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热议民生保障
办好民生实事 增进民生福祉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着力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围绕交通、教育、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建言献策,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破解停车难题 保障道路畅通安全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我市公共停车位紧张、停车难及交通拥堵等愈发明显,交通整治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市人大代表、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谭台哲建议,要加快在智慧停车方面的布局,出台相关的管理机制和配套政策,推动将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下属专用及公共停车场泊位资源统筹纳入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全市范围内的商业设施公共停车场、居住小区配建停车场及路外停车场、充电桩统筹接入到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
同时,他建议通过价格杠杆、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等引导停车需求由路内逐步转移到路外停车场,最终将逐步减少路内停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积极培育路外停车市场需求,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公共停车场以及配建停车场对外开放共享的积极性,引导停车行业健康发展。
“有条件的机关单位、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可以将停车场对外开放,供群众停车,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停车难、乱停、违停、交通拥堵难题。”市人大代表、连平县公安局警务保障室民警张智宽建议,在实行过程中,要制定全面可行的方案,除了更好地管理停车场,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群众规范有序停车,确保群众人身安全和车辆安全,保证单位工作正常运行。
落实教育政策 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是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一直以来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河源实际情况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紫金中学责任督学郭小川建议,加强对“双减”政策的宣传和学习,让师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在观念上形成共识;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各方面的差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消除恶性竞争;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对涉及“双减”工作的各部门提出明确的要求,督促检查,注重实效,建立奖惩机制;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向课堂要效率;严肃查处教师课外有偿补课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课外有偿补课查处力度,切断违规补课经济链条。
针对目前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一现状,市政协委员,紫金县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紫金县教育局党组成员邓洪练建议,加大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大力培养骨干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集团化办学和对口帮扶项目为契机,发挥优秀学校带动辐射周边薄弱学校办学的作用,打造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推行片区化办学。
市人大代表、连平县大湖镇天使乐幼儿园园长何彩群建议,参照各县区中小学临聘教师享受财政补贴的办法,给予乡镇普惠性公办、公办性质及民办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划拨“临聘补贴”,让乡镇幼儿教师安居乐业。
针对中小学教师减负问题,市人大代表王朝晖、张奎、许园姣、张若诗等人建议,全面规范涉及学校的各类检查、考试与评比活动,依据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教学和学校发展的标准,能精简的精简、该整合的整合,及时清理重复性、低效性的各类表格、评比与考核活动,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安心教书育人。
织牢保护网 关爱未成年人
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保护未成年人,织密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切实做好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作。
市人大代表、连平县第四小学校长余春晴建议,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工作,预防并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与学校、医院、家长等形成合力,守护学生成长;各县区遴选一到两家医院成立心理健康名医工作室,邀请心理科专家定时坐诊,可与辖区内各中小学校签署心理卫生服务协议,通过定点服务、巡诊服务等方式,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高效便捷的诊断、治疗“绿色通道”,确保学生及时获得专业的服务;法院、检察院与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多制作一些法制教育题材的动画片、短视频等,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市人大代表、连平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周秀娟建议,加大社会管理排查力度,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进入特定场所的排查;督促家庭教育责任落实;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律师、检察官等专业人员组成儿童保护小组,定期开展家庭会议、家庭辅导等方面的交流;发挥群众的监督合力,将未成年人侵权的监督纳入基层群众的监督体系中;加大对学生的教育保护力度,将基础性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习,通过开展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等丰富教育课程形式;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周边的治安管理。
市人大代表、连平县教育局副局长林慧萍建议,公检法部门要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加大犯罪打击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法治教育,依法从严从重审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
引进优秀人才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要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大病不出县,医疗人才的引进和留住很关键。”市政协委员、龙川县人民医院骨一科主任熊含颖是该院引进的脊柱专科医疗人才,其所组建的脊柱外科,填补了当地的空白。他建议各县区相互借鉴,在引进和激励医疗人才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人才组建团队、在技术上进行融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造福百姓。
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市政协委员、紫金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院感科主任蓝春花发现当前很多群众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她建议,全面开展普及应急救治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媒体、微信公众号、宣讲活动、专题讲座等向人民群众宣传急救知识;由政府牵头,卫生部门组织实施,各县区组建一支应急救治培训团队,深入到各单位、各社区,通过现场讲解和演示,让人人都能学到急救操作知识和技能,如心肺复苏法、AED除颤仪的使用等,有效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在过去的疫情中,中医药对医疗康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人大代表、河源市健民医院院长王伟东建议,建设粤东北南药基地,做大做强五指毛桃、巴戟天、黄精等优质药材,形成产业链,将“绿美”“绿富”相结合,推进中医药材有序种植;成立中医药博士站,提高我市中医药研发能力,成立河源中医药专家智库,邀请全国特别是广州中医医药专家教授参与发展;重视中医药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形成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精神培养同步的双螺旋式教育结构;推动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设立中医药文学大讲堂,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中医药文化,为未来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等奠定坚实基础。
■采写:本报记者 陈星 谭绍丁 邹茹玉 王亚娇 廖司弦 ■统筹:陈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