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频道 > 深度报道

烽火映杏坛 他乡亦课堂

——抗战时期河源教育的迁徙与文脉坚守

2025-09-07 09:05:00 来源:河源日报

图片

省立惠州中学新校舍第一期建筑物全景(版画 黄作良)

■本报记者 凌丽

抗战期间,河源、龙川、惠州等地屡遭日军轰炸,薪木伤残,众校搬迁,虽然未曾像西南联大那样联合起来办学,却也和西南联大一样,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以刚毅坚卓的精神,赓续着河源人的文脉,为河源培养了众多重要人才。

本版稿件资料来源:《申报》、《统一战线》(1938年)、《河源民国日报》、《三江中学校刊》(1947年12月31日出版)、《河源文史》(第4辑)等

烽火疏散:河源各校外迁与师生安置

在日军飞机狂轰滥炸之时,东江各县进行了人口与机构疏散,将行政与教育核心设施转移至相对安全的乡村区域。

1938年10月11日,4万多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广州沦陷,东江下游各县尽落敌手。这个时期,广东各地军阀混战才结束十多年,各地百废待兴,不料又遭此民族大难,建设大计被迫放下。此时的河源县各地都已经建有多所学校,有县立中学、县立师范、私立三江中学、私立崇伊中学(在黄村)、私立船塘中学等,小学有私立乐育高级小学、第四区第一高级小学校(曾田)等20余所。为国家和民族保存文明的火种,让莘莘学子不浪费青春好年华,河源县的学校,也像北方的几所著名大学一样,辗转到尚未遭到战火荼毒的乡镇去上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紫金中学师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1938年农历九月,紫金县政府由县城迁至离县城15公里的乌石乡士贵村,县立紫金中学曾两次遭敌机轰炸,贺家祠侧中弹,被迫迁至龙窝,县一小部分迁移至北门外狗眠岭山麓的祇陀林(寺庙),一部分搬迁至城东九田傅家祠。和河源县立中学一样,同学们也是在听到防空警报后,就地疏散,警报解除后,又集合上课。

1939年春天,几乎每天早上9时,日机就飞临东江中、上游的沿江城镇进行轮番轰炸,河源城、老隆镇都被炸得满目疮痍。山河受创,国破家亡。河源县立中学13岁的学生杨雄,跟着老师和其他同学,在早上8时吃完早餐,三五成群地带着课本、练习本到上廓(今称上角)河边一带疏散。

杨雄记得,当时上廓河边有许多杨桃树、栗树和竹林。林荫之下,便是同学们的自习课堂,有时讨论疑难题目,有时就聊聊天。中午过后,同学们才敢陆续返校,下午按照课程表上课。这个时候的河源县立中学,已几经搬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一度迁往回龙镇,不久迁回县城。为了方便疏散,师生们白天走到崇报寺上课,晚上才回到上城的学校去住宿。这样一来,这些少年一天要奔走三处地方:上午在上廓的竹林、果林丛中,中午开始到崇报寺,下午上课,晚上回上城住宿。1939年的崇报寺,寺内敬奉了本县抗日阵亡烈士钟芳峻(字秀峰)旅长的神牌,并有事迹述略。学生们看到后很受教育。私立三江中学,亦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因日机轰炸而停办,民国三十年(1941年)迁往回龙镇,借洪鲤小学校址复办。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才迁回县城。

1939年8月,自潮汕局势紧张,各县市奉令疏散后,粤教育厅为便于各级学校应对非常事变起见,制定《疏散人口地区各级学校处理办法》。粤教育厅已训令惠阳、海丰、河源等20县,及省立梅州中学、梅州师范、梅州女师、梅州农校、东江临时中学各校校长,设法与退出之中学校长和教员联络,尽量收容救济。

1937年冬,老隆师范学校教学大楼遭日本飞机轰炸,学校被迫迁往鹤市社坑借铭新小学上课。1943年春,搬回老隆上课不久,又因韶关沦陷,粤北战事吃紧,老隆师范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极大干扰,仓促迁校于通衢景韩书院,抗日战争结束后搬回老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隆师范仍为省立中专学校。

校史缩影:三江中学迁校与困境突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日军南侵时,三江中学县城原址(现东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遭敌机轰炸,校舍薪木伤残,中栋礼堂及上栋教职员宿舍倒塌,其余瓦宇因震动导致穿漏,加之连年驻兵无人修理,校舍“益形颓坏,几至寸木不留”,学校被迫停办。迁校初抵回龙时,仅从县城原校搬来“劫余破桌五十张,平床约四十张,及少许零碎图籍”,其余设备几乎全无。

三江中学原为昔日之武庙,地方狭隘,光线和空气均欠适宜。三江中学迁设后,通过增辟窗户改善光线与空气;征得当地乡亲同意后,将邻近义济祠凿户连通,作为厨房和食堂,扩大空间。因学校办得不错,连年续招新生,校舍不敷使用,于1941年秋计划在左侧空地增筑西式校舍(含宿舍、教室、图书仪器室),1942年冬完成2/3,1943年秋继续筹款完成全部工程,最终合计有教室五栋、员生宿舍三十余间,可容纳五班二百余人。通过屠行报效费、演戏筹款购置基础设备;1942年发动学生募捐图书三百余册、图表百余幅;1943年募捐校具,添置课桌120张、陆架床150张,后续逐年补充。

战时建校殊为不易,在扩建学校时,三江中学遇到了棘手的资金问题。战前学校经费来源主要依赖各江铺租(毫银3000余元)、南湖田租谷(270余石),年收总额约毫银4000元,收支本就不敷。战时原校产中南湖田业租谷200余石及部分铺租被赎回,收入大幅缩水,仅能维持基本运转。

迁校初期设备“几为县属学校所仅见”,虽多次募捐,但受战时经济影响,资金与物资筹措困难,设备完善进程缓慢。1941年冬因经济变动、物价上涨,且募集的稻谷因岁荒歉收未能足额收取,仅完成2/3工程。当时洪鲤小学原有常费(时值2000余元)及田租学谷(50余石)悉数拨助,再加上校产收入的剩余南湖田租谷(约50石)、各江铺租(约2000元),后期(1946年)将铺租改收实物(每5元毫银折稻谷100司码斤),合计年得稻谷300余石,仍不够。战时物价飞涨,原有经费实际购买力下降,校舍建设因“物价突增”被迫停工,设备购置和日常开支需“极端紧缩”。

1943年续建时,因“军事扰攘,岁歉民穷”,当地无力再募,募捐常遇阻碍,需跨乡镇奔走,甚至出现“经理人负责筹措”填补缺口的情况,历时两月才完成。包括向各乡镇劝募稻谷、国币,以及屠行报效费、演戏筹款等。

1945年秋,战事结束,百业复员,三江中学复迁回河源县城,向平陵、古岭、洪溪、鲤鱼、观音阁、南湖、桥头、灯塔、顺天、黄洞、骆湖等地募集资金。至1946年迁回原校时,仅修建和设备补充就超支700余万元,为复办以来最拮据时期。

战时兴学:船塘中学创办与育人实践

1940年9月,粤教育厅为扫除文盲,决定分期推进国民教育。全省本季新设及改设之国民学校,为1.16万所。所有经费,划定半数由中央及省政府担负,其余半数,则由县政府筹措。按1940年河源行政区域重新划分为29个乡镇。并按照规定推行国民教育,每个乡镇设立“国民中心小学”(六年制)一所,每保设“保国民学校”(四年制)一所。(《惠州府志补充民国资料》)

至于师资之培养,各县均开班加紧训练,计有龙川6个班,300人;海丰3个班,193人;惠阳3个班,90人;河源5个班,250人。各班于当年9月10日结业,分派各乡保中心小学及国民学校充任校长及教导主任。

同年10月,河源县在城中心学校为救济在城失学民众扫除文盲起见,在该校筹办成人班,每班70人,并规定在城镇各保,每保以十人前往攻读。各项经费由粤教育厅按月发给补助。

但这些都是基础性的学校,当时各县中学校并不多。1938年前后,河源本来就没有多少所中学,河源县城以外的乡镇青少年要求学,就得到县城,或到黄村的崇伊中学,再远的就得到外县如龙川、梅县或惠州去。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机时不时就来轰炸,求学青年更加没法上学了。外敌入侵,正是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各乡镇的家长们都很着急。

1940年,欧阳仲琴、欧阳超廷、欧阳景周、许岳、李燕卿、许斐成、欧阳超凡、丘庆元、张学颜、张希周、许云斋等人,发起筹办船塘中学。他们基本上成了校董会的成员,另有许涤东加入,欧阳仲琴为校董会董事长。

经过筹备、建设,船塘中学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式开学,龙川人黄行素获聘为校长,任期为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第二任校长黄国才(中国公学大学毕业)也是龙川县人,任期为1942年9月至1947年4月。1944年,增设副校长,许斐成获聘。1947年初,改聘欧阳超廷,任期很短,只有约半年时间。

1942年,全面抗战处于紧要关头。船塘中学发布通告,为培养人才,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抗战必胜之信念,为让教育易于普及,减轻学子家庭负担,男女学生一律免收学费。

船塘中学创办后,河源全县共有5所中学,学生596人,教职员工57人。这5所中学是:1915年春创办的初级中学、1925年黄村华侨捐资创办崇伊中学、1929年创办的三江初级中学和第三区区立中学(1935年,私立三江中学改办农林职业学校,第三区区立中学停办)、1941年创办的船塘中学。

他乡办学:东江临时中学迁入河源历程

上海、广州、香港先后沦陷后,和平县成了较安全的后方,广州国民大学、植祯中学、江村师范学校以及省部分机关迁入和平县办学、办公。沦陷区大批知识分子涌入和平县学校任职,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国民大学把和平中学第一、二届高中毕业生中的大部分学生录为该校学生,江村师范、植祯中学也在本县招生,为和平县培养了一批中高级人才。这些都为后来和平县成为粤北山区文化之乡之一打下了基础。

抗战期间,惠州是抗战前线,曾4次沦陷,伤亡惨重,惠州中学师生逃散,学校停课,校舍、教学设备、仪器等损失无遗。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按《广东省收容由战区退出之教职员及学生办法大纲》,筹设临时中学4所,其中的“广东省立东江临时中学”,即广东省立惠州中学(1942年4月1日奉令恢复此校名),辗转梅州平远大柘镇、河源古竹秀埔村,在困顿中继续办学。1940年暑假期间,民国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撤回东江地区,令学校迁至东江古竹秀埔村,借用私立黎瑞珊开办的“瑞珊小学”校舍开课。而瑞珊小学校舍狭隘,校舍无法满足班级设置的要求,办学困难。

1941年1月,原校长黄佩伦升任惠阳县县长,省教育厅委派龙川人张道隆任校长。

1941年5月11日,日寇再占惠州,情势危急。张道隆率全体师生200余人与难民逆江而上,日夜兼程,跋涉100多公里,途经义容、柏埔、久社、黄田等地,最后走到河源蓝口镇,借用民宅作为校舍,勉强维持上课。

暑假后,在当地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下,东江临中借用蓝口中心小学、吉安押铺、松香厂、中山纪念堂等地为临时校舍,又在小径河边食品站一带搭起木屋为课室,“吉安押”(当铺)为学生宿舍。因从古竹逃离时比较仓促,所有笨重教具来不及带走,据后查证,除丢失外,仍剩有1500余件价值2万余元的教具。剩余存留教学设备,全部运往蓝口。在蓝口复课时,桌凳、床板等均向附近小学暂时借用。设备修整、搭棚等费用,均由学校筹措办理。

省立东江临时中学自迁到蓝口后,当地人即热心提倡建筑新校舍,以为久计。自发动募捐月余以来,所得捐款不下20余万元。经呈请粤教育厅派员勘定离蓝口七里之车头山为校址,并于11月28日举行奠基典礼,按计划建校舍16栋,高、初中二部合于一校,可容纳五六百名学生。在风景优美的蓝口,惠州中学师生开始了教师倾情相授、学生刻苦学习的教学之旅。

1946年秋,张道隆调往省立老隆师范任校长,省立惠州中学将迁回惠阳县。

除东江临中,抗战时期尚有省立南雄中学迁往上莞。1944年冬,南雄沦陷,日寇肆意横行,校内器具、图书皆被焚毁殆尽。时任校长黄云蔚(顺德人,高师毕业)率师生百余人,连夜逃往江头圩,等待省教育厅安排去处,后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君陈小学上课。君陈小学是上莞乡的一所完全小学,相当于当地的“最高学府”。1946年2月,学校迁回南雄。

1945年1月,日军侵扰粤北,各地驻韶关曲江乐昌的学校机关被迫再度迁徙,省立江村师范迁至和平彭寨,执信女中迁至仁化城口,仲元中学迁至兴宁罗浮圩,北江农工职迁至龙川,南雄中学迁至河源,护士助产学校迁至兴宁,私立国民大学迁至和平,广州大学及附中迁至连平,力行中学、中德中学迁至龙川,此外还有省教育会、省教师团等迁至龙川。

1946年,惠州中学奉令撤回惠州后,蓝口中学在原车头山上的惠州中学校址接办。

    上一篇:河源人,出征!
    下一篇:没有了
    Top