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河源时政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议乡村振兴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2024-02-02 10:16:21 来源:河源日报

8e9f42733b43def297c2dc3a04177003_hyrbs0202003_002_01_s.jpg

■位于和平县公白镇的福和乡村振兴花卉示范基地。该基地拥有红掌、白掌、发财树等精品小盆栽产品线,2023年花卉小盆栽产量720万盆,产值约8600万元。本报记者 肖斌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政府“有形之手”,用活市场“无形之手”,发动群众“勤劳之手”,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土特产”文章、乡村人才挖掘和培养、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推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受益。

深挖农特产品潜力 做好“土特产”文章

丝苗米、油茶、茶叶……我市农产品种类丰富,且品质优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就如何做好“深耕土特产”文章,市政协委员、广东且珍壹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清认为,要精准务实培育企业品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她建议根据市场需求,壮大特色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和特色品牌打造行动;整合优势资源,做优区域品牌,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壮大特色主打区域公用品牌;加强科技创新,做强企业品牌,完善农业品牌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引导各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和信贷投入力度。

市人大代表、龙川县丰稔镇成塘村党支部书记柳孙锦建议,政府应从产业发展角度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立足镇、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强化规划式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契合的产业规划,确保乡村产业优质且可持续发展。

“河源的自然资源丰富,要挖掘和发展生态旅游、考古旅游等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加强产业链结合和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市政协委员、香港河源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邓肇峰说,不论是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还是文化创意等,都需要因地制宜形成产业优势,发展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强的产业。同时,鼓励企业、农民和政府之间开展合作,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

市人大代表、龙川县星汇山林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骆碧群认为,河源的生态优势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河源农产品的优、精、特,就油茶产业而言,油茶既是经济林又是碳汇林,建议把油茶树变成“生态致富树”,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茶油还是药食同源的产品,将油茶基地与森林康养基地高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

“以美食为敲门砖,把游客吸引进来,再把河源的农产品带出去。”骆碧群说,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脉搏、文化为魂魄、体育为媒介,多方面融合发展河源手信经济,打造河源农产品公共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耕乡村人才资源 强化人才振兴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产业相辅相成。”邓肇峰建议根据乡村具体发展情况,制定人才培育政策,可以安排与香港、海外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当地居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乡村工作和创业;整合创业资源,落实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吸引广大青年在农村创业兴业,激发农村青年创造力和创新力。

市人大代表、河源柳上美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凤表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是重要的推手和助力。选拔培优乡村振兴人才,要着力在本土挖掘“千里马”,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带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参与。”陈凤建议,将乡村振兴宣传工作与“三八”国际妇女节结合起来,启动首届“万绿姐姐”乡村振兴产业推广大使评选活动,从乡村杰出乡贤、品牌主理人、新农人、镇村干部、大学生和自媒体主持人等群体中评定一批“万绿姐姐”,作为乡村振兴产业的推广大使,推荐给各地乡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成为其农业项目、乡村旅游及各种产业发展项目品牌代言人。同时,定期定向邀请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MCN机构选品部门代表参与每季度的集中选品会、产品发布会,深度挖掘乡村振兴优质产品,全面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供需双方代表精准对接,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金融赋能乡村 注入融合发展动能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高水平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河源金融系统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精准匹配、创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力。”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河源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洁文说,接下来河源金融系统将紧紧围绕市委“138”具体安排和市政府重点工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

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助推“百千万工程”,陈洁文建议,一是在金融资源倾斜的广度和深度上再蓄力,综合运用好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全市涉农贷款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大力推广“整村授信”等有效模式,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促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二是在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普惠性上再用力,督促指导银行机构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投融资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具有较好贷款资质“边缘群体”的获贷率;三是在探索金融助力“绿富双赢”有效路径上再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种植业固碳增汇、养殖业减排降碳、森林旅游康养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扩大绿色项目信贷支持,发挥金融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采写:本报记者 廖司弦 雷宇烁 陈思芬 邹茹玉 王亚娇  ■统筹:王亚娇

    上一篇: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逐个睇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