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议“融湾”“融深”
全力融入“双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
■河惠莞高速与梅河高速龙川段的梅花枢纽互通 本报记者 冯晓铭摄
梅龙高铁等“融湾”“融深”快速通道加速构建,“反向飞地”建设节节推进,“深圳模式”营商环境得到推广……全域全面“融湾”“融深”,是河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全域“融湾”“融深”,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塑造新优势。用好深河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在向高水平学习、与高标准对接中拓展空间、增强优势、聚势腾飞。
围绕如何积极承接双区优质要素资源,深度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势借力,在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纷纷立足河源发展实际建言献策。
提高“软硬联通”水平 铺筑“融湾”“融深”快车道
全域全面“融湾”“融深”,交通是先行官。市政协委员、龙川县安道公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科表示,河源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交通的“硬联通”和环境的“软联通”是关键。
“为了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李志科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升我市在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硬联通方面,应重点加强公路等交通联系,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提高河源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和便利性,缩短时空距离,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在软联通方面,李志科认为应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等活动,引进聚人气、强科技的项目,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河源人出行更加便利了。”市人大代表、宏铭实业发展公司经理张奎认为,近年来,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梅龙高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广河高铁被列入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从单一通道到多通道交互演进,高速铁路的建设正为河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他建议争取上级支持,早日规划建设惠河城际轻轨项目,让两地通勤更便利,同时积极推动河紫高速公路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大力推动落实“融湾”“融深”政策,市人大代表、河源市众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蓥鑫建议,要优先完善以高铁、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质保量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储备新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在建、扩建项目尽快通车,构建铁水联运、公水联运对外通道,以交通综合运输体系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融合新路径 激发文旅新活力
近年来,河源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新模式,依托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将文旅大资源全面转化为文旅大经济、大产业,深度“融湾”“融深”,激发文旅新活力。
如何以旅游产业发展深入促进“融湾”“融深”?市政协委员、广东嘉客文旅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韩波认为,交通是硬件,资源、文化是软件,河源的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有着浓厚的文化沉淀,而在资源市场要素齐全的情况下,交通是核心。
交通建设连接的并不只是各地的枢纽,更多的应该是文化与市场资源的交流互动所带来的效益。韩波表示,河源开通高铁,补上了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缺少的核心,但是在交通的效能上还有待提高。他建议,要将文旅与交通硬件设施深度融合,让河源文旅的“无形文化”转化成“有效市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接轨,形成资源要素的相通,促进各方的市场交流。
市人大代表、和平县长塘镇秀河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朱军越表示,将坚持全面全域“融湾”“融深”,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特色产业为动力,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抓好角塘坑生态农旅休闲综合体建设项目、肉鸡养殖和茶树菇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整村风貌提升等工作,把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的“七彩畲乡”,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持续提升产业协同水平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粤东西北各地正在“融湾”“融深”中“大显身手”,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态势。
如何在“融湾”“融深”这条赛道上实现突围争先、错位发展?市人大代表、河源市湾区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谭台哲提出,要在“双区”建设叠加效应加速释放和发挥河源后发优势的历史机遇上,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产业外溢承接“企联通”、科创平台与人才“智联通”。
为此,谭台哲建议,要主动承接“双区”产业链,积极引进产业项目,大力培育产业龙头,着力完善产业链条,加速推进产业集聚,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要发挥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的重要作用,努力引入深圳头部企业,创建“深圳农场”等措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培育河源特色农文旅项目、研学旅游项目、全国性的交易平台等,推动河源生态旅游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融合发展,助推河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他还建议,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机遇,以现有创新科研机构、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为抓手,积极畅通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科技人才的通道,通过平台共建、项目合作、技术引进、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实现人才智力和创新资源共享,助力河源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采写:本报记者 陈思芬 雷宇烁 梁昕 梁驱远 ■统筹:陈思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