村工作如火如荼开展,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

市人大代表、东源县崇文学校教师潘石源表示,河源是农业大市,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各县区都有特色农业产业,如东源航空丝苗米、龙川茶油、紫金蝉茶等,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条件充足,对推动“千百万工程”意义非凡。他建议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部门联合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学习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再结合河源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引导乡镇申报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同时,成立工作专班,与参评乡镇共同攻难克坚,给予一定的政策、资源等支持,确保我市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顺利创建。

“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打响河源桃产业保卫战,发挥河源鹰嘴蜜桃产业的发展优势,以桃为媒,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桃而来,促经贸、促发展、促融合,促进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连平县桃农协会会长谢明光建议,以打造“鹰嘴蜜桃产业农耕博物馆”为抓手,塑造河源桃文化品牌;制订河源鹰嘴蜜桃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当地所属产业打造成生产中心、物流中心、文旅中心,把各县区的农产品品牌联动起来,驱动全域旅游发展;引进专业院校的资源和力量提升桃产业的科技含量,针对产业的痛点、难点,成立专班进行攻关突破,帮助农户增产增收;保护好河源鹰嘴蜜桃产业的专属商标和各种品牌认证,创建河源鹰嘴蜜桃产业国家4A级旅游景区,让桃文化和客家文化融合起来,成为文旅发展的动能,助推“百千万工程”。

市政协委员、东源县民宿行业协会会长韩波表示,民宿寄托乡愁,同时也承载着产业发展的机会,要发挥民宿行业的载体作用,立体化、多元化融合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单纯的一家民宿,它可能只是解决了一个家庭或者是周边邻居的就业,它是一个非常小的个体,但是民宿业态的体量可以很大。”韩波说,客人入住民宿以后,延伸出来的需求,会推动周边的其他产业发展。游客在入住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精神上的、物质上的需求,如观赏这个地方的民俗,感受人文历史,从而刺激餐饮发展、促进土特产品等的开发和升级,推出更好的产品,有利于打造精品。韩波希望做民宿的人能够沉下心来,挖掘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发挥河源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好文化深度挖掘、自然环境保护和利用工作,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打造拥有独特文化的民宿。

如何千方百计让农民增收,有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效?市人大代表、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吴俊锋建议,大力推动土地流转,鼓励村民种植优势农作物,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以撂荒耕地综合治理保障粮食安全,帮助村民实现增产增收;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加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人居环境整治、造林绿化等方式,增强当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有力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采写:本报记者 陈思芬 廖司弦 梁驱远 王亚娇 邹茹玉 陈星 ■统筹:王亚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